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背后的秘密:看透这三点,轻松逆袭人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3 12:14 2

摘要:发布 | 栩先生(ID: superMr_xu)想和学长保持长期联系的,强烈推荐关注一下我们的小号“李栩然”。纯享,无广告。都是认知干货。因各种原因,近期原创都只会在那里发。如有情况,我们那里见。


作者 | 青阳

来源 | 读书369(ID:dushu369com)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事在人为是基础,顺势而为是捷径。
你发现了吗?每当发现身边人混得好,就会有人会觉得他要么是勤劳,要么是自律,再或者就是人脉广,见识多。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总认为每天起早贪黑就是靠谱,把日程表排满就是本事,通讯录存满人名就是能耐。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前同事老周今年快五十了,在单位干了二十多年,是出了名的“老黄牛”。 每天早上不到七点就到办公室打扫卫生、烧开水,报表改了一版又一版,连标点符号都要反复核对,晚上经常加班到八九点,周末也总来单位整理档案。 可论起业绩,他常年在中游打转,评职称时也总被卡住。 反观同部门的老林,比老周小两岁,从不加班,到点就下班陪家人,可每次遇到关键项目,他总能拿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方案。 半年后,单位调整岗位,老林被提拔成了部门副主任,老周却因为长期劳累查出三高,只能申请调去相对清闲的后勤岗,慢慢调养身体。

大家这才明白,老周的勤劳,其实总是在琐事里瞎忙活,而老林的努力,才是用到了核心事情上。 其实啊,生活的真相比表面看得深的多。那些真正在生活里扎下根的人,不是靠蛮力往前冲的,是看透了藏在表象下的三桩事。1

勤奋不等于努力,

永远不做无效劳动

《庄子》里记载过一个“抱瓮灌园”的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贡路过汉水,见一位老人抱着瓦瓮往返于水井与菜园之间,费力地浇灌蔬菜。 子贡好心提议:“如今有一种名为桔槔的机械,利用杠杆原理提水,一天能浇灌百亩田地,既省力又高效,您为何不用呢?” 没想到老人却摇摇头反驳:“我听师傅说,使用机械会让人滋生投机取巧之心,依赖技巧会让人忘记踏实的本质。我宁愿每天累一点,也不愿丢了本心。” 最终,老人依旧守着瓦瓮灌园,而周边采用桔槔的农户,不仅省下大量时间开垦新田,还培育出更优质的作物,日子越过越红火。老人的“勤奋”不可谓不真切,却困在固执的认知里,把重复的体力消耗当成坚守,最终被远远甩在身后。故事中的老人,令人哭笑不得。其实,那些真正聪明的人都学会了巧妙“勤劳”。稻盛和夫创办京瓷初期京瓷规模小、资源有限,还要在索尼、松下等行业巨头的夹缝中生存。 当时,很多员工都认为拼命加班赶工才有出路,甚至有人连续一周睡在车间,可京瓷依旧难以突破技术瓶颈。 稻盛和夫发现员工这种行为后,立即叫停,他对员工说:“真正的努力不是比拼熬了多少夜,而是要找到问题的核心。我们现在最缺的不是时间,而是对陶瓷材料分子结构的理解。”

随后,他带领研发团队沉下心来查阅文献,每周召开三次技术研讨会,将原本用于重复生产的时间,全部投入到材料配方的优化中。 经过半年的钻研,团队终于研发出新型陶瓷材料,耐高温性能远超行业标准,成功接到了大额订单,京瓷也因此一跃成为行业黑马。 企业家雷军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天道不一定酬勤。”这句话道破了很多人对“努力” 的误解:我们总以为勤能补拙,却忘了方向错了,停止就是进步。生活中,有人每天学习一个新技能,却从不主动运用,没过多久就忘得一干二净; 有人坚持每天写一篇文章,却从不反思结构与内容,写作水平始终停留在原地; 有人频繁参加行业会议,却只是忙着交换名片,从未深入学习他人的经验。 这些看似勤奋的行为,本质上都是无效劳动。它们用表面的忙碌掩盖了思维的懒惰,用数量的堆砌代替了质量的提升。真正的努力,应该像园丁修剪果树,先看清哪些枝条是冗余的,哪些是能结果的,再精准发力;更应该像舵手驾驭船只,时刻关注风向与航线,而非只顾着拼命划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这里的“不停地工作”,从来不是无意义的重复,而是朝着明确目标的持续精进。2

不靠讨好换人脉,

只靠价值吸引贵人

作家李尚龙在成名前,曾经历过一段“拼命讨好人脉”的低谷期。 那时他刚从军校退学,在北京当英语老师,渴望进入文化圈却毫无门路。 为了认识行业里的编辑和作家,他每天下班后都赶去参加各种沙龙、饭局,提前半小时到场帮忙布置场地,主动给前辈端茶倒水,记住每个人的喜好。 有一次,为了送一位主编回家,他在寒风里等了两个小时,最后却只得到一句敷衍的“以后有机会合作”。 可当他真的写完书稿,满怀期待地发给这些认识的人时,得到的不是鼓励,而是石沉大海的沉默,甚至有人直言:“你的作品没什么亮点,我们不需要这样的稿子。”那段时间,李尚龙既疲惫又迷茫,他以为放低姿态就能换来机会,却发现没有价值支撑的人脉,不过是一场虚假的热闹。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尚龙在一个教育论坛上分享自己的教学经历:如何用故事化的方式讲解语法,如何帮助自卑的学生重拾学习信心。 演讲结束后,一位出版社的编辑主动找到他:“你的教学理念很特别,里面有很多打动人心的细节,为什么不把这些写成一本书呢?”这次相遇让李尚龙恍然大悟:“原来真正的人脉,不是靠讨好换来的,而是靠自身的价值吸引来的。”之后,他不再把时间花在无意义的应酬上,而是专注于梳理教学经验,结合年轻人的成长困惑,写出了《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这本书出版后,迅速登上畅销书排行榜,不仅让他收获了大量读者,还吸引了更多行业前辈主动与他合作。 有人邀请他参加高端文化论坛,有人推荐他担任公益项目的导师,甚至连之前对他冷淡的主编,也主动发来邀约,希望能出版他的新作。 李尚龙的经历,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人脉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而非人情讨好。一个人若自身没有可交换的价值,再卑微的讨好也换不来真心的认可。真正的贵人,从来不会因为你懂事而帮你,只会因为你有用而选择你。 你的专业能力、你的资源储备、你的思维格局,才是吸引贵人的“磁石”。与其花时间去取悦别人,不如花时间提升自己。当你成为一盏灯,自然会有人向你靠近;当你成为一座山,自然会有人仰望你。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优秀,贵人自现。3

明白事在人为,

更懂得顺势而为

作家冯唐曾在一篇文章里写过这样一句话:

“顺应大势,强过个人奋斗。如果你是个成事修炼者,想要成事,最重要的就是顺势而为。”小区门口修鞋铺老板王叔,就是我见过的最懂得顺势而为的人。 王叔的手艺是父亲传下来的,针脚细密、修补牢固,周边居民都认他的活。 前些年,修鞋铺的生意还算红火,每天来修鞋、擦鞋的人络绎不绝。可随着时代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变了,去找王叔修鞋的人越来越少。王叔有时一整天都开不了张,但他总相信事在人为,每天坚持雷打不动地开门,守着满屋子的修鞋工具,琢磨着怎么把手艺练得更精,甚至还花了不少钱进了一批新的修鞋线。 可半年过去了,王叔的生意还是没能好起来。 那年国庆时,在外地做社区电商的小杨回家探亲,看到王叔的困境,便劝王叔将修鞋铺搬到线上。王叔刚一听便很抵触,他认为觉得修鞋是当面的活,网上肯定不行,便婉拒了小杨。两天后,王叔生意还是没有好转,他只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小杨帮他建了个微信小号,在业主群里发了条简单的宣传:专业修鞋三十年,可上门取送,价格不变。 没想到,消息发出去没一会儿,就有人私信他。 完成第一单生意后,王叔才意识到,原来顺应形势,比自己硬扛着强太多了。 再之后,王叔渐渐摸索到了更多线上运营的方法,他会将自己的修鞋的过程拍成小视频发在群里,也会提前拍照片跟客户确认磨损情况,避免后续纠纷。 渐渐地,王叔的线上订单多了起来,不仅覆盖了本小区,连周边几个小区的人都来找他。 他还发现,很多人不仅修鞋,还想给旧包、旧皮带做保养,于是又跟着网上的教程学了皮具护理,拓展了业务范围。现在的王叔,每天不用再守着冷清的铺子,而是骑着小电驴穿梭在各个小区,收入比以前还多了不少。王叔的经历,藏着事在人为与顺势而为的深层智慧。 很多人以为事在人为就是埋头苦干、固执坚持,却忘了顺势而为才是让努力见效的关键。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事在人为是基础,顺势而为是捷径。正如孟子所说的:“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这里的“势”和“时”,可以是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可以是社会的需求变化。当大环境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自己的方法,比一味地硬扛更有效;当新的机会出现时,主动学习适应,比固守过去的经验更重要。只有既懂得脚踏实地付出,又学会顺应时代趋势,才能在人生的航程中,走得更稳、走得更远。老子在《道德经》中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份“明”与“强”,正是那些在社会中站稳脚跟的人,所具备的核心智慧。 他们从不在无效劳动中消耗自己,总是瞄准核心精准发力;也不去刻意讨好换取人脉,而是以自身价值吸引贵人;既秉持事在人为的踏实,又拥有顺势而为的灵活,能够借势破局。这些并非捷径,而是认清生活本质后的清醒选择。余生,愿我们都能习得这份智慧,在人生路上行稳致远。

作者:青阳,本文首发读书369(ID:dushu369com),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君与你一起,听名著、读美文,用读书点亮你的人生!转载请联系读书369。

近期好文(点击链接可读):1、2、3、

遇事反复纠结,担心做不好

太在意他人看法,没有信心

总是陷入精神内耗,其实并不可怕

不妨试试这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冥想

我们为你做了一个冥想成长训练营

帮你告别内耗,成为更好的自己

具体详情,见下方海报

训练营主理人:

希锐,栩先生团队成员。

长期专注个人成长、强者思维,9年时间,读了1000本书,写过多篇个人成长话题阅读量10万+爆款文。

最后再和你说下:

来源:嘉佑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