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邯郸市开展高校师生来邯创新实践活动以来,磁县将此项工作作为深化产学融合、引进青年人才、推动县域发展的关键抓手,通过健全机制、创新形式、主动对接,吸引了北京邮电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高校23批次410余名师生落地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校地共赢”创新发展之路。
自邯郸市开展高校师生来邯创新实践活动以来,磁县将此项工作作为深化产学融合、引进青年人才、推动县域发展的关键抓手,通过健全机制、创新形式、主动对接,吸引了北京邮电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高校23批次410余名师生落地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校地共赢”创新发展之路。
筑牢服务保障“硬支撑”
“从高校对接、行程规划到食宿保障,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跟进,让师生们能全身心投入实践。”磁县创新实践专班工作人员王纪双介绍。为确保活动高标准推进,磁县构建了“专班统筹+多部门联动”的工作体系,成立了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任组长,人社、科工、农业农村、教育、文旅、发改等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并明确人社、科工、文旅等10余个部门“前期对接—中期执行—后期总结”全流程责任清单,打破部门壁垒,实现问题动态协调。
同时,磁县创新推出“一校一策”方案,认真做好实践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得知北京林业大学师生的生态调研需求后,县工作专班提前对接蒲公英种植基地,安排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讲解种植技术。县工作专班为北京化工大学师生量身定制了煤化工产业研学路线,协调鑫盛煤化工、裕泰焦化开放生产车间,配备企业导师全程答疑。此外,专班还对20余个实践基地开展安全检查,优化食宿安排,确保每批次师生都能安心开展实践活动。
打造校地互动“新场景”
“触摸磁州窑的千年窑火,走进现代化煤化工车间,这种沉浸式实践,让课本知识变得鲜活。”北京邮电大学的李同学在实践日记中写到。
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磁县摒弃单一场所参观模式,根据高校专业特色定制“契合路线”,将历史文化、科技创新、红色教育等元素深度融入实践环节。
今年8月,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省内外十几所高校学子,以座谈交流与观摩研学相结合的方式,在磁县进行了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座谈会上,来自各高校的学子们积极为磁县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随后,在工作人员引领下,学子们走进磁县直南党史馆,接受红色文化熏陶,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在磁州窑博物馆,深刻感受磁州窑的历史文化底蕴,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创新实践活动中,多所高校师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为磁县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在方特国色春秋景区,北京林业大学师生聚焦数字技术应用优化数字化导览系统,提出3项技术改进建议;围绕红色文化传承,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师生在中共直南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参与史料整理,助力完善红色研学课程;围绕品牌推广,南京财经大学团队为禾下土种业制定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广方案;北京邮电大学“千年古韵,文脉新生”社会实践团则开展多元实践,在鲲乐湾探索“光热+”项目中新能源与新文旅的融合,到禾下土种业了解脱毒红薯苗培育、观察蒲公英种植,还走进磁州窑制作销售中心和磁州窑博物馆感受非遗魅力。
今年暑期,各高校师生在磁州窑博物馆、北朝考古博物馆、鲲乐湾等实践基地开展主题活动20余场,形成实践报告30余份。
激活产学融合“新动能”
“不仅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让高校智力精准匹配县域需求。”磁县创新实践专班负责人郭士杰表示。在承接市级层面对接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磁县围绕循环化工、新能源、文旅等重点产业,主动赴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高校考察对接。
针对鑫盛煤化工、裕泰焦化在高端煤焦油深加工领域的技术需求,磁县与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团队达成合作意向,计划联合开展“环保型化工材料研发”项目;为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与北京体育大学专家团队交流,探讨“品牌赛事+溢泉湖景区”合作模式,谋划打造京津冀地区特色体育旅游目的地;在数字产业领域,对接南京财经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推动AI智能应用技术在磁县文旅、农业等场景落地。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鲁莎莎调研团队,深入磁县磁州镇、讲武城镇等4个乡镇的15个行政村,与村党支部书记深度交流、“一对一”问卷访谈,采集村庄人口结构、农户能源使用成本等130余项指标数据,完成250余户农户实地调研。鲁莎莎表示,希望校地双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磁县设立教学科研与实践基地,推动人才培养、产业升级等领域深度融合。
下一步,磁县将结合实际需求,主动对接高校,积极促成合作事项落地,继续以创新实践活动为纽带,扩大高校合作覆盖面,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让校地协同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牛冰洁
来源:邯郸V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