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描绘了对食物最朴素也最极致的追求。
西贝老板叫板罗永浩!后厨直播反遭打脸?网友:这不就是预制菜吗?记者试吃表情很微妙!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描绘了对食物最朴素也最极致的追求。
食物,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体验,一种文化,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可谁能想到,这份美好的期待,在2025年的秋天,被一场突如其来的争吵,撕开了一道巨大的口子。
争吵的主角,一个是自带流量的企业家罗永浩,另一个,是连锁餐饮巨头西贝。
9月10日,罗永浩仅仅几行字的用餐吐槽,瞬间引爆了全网。
他说西贝的菜,几乎全是预制菜。
那字里行间透出的失望,是每一个普通消费者都可能遇到过的糟心事。
“隔夜味儿”。
“鱼也腥,羊排也膻”。
“盘子都是温热的,完全不像刚出锅的热菜”。
这些描述,精准地刺痛了大众的神经。
热搜,毫无意外地来了。
面对滔天舆论,西贝的创始人坐不住了。
他的回应,强硬得令人咋舌。
“百分百保证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
甚至放出话来,要起诉罗永浩。
这一下,事情彻底闹大了。
西贝显然想把这场危机,变成一场前所未有的营销。
9月12日下午,他们宣布,全国多家门店上架“老罗菜单”。
意思就是,罗永浩点过的菜,大家都可以来尝尝。
不仅如此,他们还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直播后厨。
摄像头直接怼进厨房,让全国人民都看看,我们西贝到底是不是“现炒”。
这波操作,看起来底气十足,仿佛马上就要上演一出绝地反杀的好戏。
不过,剧本并没有按他们预想的那样发展。
直播,反而成了大型的“翻车”现场。
“中国蓝新闻”的记者亲自探访了直播中的西贝后厨。
整个厨房,看上去干干净净,却唯独少了一样东西——烟火气。
所谓的灶台,都是一口口深锅,更像是用来加热,而非颠勺爆炒。
更离谱的是,偌大的后厨,竟很难找到油盐酱醋和菜刀的影子。
记者点了一份大盘鸡拌面。
出锅后,她只尝了一小块鸡肉,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一言难尽”。
没有夸奖,也没有批评,那份微妙的沉默,胜过了千言万语。
她立刻决定,将剩下的全部打包带走。
这一幕,被无数网友看在眼里,大家心里都咯噔了一下。
直播间里,眼尖的网友们开始了自己的“大家来找茬”。
背景里一闪而过的“儿童餐专用拇指玉米”,还有那些半成品的南瓜、蛋羹,都像是忘记藏起来的尴尬。
更致命的一击,来自网络。
有人扒出了西贝旗下食品公司生产的预制椒麻鸡。
包装袋上,“堂食袋装”四个大字,赫然在列。
这几乎是无可辩驳的铁证。
与此同时,罗永浩的反击也来了。
他直接悬赏十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内部证据。
这场仗,已经从口水战,升级到了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阶段。
这场风波,早已不再是罗永浩和西贝两个人的恩怨。
它揭开的,是整个餐饮行业里,那个我们早已心照不宣,却又无可奈何的“秘密”。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一份用料理包加热的“现炒时蔬”付了全款。
我们花钱去餐厅,买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份对“锅气”的期待,一种从冰冷工业流水线中逃离出来的慰藉。
当餐厅也变成了食品加工厂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还能去哪里寻找那份慰藉?
这并非孤例。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连锁餐厅的菜品,无论你在哪个城市吃,味道都一模一样,精准到仿佛用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那种标准化的背后,牺牲的恰恰是食物的灵魂。
预制菜的泛滥,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成本骗局”。
第一,它用工业化的成本,收取手工艺的价格。
一份预制菜包的成本可能极低,但经过餐厅的加热和摆盘,就能卖出几十甚至上百元的价格。
这中间巨大的利润差,由毫不知情的消费者来买单。
第二,它用“效率”绑架了“品质”。
为了追求出餐速度和所谓的“标准化”,餐厅可以不再依赖厨师的手艺。
一个简单的加热操作,谁都可以完成。厨师这个职业的价值,正在被无限贬低。
第三,它用华丽的“营销”掩盖了苍白的“现实”。
餐厅的装修越来越精致,菜单的设计越来越诱人,但食物本身,却越来越像没有灵魂的工业复制品。
西贝的后厨直播,就是这种营销思维走到极致后的必然翻车。
这不禁让人想起街边那些不起眼的小馆子。
店面可能有些破旧,老板兼任厨师和服务员。
但你能亲眼看到,火苗从灶台里窜起,铁锅在师傅手里上下翻飞,食材与热油碰撞发出滋滋的声响。
那份扑面而来的“锅气”,是任何预制菜都无法模仿的人间至味。
古人治国,讲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粮仓充实了,人们才懂得礼仪,衣食无忧了,人们才能分辨荣誉和耻辱。
对于一个已经做到行业头部的餐饮企业来说,早已经解决了“仓廪实”和“衣食足”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就应该追求更高的“礼节”与“荣辱”。
用真材实料,用心烹饪,这便是餐饮业的“礼节”;用料理包冒充现炒,欺骗消费者,这便是最大的“耻辱”。
近代有一位伟人,一生都在践行4个字:“实事求是”。
这几个字,放在今天这场争论里,依然振聋发聩。
消费者要的,无非就是“实事求是”。
我点的是一份现炒的菜,你给我的就应该是现炒的,而不是一场精心布置的,连油盐酱醋都看不见的“厨房秀”。
《中庸》里还有一句话,道尽了世间万物的根本法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真诚,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努力做到真诚,是做人的准则。
这个“诚”字,对于餐饮业来说,就是生命线。
当一家餐厅开始在“真诚”上打折扣,无论它的故事讲得多么动听,它的门店开得多么光鲜,它离被消费者抛弃的那一天,也就不远了。
罗永浩的这一声炮响,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来源:丁妈妈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