摘要:近期日常出门时,路上遇到的这些“小白虫”,其实是白粉虱或者烟粉虱,两者都是农业害虫,常常出现于夏末秋初,尤其在9月份降温和下雨的加持下,适宜的温度和潮湿的环境,使得它们更倾向于从田间地头转移至温度较高的市区内,因其飞快的繁殖速度导致“漫天飞舞”。
近日
有网友留言
在临沂街头发现不少白色小飞虫
尤其是骑车的时候
常常遇到一大团飞虫扑面而来
这些烦人的小飞虫到底是啥?
对人体有没有危害?
小编这就为大家详细科普
一起把这些疑问弄明白!
空中漂浮的“小白虫”是什么?
近期日常出门时,路上遇到的这些“小白虫”,其实是白粉虱或者烟粉虱,两者都是农业害虫,常常出现于夏末秋初,尤其在9月份降温和下雨的加持下,适宜的温度和潮湿的环境,使得它们更倾向于从田间地头转移至温度较高的市区内,因其飞快的繁殖速度导致“漫天飞舞”。
对人体有害吗?
不咬人:刺吸式口器只能戳进植物叶脉,戳不动人的皮肤。
不带毒:体内体外均不产生对人畜有毒的化学物质。
不致病:国内外文献至今无“白粉虱传病给人”的记录。
不脏衣:白色“粉末”是它翅膀上的蜡粉,一拍即掉,不染色、不腐蚀。
一句话:它只爱植物,对人“零伤害”。
它们到底长啥样?
成虫:体长1~1.5 mm,白色翅,披蜡粉,飞行慢,一挥手就散。
若虫:淡黄色、扁平,贴在叶背,肉眼难辨。
卵:0.2 mm,乳白色,多产在叶背,肉眼几乎看不见。
活跃期:北京/华北 8 月下旬—10 月中旬;华南可至11 月。
每日高峰:日出后2 h 内、日落前 2 h 内;气温 22–28 ℃、湿度 60–80% 最爱成群飞舞。
园林专业防治
早打招呼:已向各区养护单位下发工作提醒和文件。
清场减数:清理绿化带、树池里的杂草,剪除花灌木下部老叶、病叶,减少虫源“产房”。
精准喷药:选用高效低毒组合:螺虫乙酯(杀成虫、若虫)、 吡丙醚(专攻卵)、噻虫嗪(内吸长效)。喷洒时从叶背往上“扫”,一遍到位。
截至目前,已完成28万平方米的防治作业,虫口密度下降明显。后续继续开展巡查、喷洒药剂。
个人、家庭如何防护?
1. 个人防护
• 外出戴墨镜+浅色长袖,避免飞虫入口鼻。
• 骑车用头巾/口罩,关闭头盔通风口。
• 遛娃尽量选上午10点后。
2. 居家阻断
• 关好纱窗,缝隙贴密封条;夜间少开强黄光,改用白光LED。
• 盆栽蔬菜/花卉:
– 挂1–2张黄色粘虫板,高度比植株顶高5 cm。
– 发现叶背有白粉虱,用喷壶“水流”冲背面,把若虫冲掉。
– 5–7天冲一次,连续3次即可。
3. 不盲目喷药
• 家用气雾剂、电蚊香对白粉虱几乎无效,反而污染室内空气。
• 若阳台盆栽虫量极大,可选“生物农药”:
– 0.5% 苦参碱水剂 800 倍液,或 5% 桉油精可溶液 1000 倍液,
– 重点喷叶背,7 天1次,连2次即可。
– 喷药后洗手,避免药液入眼入口。
白粉虱不咬人、不致病,10月后自灭;出门戴墨镜,回家关纱窗,盆栽挂黄板,别乱喷药!
来源:12345临沂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