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VS西贝:这不只是一场“预制菜”的战争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3 11:05 1

摘要:当“预制菜”成为舆论焦点,罗永浩与西贝的交锋不仅揭示了消费认知的撕裂,更暴露出品牌定位、产品哲学与内容传播之间的深层张力。本文将从产品运营视角切入,解析这场争议背后的商业逻辑与认知博弈。

当“预制菜”成为舆论焦点,罗永浩与西贝的交锋不仅揭示了消费认知的撕裂,更暴露出品牌定位、产品哲学与内容传播之间的深层张力。本文将从产品运营视角切入,解析这场争议背后的商业逻辑与认知博弈。

一场无关胜负的“战役”

这两天,圈里圈外被罗永浩和西贝的那场“神仙打架”刷屏了。

从老罗微博上那句“几乎全是预制菜”,到西贝贾总“我必定起诉”的强硬回应,再到后来的10万悬赏,以及那份被戏称为“罗永浩菜单”的“罗永浩和西贝的菜单”,整个舆论场像沸腾的油锅,溅起无数火花。

作为一名在互联网和商业圈摸爬滚打了多年的一线从业者,我旁观着这场愈演愈烈的口水战,心中却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这感觉,就像看着自家平台起火,但又知道这场火,迟早会烧起来,只是没想到,点火的人,会是罗永浩,而被烧到的,是西贝。

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场围绕“预制菜定义”的公关战,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业信任危机大爆发。它把一个长久以来被我们商业圈心照不宣、小心翼翼隐藏在冰山下的问题,血淋淋地暴露在了阳光下。

今天,我想暂时放下手中的键盘,以一个商业观察者的视角,和大家聊聊:为什么说西贝大概率能赢了官司,却可能输掉了未来?而这场“战争”,又给我们所有从业者,带来了哪些比输赢更重要的启示?

罗永浩和西贝的“定义之争”

让我们先把镜头拉回到事件的起点——那句引发轩然大波的“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

从法律和行业定义的角度看,贾总和西贝的愤怒,并非毫无道理。

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委于2024年3月21日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对“预制菜”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这个定义里,最关键的两个关键词是“预包装”“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

这和我们大多数人所理解的“料理包”——那种从工厂出来,只需简单加热一下就能上桌的塑料袋装菜肴,是基本吻合的。

但西贝,作为一家拥有庞大中央厨房体系的连锁餐饮巨头,其内部运作模式完全是另一回事。他们的中央厨房,承担的是工业化的“初加工”功能,比如将牛骨熬汤、将面团和好、将原材料进行统一分切和标准化处理。这些半成品被冷链配送到全国数百家门店后,门店的后厨仍然需要进行“现制现炒”的二次加工,比如将汤熬煮、将菜品入锅翻炒、将面团现场搓制。

所以,从这个严谨的定义来看,西贝完全可以说自己不是“预制菜”,他们是“标准化现制”。他们的牛骨是现煮的,菜是现炒的,莜面是现搓的——这是事实,而且是符合内部SOP(标准作业程序)的。

如果这场官司真的打起来,西贝只需要拿出全套的供应链流程、中央厨房的运作视频、门店后厨的操作规范,就能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们不是在用料理包敷衍顾客,而是在用工业化手段,保障全国几百家门店的产品品质稳定、食品安全可控,以及出餐效率。

从这个角度来看,罗永浩的那句“斩钉截铁”的指控,虽然代表了千千万万消费者的“体感”,但在法庭上,却很可能因证据不足而被认定为不实。西贝很可能赢得这场关于“定义”的官司。

但是,赢了官司,然后呢?

一场正在输掉的“用户之战”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也是我最想和大家聊聊的地方。

西贝的管理者们似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一场“名誉保卫战”,却忽视了,一个远比官司输赢更重要、也更致命的警报,早已在消费者心中拉响。

这个警报,就是“用户体验和口碑的系统性崩塌”。

让我们跳出“预制菜”这个词,回到罗永浩吐槽的本质。他真正想表达的,不是在科普什么法规,而是一种极其强烈、也极其普遍的用户情绪。我把它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我花了人均近百元甚至更高的价格,吃到的东西,为什么给我的感觉却是如此的廉价和没有诚意?为什么没有那种‘现做’、‘新鲜’、‘锅气十足’的感觉?”

这才是所有愤怒的根源。

“预制菜”不过是承载这种愤怒情绪的一个标签,一个被消费者用来表达“这东西不值这个价”的具象化词语。用户不懂复杂的餐饮工业化流程,他们只懂自己的舌头和钱包。当舌头的体验,配不上钱包的付出时,不满就产生了。

这次事件最可怕的信号,不是罗永浩说了什么,而是当他发声后,评论区那种“墙倒众人推”的景象。无数的网友、曾经的顾客,仿佛找到了一个情绪的宣泄口,纷纷涌出来吐槽西贝的“贵”和“不好吃”。

“的确不好吃,没有锅气,很久不吃了”

“吃过一次,再也不去吃了。菜量少,价格又贵,一根骨头,用来称重,肉就那么一点”

“吃过西贝,贵,口味也一般,吃了一次感觉自己是冤大头”

这些声音,贾总看到了吗?听到了吗?

如果说罗永浩是一个偶然,那成千上万条类似的评论,还能是偶然吗?这说明,西贝的产品体验和品牌口碑,早已出现了系统性的问题。罗永浩不是那个“点火”的人,他只是那个恰好路过火药桶,又恰好带着打火机的“天选之子”。他的一句吐槽,只是让这个火药桶彻底炸开。

西贝今天面临的,不是一个KOL的公关危机,而是一场积怨已久的用户信任危机。

当一个品牌,尤其是餐饮品牌,给大多数用户的核心感知变成了“不值”的时候,它的根基就已经开始动摇了。因为用户会用脚投票,他们可以一次猎奇,两次尝鲜,但绝不会长期为一个“价不符实”的体验买单。

而西贝的所有应对措施,从强硬表态要起诉,到上线“罗永浩菜单”自证清白,都完美地避开了这个核心问题。它就像一个考砸了的学生,不去反思自己为什么没学会,反而揪着老师的某句评语是不是用词不当,要求老师道歉。

这种“只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不解决问题本身”的傲慢姿态,比“预制菜”的指控本身,对品牌的伤害要大一百倍。它会让那些本就心存不满的顾客,彻底寒了心。他们会想:“原来我的感觉是不被尊重的,我的吐槽是会被起诉的。”

一旦这种印象形成,用户就会沉默,然后默默地把你拉进黑名单。这,才是输掉生意的开始。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预制化”的?

现在,让我们放下西贝的个案,从一个更宏观、更“圈内”的角度,来聊聊这个让大家如此敏感的“预制菜”问题。

坦白说,餐饮工业化是不可逆的趋势,而“预制化”是其必然的产物。

在我刚入行时,开一家餐厅,最重要的是“大厨”。一个好的大厨,就是一家店的灵魂。他可以凭感觉掌控火候,凭经验调整口味,凭心情开发新菜。但这种模式,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不稳定,不确定。

今天大厨心情好,菜品完美;明天大厨感冒了,味道走样;后天大厨跳槽了,整个店就瘫痪了。这在单店模式下尚可维持,但对于想要开到100家、1000家的连锁品牌来说,简直是灾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厨房应运而生。它就像一个超级大脑,把所有的原材料采购、初加工、半成品制作都集中起来。通过标准化的SOP,确保每一份送到门店的半成品,都是一模一样的。

它的好处显而易见:

品质稳定:全国各地的门店,同一道菜的味道,基本不会有太大差异。食品安全:从源头到加工,整个流程都在可控的、专业的环境中进行,大大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效率提升:门店后厨只需要进行简单的二次加工,大大缩短了出餐时间,提高了翻台率。成本控制:集中采购和加工,可以有效降低原材料和人力成本。

这就像制造业的“流水线”模式,它把曾经完全依赖“匠人”经验的餐饮,变成了可以大规模复制的工业产品。这正是西贝、老乡鸡、九毛九等连锁巨头能够迅速扩张、成为行业翘楚的底层逻辑。

但问题来了,这个模式,在实现效率和规模化的同时,也牺牲了一些东西。

牺牲的是什么?

是消费者心中对于“现制现炒”的那份情感链接和价值认同

我们消费者,花钱去餐厅吃饭,除了满足口腹之欲,也在购买一种体验。我们期待听到炒菜的“锅气”声,看到厨师在后厨忙碌的身影,闻到新鲜食材在高温下被激发出的香气。这些,构成了我们对“新鲜”、“诚意”“价值”的感知。

而当一个菜品,从中央厨房出来,经过冷链运输,再到门店简单的“复热”或“二次加工”,虽然在技术层面依然可以称之为“现制”,但在消费者的“体感”上,那种“新鲜”和“诚意”的感觉,就不可避免地大打折扣。尤其是一些对“锅气”要求极高的菜品,比如大盘鸡、小炒肉,一旦失去了烟火气,风味上的缺失是无法弥补的。

这就是我们这个行业,在效率和情感之间,必须面对的巨大鸿沟。

我们集体犯下的错误

罗永浩的这一拳,打穿的不仅仅是西贝的“人设”,更是整个行业心照不宣的“皇帝的新衣”。

多年来,我们一边享受着工业化带来的红利,一边又心虚地用“现制现炒”、“大厨手作”这样的词语来塑造品牌形象。我们害怕消费者知道真相,害怕他们因此离我们而去。我们试图用“品牌叙事”去掩盖“现实差距”。

但消费者不是傻子。

他们可能不懂中央厨房,不懂冷链运输,但他们懂自己的舌头,懂自己的钱包。他们会用脚投票,用评论吐槽,用行动来表达不满。

这次事件,让我看到了整个行业的集体症结:我们输在了沟通,输在了透明,更输在了对消费者的傲慢。

看看老乡鸡的做法,那才是真正的“透明化”。他们主动公布菜品加工等级,将119个正餐菜品划分为“餐厅现做”、“半预制”和“复热预制”三个类别,并明确了各自的比例。他们没有否认“预制”的存在,反而坦诚地告诉消费者:是的,我们有,但我们公开透明。

这种做法,虽然不完美,却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意义上的认可。它告诉消费者:“我们是工业化的,但我们是诚实的,我们有自己的标准和底线。”

透明,才是建立信任的基石。

我们行业最大的错误,不是使用了预制化的手段,而是试图隐瞒它,并用另一个与事实不符的“人设”去包装自己。这种信息错配,一旦被戳破,带来的就是毁灭性的信任危机。

所以,我给所有餐饮同行的建议是:与其纠结“冤不冤”,不如重新思考,你的品牌,到底建立在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之上?你的价值,到底来自何处?

餐饮行业的未来之路

面对这场危机,我们不应该停留在抱怨和辩解上,而应该将其视为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和与用户重新连接的契机。

在我看来,未来的餐饮品牌,能够真正穿越认知鸿沟、赢得未来的,未必是预制比例最低的,但一定是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得最好的:

第一,彻底拥抱“透明化”

停止所有关于“预制菜”的辩解。与其说“我们不是预制菜”,不如说“我们用标准化的流程,确保了每一道菜品的安全和稳定。”

我们要做的,是主动向消费者展示我们的工业化能力。

开放中央厨房:邀请消费者和媒体参观,让他们看到现代化的、干净整洁的中央厨房。让他们理解,工业化不是偷懒,而是为了更好的品控。公示菜品等级:像老乡鸡那样,将每一道菜品的制作流程、预制程度进行详细公示。让消费者有知情权,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否为这种模式买单。重新定义“新鲜”:“新鲜”不一定等于“现切现炒”。它可以是“新鲜的食材,当天从产地送到中央厨房,当天完成初加工。”这是工业化流程下,对新鲜的另一种保障。

第二,回归“产品力”和“价值感”

预制化是为了效率,但效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消费者。我们不能因为追求效率,而牺牲了产品本身的味道和价值。

重新审视菜单:并不是所有菜品都适合工业化。那些对“锅气”、对“手作”要求极高的菜品,如果工业化后风味大打折扣,那么要么大胆砍掉,要么重新设计其制作流程,确保门店环节的“灵魂”不丢。重新评估定价策略:工业化降低了成本,但如果价格依然高高在上,消费者会产生“不值”的感觉。我们要用更合理的定价,匹配消费者心中的“价值感知”,让他们觉得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第三,把“情感价值”做回来

餐饮,不仅仅是吃饭,更是一种社交体验情感消费

打磨服务细节:既然在后厨无法完全做到“手作”,那就在前厅的服务上做文章。让服务员的微笑、热情的态度、对菜品的熟知,弥补产品本身的“工业感”。塑造品牌温度:多去倾听用户的声音,而不是对抗他们。把用户反馈当作礼物,而不是攻击。让品牌变得有人情味,有温度,而不是冰冷、傲慢。

西贝的“家有宝贝”营销,当年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家庭友好”的品牌。未来,它也需要用同样的智慧,去塑造一个“透明”、“诚实”、“尊重用户”的品牌形象。

一场危机,一个时代的缩影

商业世界里,用户的声音,就像海啸来临前的潮水。当一个罗永浩出现时,海滩上可能已经有了成千上万道退潮的痕迹。

西贝这次,完全有机会把一场危机,转化为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和与用户重新连接的契机。但前提是,它必须明白,自己真正的对手,从来不是那个叫罗永浩的大V,而是无数用沉默和离去投票的普通用户。

这场争论背后,实质上是餐饮行业在效率信任之间的艰难平衡。贾国龙所代表的,是餐饮工业化不可逆的趋势;而罗永浩所击中的,是消费者对“真实”“透明”的强烈渴望。

赢了罗永浩,你可能只会得到一份判决书;而赢回了用户,你才能真正保住你的生意。

这,是所有餐饮人必须面对的宿命之问。

希望西贝,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