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00 份 1 小时面试压缩成 4 张“死亡速写”:只会套模板、把复杂当多元、沉迷数据洗澡、用 hustle 代替逻辑——踩中任意一个,都直接发拒信。看完这篇,对照 4 个坑给自己打分,提前把思维短板补上,否则下一波裁员名单里,可能就藏着你的名字。
300 份 1 小时面试压缩成 4 张“死亡速写”:只会套模板、把复杂当多元、沉迷数据洗澡、用 hustle 代替逻辑——踩中任意一个,都直接发拒信。看完这篇,对照 4 个坑给自己打分,提前把思维短板补上,否则下一波裁员名单里,可能就藏着你的名字。
但遗憾的是,近半年面过的候选人里,至少有 70% 都栽在 “思考能力” 上。不是说他们不努力,而是很多人没搞懂:面试时的 “说清楚”,背后藏着对 “思考逻辑” 的考验。
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我在面试里一眼就能看出 “思考能力弱” 的 4 种情况,也给准备面试的朋友提个醒。
第一种:只说 “我做了什么”,不说 “我解决了什么”每次面试,我必问的一个问题是:“你之前负责的某个需求,具体是怎么推进的?”
有次面一个有 1 年经验的候选人,他答得特别顺:“我先接了运营的需求,然后做了用户调研,找了 10 个用户访谈;接着看了竞品,比如 XX 和 XX 都做了类似功能;之后写了 PRD,拉着研发、设计开了评审会,最后推动上线了。”
听下来动作没少做,但我追问了一句:“那这个需求最终要解决什么问题?比如是提升用户留存,还是降低操作成本?你调研后判断,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
他瞬间卡壳了,支支吾吾说:“运营说用户反馈这个功能不好用,我就按流程做了……”
这就是典型的 “有动作没结论”—— 你把 “做了调研”“写了 PRD” 当成了答案,但面试官想听的,是你从这些动作里提炼出的 “结论”:调研发现用户的核心痛点是 “操作步骤太多”,所以你的方案里加了 “一键跳转”;看竞品发现他们只覆盖了年轻用户,所以你补充了 “长辈模式” 的设计。
动作是 “过程”,结论是 “你对过程的判断”。产品岗不是 “执行岗”,如果只说动作不说结论,面试官会觉得你只是在 “走流程”,没动脑子想 “为什么要做这些事”。
第二种:只给 “我觉得”,不给 “为什么这么觉得”还有一类候选人,倒是敢给结论,但追问两句就露馅了。
印象最深的是个应届生,面试时聊到 “早高峰从家到地铁,哪种通勤方式最优”,他立刻说:“肯定是共享单车啊!又快又方便。”
我接着问:“那比公交呢?比打车呢?比如你家到地铁要 15 分钟,公交可能 10 分钟,但早高峰会堵;打车 5 分钟,但要等车还贵;走路要 20 分钟。你怎么判断共享单车是‘最优’的?”
他愣了一下,然后说:“就是感觉啊…… 我平时都骑共享单车,挺方便的。”
这就是 “有结论没逻辑”—— 你给出的答案,没有一套 “可推导的逻辑” 支撑。产品岗经常要做 “决策”,比如 “这个功能先上 iOS 还是 Android”“这次活动预算给直播还是短视频”,这些决策不能靠 “感觉”,得靠 “对比分析”。
就像聊共享单车,真正有逻辑的回答应该是:“先列出现有选项 —— 公交、打车、走路、共享单车,然后看这个场景的核心需求是‘准时 + 低成本’:早高峰公交堵,不确定性高;打车成本是共享单车的 5 倍;走路时间太长;共享单车 10 分钟能到,成本 1 块钱,还不用等,所以在‘准时 + 低成本’这个需求下,它是最优解。”
逻辑不是 “我对了”,而是 “我能说清楚我为什么对”。面试官看的,就是你能不能把 “结论” 拆成 “可验证的论据”。
第三种:逻辑有了,但只想到 “第一层”有时候遇到候选人,能把逻辑说清楚,但追问深一点,就会发现他的思考只停在表面。
前阵子面一个候选人,聊到 “京东外卖和美团外卖竞争,谁更可能赢”,他说:“美团能赢,因为美团的履约能力比京东强 —— 美团有很多骑手,京东的骑手主要送家电,送外卖不够多。”
这个逻辑没问题,但我接着问:“那京东的优势是什么?比如它的 3C 家电供应链,能不能和外卖结合?比如用户买家电的同时点外卖,京东能不能做‘家电 + 餐饮’的组合配送?另外,美团外卖的核心用户是‘吃’,京东外卖如果从‘零售’切入,比如送生鲜、日用品,用户群体会不会不一样?”
他听完皱着眉说:“我没考虑过这些…… 我只觉得履约是关键。”
这就是 “有逻辑,但想得浅”—— 你只看到了问题的 “一个维度”,没考虑到 “多个变量”。
产品问题大多是 “复杂问题”,比如 “提升用户付费率”,不能只想到 “优化支付按钮”,还要考虑 “用户是不是有付费需求”“定价是不是合理”“有没有信任背书”。
还有一种情况更明显:你问他 “你怎么做的”,他能答;问 “竞品怎么做的”,他也能答;但问 “你和竞品的方案差在哪?为什么不一样?谁的效果好?好在哪里?”,他就答不上来了。
思考深不深,不是看你能想 “多广”,而是看你能想 “多细”—— 能不能把 “表面问题” 挖到 “本质差异”,能不能把 “单一因素” 扩展到 “多因素联动”。
第四种:想得深,但说不 “到点子上”最后一种情况,其实有点可惜 —— 候选人确实做了实事,也想透了,但表达的时候抓不住重点。
有次面一个做过社区团购的候选人,问他 “你怎么解决团长提货难的问题”,他说:“我先找了几个团长聊,有个团长说他每天要理货,还要给用户发消息,忙不过来;然后我又去看了提货点的情况,有的提货点在便利店,空间小;后来我跟运营一起改了理货的表格,还帮团长协调了更大的货架……”
我听了半天,忍不住追问:“所以你最终的解决方案是‘优化理货表格 + 协调货架’?那这两个方案解决了团长的什么核心痛点?比如理货时间从 1 小时降到了 30 分钟?还是用户取货效率提高了?”
他说:“对,理货时间少了一半,用户取货也不排队了。”
你看,他其实做对了,但表达的时候,把 “过程细节” 放在了前面,把 “核心结果” 藏在了后面。面试官要在 10 分钟内判断你的能力,不可能从一堆细节里 “找答案”—— 你得主动把 “重点” 抛出来。
这种情况,本质是 “复盘和总结能力弱”。做产品的时候,你可能习惯了 “先做再想”,但面试的时候,需要 “先想清楚重点,再按重点说”。、
比如上面的问题,好的表达应该是:“团长提货难的核心痛点是‘理货费时间 + 空间不够’,所以我做了两件事:一是优化理货表格,把理货时间从 1 小时压到 30 分钟;二是协调便利店提供更大货架,减少用户排队。最终团长的投诉率降了 40%。”
表达不是 “记流水账”,是 “把你的思考‘提炼’给别人看”。
结语:面试不是 “考你做了什么”,是 “考你怎么想”其实每次面到思考能力弱的候选人,我都挺惋惜的 —— 很多人不是没能力,而是没搞懂 “面试的底层逻辑”:面试官问你的经历,不是要听你 “执行了哪些步骤”,而是要通过你的回答,判断 “你未来遇到新问题时,能不能想清楚、做对”。
所以最后给准备面试的朋友一个小建议:把你过去做过的需求,按这 4 个问题理一遍:这个需求解决了什么核心问题?(结论)你为什么选这个方案,而不是其他方案?(逻辑)你考虑过哪些风险或变量?(深度)最终效果如何,和竞品比有什么差异?(总结)
想清楚这 4 个问题,再把答案 “抓重点” 说出来 —— 你的思考能力,自然会被面试官看到。
毕竟产品岗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 “会做什么”,而是 “会怎么想”。希望大家都能避开这些坑,拿到自己想要的 offer~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