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9 月 10 日,一条微博把一顿 830 元的晚餐推上公共议题的 C 位。罗永浩在桌边发出的那句“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像一根火柴,点燃了积蓄已久的行业干草。三天之内,事件从个人吐槽演变为十万悬赏、后厨开放、隔空诉讼,甚至催生了“罗永浩同款
2025 年 9 月 10 日,一条微博把一顿 830 元的晚餐推上公共议题的 C 位。罗永浩在桌边发出的那句“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像一根火柴,点燃了积蓄已久的行业干草。三天之内,事件从个人吐槽演变为十万悬赏、后厨开放、隔空诉讼,甚至催生了“罗永浩同款菜单”。喧嚣背后,真正被照亮的并非“谁输谁赢”,而是中国消费者第一次如此集中、如此具象地讨论一个看似枯燥的命题:我到底为怎样的食物买单?
一、一条微博为何“炸”了
预制菜并非新鲜事物。据业内统计,2025 年全国餐饮门店使用中央厨房或料包的比例已超过六成,但“预制”二字依旧像灰色标签,人人避之不及。原因无他——信息不对称。大多数菜单不会标注“复热羊排”或“料包莜面”,消费者只能凭口感盲猜。罗永浩的吐槽之所以一呼百应,恰好充当了“昂贵的情绪出口”:原来不是我一个人怀疑,原来名人也会“踩坑”。当个体疑虑被公共话语“正名”,事件便具备了超越个人的传播能量。
二、“硬刚”背后的企业焦虑
西贝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危机加速度”:11 日创始人贾国龙召开媒体会,宣布起诉;12 日全国 370 家门店同步开放后厨,并上线“罗永浩菜单”。一连串动作传递出连锁品牌的集体恐慌:一旦被贴上“预制”标签,就可能滑向“质次价高”的深渊。值得玩味的是,西贝在反击中反复强调“没有一道预制菜”,却又承认馒头等主食在中央厨房做熟后配送。这里的“预制”显然被狭义化为“料理包复热”,而国家六部门 2024 年 3 月发布的定义则把“预加工”纳入其中。标准与商业话术之间的缝隙,成为整场论战的技术焦点。
三、从“口水”到“悬赏”:论战升级的法与利
面对诉讼威胁,罗永浩并未止步于“口水”,而是抛出 10 万元悬赏征集“实锤”。这一举动把道德谴责转化为可验证的证据博弈,将“信不信”变成“拿不拿得出”。在法律层面,商誉侵权需证明“恶意”与“虚假”,若西贝无法举证菜品百分之百现制,诉讼胜算难言乐观;而若罗永浩真能出示检测报告,品牌则将陷入“虚假宣传”反噬。由此,事件被纳入法治轨道,情绪化的“骂战”升级为程序化的“举证”,这正是公共讨论走向成熟的标志。
四、透明厨房:技术赋能的“看得见”
西贝 12 日启动的“全民看后厨”值得肯定。直播镜头与开放灶台把生产流程拆解为可视符号,哪怕只是危机公关,也客观上推动了行业透明化。更深一层,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的成熟,使“扫码看溯源”不再昂贵;当门店每份羊排都能追溯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羊圈,消费者对“预制”与“现制”的支付意愿差异将自然缩小。技术降低信任成本,品牌才敢把“后台”变成“前台”。
五、立法呼声:把知情权写进菜单
罗永浩的核心诉求是“强制标注”。目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仅原则性规定“真实、全面信息”,并未细化到预制菜标识。对比之下,欧盟 2024 年已要求连锁餐饮对复热食品标注“pre-cooked”,并列出能量与添加剂信息。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2025 年 7 月发布的《预制菜披露指引》仍为团体标准,不具强制力。此次事件让立法机构看到消费者端“显性需求”,若借机推动修订《食品安全法》或出台专项管理办法,将使用餐选择权从“盲盒”回归“明码”,其社会收益远大于一场官司的胜负。
六、行业自省:价格—价值再平衡
西贝“贵”的吐槽并非首次出现。2023 年财报显示,其客单价已达 98 元,高于同品类平均 35%。当“现制”叙事被质疑,高价便失去溢价支点。事件倒逼企业重新核算成本结构:是把钱投入到中央厨房的效率,还是投入到门店现制的体验?是继续用“草原羊”讲故事,还是让消费者通过扫码验证故事?答案未必唯一,但“价格必须能被价值解释”这一商业铁律不容回避。
七、公众角色的再定位
过去,消费者是“被动吃”,如今是“主动问”。罗永浩的粉丝画像以 25—40 岁城市白领为主,他们对品质敏感、对规则在意,又具备社交媒体放大能力。这意味着任何品牌都不再面对“沉默的大多数”,而是面对“随时记录、即时发声”的全民质检员。对企业而言,与其把此次事件视为“黑天鹅”,不如当作“灰犀牛”——早点把厨房亮出来,比任何广告都便宜。
八、结语:让子弹飞,也让标准飞
三天“互怼”终将被新的热搜替代,但留下的议题不会消散。当 10 万元悬赏揭开预制菜定义的盖头,当开放厨房把烟火气还给顾客,当立法呼声进入两会提案流程,罗永浩与西贝共同完成了一次意外的“公共教育”:市场经济的成熟,不靠圣人企业,也不靠完美消费者,而靠各方在规则框架内锱铢必较、反复博弈。下一顿西贝,你或许仍会点一份羊排;下一顿任何餐厅,你或许都会先问一句“请问是现做的吗?”——这就是事件最实在的终点:让选择回到选择,让信任回归透明。
来源:外科医生代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