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烧麦,大作为:张小聚清真烧麦探索走出去新路径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3 16:32 2

摘要:初秋的呼和浩特,阳光刚漫过城市,内蒙古张小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周云的车便停在约定地点。半个月前,在内蒙古烧麦产业发展大会上,她热情发出邀请,如今终于成行。车上四十分钟,周云的话语里满是“忙碌”与“责任”,也勾勒出这家清真烧麦企业的初心轮廓。

小烧麦,大作为:张小聚清真烧麦探索走出去新路径

作者︱孙树恒

初秋的呼和浩特,阳光刚漫过城市,内蒙古张小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周云的车便停在约定地点。半个月前,在内蒙古烧麦产业发展大会上,她热情发出邀请,如今终于成行。车上四十分钟,周云的话语里满是“忙碌”与“责任”,也勾勒出这家清真烧麦企业的初心轮廓。

她的身份像一本厚重的书:信息化专业出身,身兼内蒙古云芸科技创始人、荣氏文旅董事长、VOC智能锁内蒙古董事,还是自治区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呼市企业家联合会联席会长;四座办公地址的业务之外,84岁老母亲是她的牵挂——十二年前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如今仍能中午晚上各喝一两白酒、刷短视频解闷,这段时间轮到她照顾,特意让丈夫多分担家事,才腾出时间接待。“每天忙得像陀螺,但心里踏实。”这份踏实的核心,正是她倾注心力的张小聚——一家以传承内蒙古非遗清真烧麦为使命的企业。作为回族创业者,周云对“清真”有着骨子里的敬畏,这也成为张小聚“走出去”的重要根基:“清真不只是标签,更是对食材的极致把控,是打开国际市场的钥匙。”

“为什么要做专门的清真烧麦企业?”面对这个问题,周云的思绪回到董事长张静波的故事里:“张总开聚腾源烧麦馆二十多年,心里就一件事——把内蒙古烧麦从街头小吃,做成能走向国际市场的大产业。”这份执念,催生出张小聚的诞生。

1. 以“聚”为核:藏在品牌里的北疆文化

张小聚与聚腾源两大核心品牌,均以“聚”为灵魂符号,折射北疆文化的深层内涵:

聚首:烧麦从不是孤独的食物,家人围坐、朋友小聚的热气里,藏着各民族交往交融的温暖,恰如北疆文化中“多元共生”的底色;

聚材:锡林郭勒的羔羊、黄河流域的河套面粉、高原的胡麻油,每一份食材都是草原的馈赠,对应北疆文化“敬畏自然”的特质;

聚心:从选肉到拌馅的每道工序,都凝聚着对非遗手艺的坚守与消费者的信任,诠释北疆文化“精细中的匠心”。

在周云看来,这份“聚”文化正是北疆精神的缩影:“是辽阔下的精细,硬朗中的温暖——辽阔是立足内蒙、辐射全国乃至东南亚的格局;硬朗是20年深耕一个品类的坚韧;精细与温暖,是用骨汤拌馅留住家的味道。”

2、从小店到工厂:标准化的“破圈”之路

聚腾源的成长,是内蒙古烧麦产业化的缩影:2005年第一家门店在呼市开业,凭地道口味圈住首批“回头客”;2012年完成品牌注册,从“夫妻店”走向规范化;2024年全新3000㎡清真工厂建成,2025年正式投产——这标志着企业从“现制现卖”迈入“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新阶段。

而张小聚,是聚腾源基础上的“精准升级”。“聚腾源深耕多年,但要做清真产品、闯国际市场,需要更聚焦的品牌。”周云解释,依托清真标准,张小聚已率先拿下ISO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双认证,还完成马来西亚清真认证,为“走出去”筑牢资质根基。

3、黄金团队:跨界力量托举“烧麦梦”

企业的底气,藏在跨界融合的核心团队里:

董事长张静波是烧麦行业“老兵”,二十多年专注生产研发,从门店调味到工厂工艺,是把控品质的“定海神针”。联合创始人周云有着信息工程与文旅背景,懂商业运作,更因回族身份精准把握清真标准,是开拓国际市场的“操盘手”。首席运营官李喜东是原国美内蒙负责人,深谙零售逻辑,主导300家门店布局与冷链配送,让烧麦“卖得更远”;

企划负责人卢俊波,是原国学从业者,深挖“聚”文化与北疆精神,通过品牌传播让内蒙古烧麦的文化价值被更多人看见。

“做烧麦,最忌偷工减料。内蒙古烧麦的口碑,得靠真材实料撑着。”周云的话,是张小聚品质把控的准则。从食材到工艺,每一个环节都藏着“不妥协”的细节。

1、 食材:每一份都有“草原身份证”

张小聚的食材选择,有着近乎严苛的标准:

肉:只选锡林郭勒乌珠穆沁羊的后腿肉与羊霖肉,肥瘦相间、肉质细腻,是烧麦馅的“黄金搭档”;黄牛上脑肉则保证牛肉烧麦的醇厚口感;

面:选用黄河流域河套面粉,麦香浓郁、筋道十足,擀出的面皮薄如纸、韧如绸;

油:草原特产胡麻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既能激发食材香气,又富含维生素;

辅料:山东大葱葱香不辣、内蒙沙葱自带鲜味,且所有食材坚持“0添加”。

更关键的是清真标准:所有肉类均采用“活物屠宰+宗教仪式处理”,从源头杜绝死肉、病肉。“这是对食材的敬畏,也是对消费者的负责。”周云说。

2、工艺:工业化里藏着“家的温度”

很多人担心工业化会让烧麦失去“现制口感”,张小聚却用创新破解了难题——8小时骨汤拌馅。“用牛大骨慢熬8小时,把骨汤拌进肉馅,既能锁住水分,又能让每一口都有家里炖肉的香味。”研发品控部负责人高秀丽介绍,这是研发团队反复试验的成果,团队4名成员多有知名餐饮从业经历,最长工龄达30年,还会定期到各地品鉴烧麦,确保全国门店口感统一。

烧麦皮的制作同样讲究:坚持“0添加”,未来还将引入专用机器,在保证“荷叶边、石榴形”非遗外观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

3、品控:独立部门“盯紧”全流程

企业设立独立品控部门,从食材入库、生产加工到成品出库,每一步都有专人核查:肉馅肥瘦比例、面皮厚度、蒸制时间,都有明确标准,“差一点都不行”。这份严苛,不仅是对“内蒙古烧麦”招牌的守护,更是为“走出去”打下品质基础——目前张小聚的烧麦,已成为北疆风情园、菜根香等饭店的招牌,还走进盒马、京东,甚至通过ODM模式为“胡氏烧麦”等品牌贴牌,口碑背后是品控的支撑。

走进张小聚的清真工厂,生产线有序运转,一天的忙碌从凌晨便开始——这条全产业链条,是烧麦“新鲜直达”的保障。

1、生产流程:跟时间赛跑的“现制逻辑”

企业的生产节奏,精准对接“现包现蒸”的需求:

每日下午:完成肉丁切割、大葱爆香等预处理,锁住食材新鲜;

凌晨2-3点:研发与生产团队拌馅,骨汤香气弥漫车间,确保馅料风味最佳;

凌晨3-6点:8条冷链配送线路同步启动,分装好的肉馅、面皮原料送抵近300家门店;

清晨6点后:门店现包现蒸,第一笼烧麦准时端上餐桌。

“我们的目标是,让消费者吃到的每一只烧麦,都像刚从家里蒸笼拿出来一样。”李喜东说。目前工厂馅料日均产量达7吨,年产能2500吨,烧麦成品日产量最高18万只,足以支撑全国门店与渠道需求。

2、团队与效率:80人撑起“规模化品质”

企业现有员工约80人,涵盖生产、研发、品控、配送全环节:包烧麦岗位以绩效工资为主,灵活应对用餐高峰;固定技术人员负责生产线维护与工艺优化,确保标准化落地。“上一道工序为下一道工序负责”,这是工厂不成文的规矩——研发部的配方要让生产部易操作,生产部的半成品要让品控部无挑剔,配送部的时效要让门店不延误。这种协同效率,让规模化生产与品质稳定实现了平衡。

“好吃不贵”,是张小聚的市场定位,也是它快速打开市场的关键。“同价位产品,我们食材品质高两个档次;同品质产品,我们价格低两个档次。”李喜东的话,道出了企业的竞争逻辑。

1、国内市场:300家门店+全渠道覆盖

门店布局:全国现有约300家合作门店,其中呼和浩特占200家,仅3家为直营店(恼包、民族小学、建和家园店),其余为加盟店。2025年4月起,企业暂停新增加盟,“不是不想扩张,而是要先把现有门店品质提上去,让每一家都能代表张小聚”;

渠道合作:除自有门店,还为西贝、额尔敦、蓝洋林顿、昭君酒店、北疆风情园、菜根香等酒店和饭店供货,同时进入盒马、京东等商超,甚至为西贝提供山姆会员超市专属产品,ODM模式(如为胡氏烧麦贴牌)进一步拓宽营收;

线上运营:淘宝、京东、拼多多、小红书、抖音、快手全平台布局,合作3家三方运营公司,通过短视频、直播推广,让“草原烧麦”走进更多家庭——不少外地内蒙人评价,张小聚的速冻烧麦是“能快递的乡愁”。

2、国际市场:清真烧麦的“20亿人蓝海”

“全球有近20亿伊斯兰信徒,这是巨大的市场。”周云眼中满是期待。依托清真认证,张小聚计划以东南亚、中东为突破口,开启“走出去”之路:2025年9月底将启动国际认证,拟通过上海、香港港口出海,目前已与印尼、法国合作伙伴建立初步联系。

“清真食品在这些地区有‘绿色通道’,我们要让内蒙古烧麦成为国际市场的‘中国味道’。”周云说,从食材的清真处理到工艺的标准化,张小聚的每一步都在为“出海”铺路——未来,或许在东南亚的街头、中东的餐厅,都能吃到一口带着草原香气的清真烧麦。

“我们不只是卖烧麦,更是传承一种文化。”周云的话,道出张小聚的深层追求。北疆文化的“辽阔、硬朗、精细、温暖”,早已融入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细节。

1、价值观:先成就团队,再幸福顾客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一笼好烧麦,幸福更多人”,追求“健康、营养、美味”的产品本质。在团队管理上,“先成就团队,再幸福顾客”不是口号:员工每天能吃到免费的牛肉、羊肉餐;新人入职第一课不是听PPT,而是亲手包烧麦、和老员工共吃烧麦——老师傅会讲解“面皮要像荷叶、包成石榴形”的原因,让大家通过“触摸+品尝”理解“匠心”。这种文化渗透,让员工从心底认可产品,进而把这份用心传递给消费者。

2、底线:宁丢订单,不丢品质

面对业务与文化的冲突,张小聚的选择从不含糊:永远坚守品质底线。最难忘的一次,企业接到一笔高额OEM订单,对方要求用低品质牛羊肉替代原料以压低成本。“这笔生意诱惑很大,但我们没犹豫就拒绝了。”周云说,“‘来自内蒙古真正好牛羊’是我们的根,一旦妥协,张小聚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次拒绝,虽损失短期利益,却为企业赢得了长期信任——如今,不少注重品质的品牌主动寻求合作。

聊起行业现状,周云坦言“不容易”:2025年全国约400万家餐饮店关闭,市场竞争激烈;投建清真工厂成本高、回报周期长,都是实实在在的挑战。但她始终保持清醒:“靠低价内卷走不远,品质才是长久之道。”

她常拿夏利汽车、小作坊智能锁举例:“夏利靠低价占领市场,却因品质跟不上被淘汰;小作坊智能锁用塑料材质,看着便宜却不耐用。做烧麦也一样,偷工减料只能赚快钱,守住品质才能走得远。”

面对挑战,张小聚的规划清晰而坚定:

深耕垂直品类:不盲目扩张其他产品,把“内蒙古清真烧麦”做精做透;

- 完善供应链:提升工厂效率、降低成本,让产品更具竞争力;

推进国际布局:加快国际认证落地,尽快打开东南亚、中东市场;

联合行业发展:不搞“单打独斗”,计划联合行业优质品牌共同推广“内蒙烧麦”IP,“只有整个行业好了,单个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在张小聚工厂的餐厅里,中午的烧麦香气与员工的笑声交织。周云笑着说“这是我的常态”,而我在这份日常里,看到了张静波二十多年的坚守,看到了周云、李喜东们的忙碌,也看到了内蒙古烧麦从“地域符号”走向“国际化”的蜕变。

张小聚的故事,藏着“传承”与“创新”两个关键词:传承的是老祖宗的非遗手艺,是草原对食材的馈赠,是“聚”文化里的温暖;创新的是产业化的路径,是标准化的工艺,是走向世界的视野。

或许未来某一天,在东南亚的集市、中东的餐厅,当有人咬下一口内蒙古清真烧麦时,会想起这片草原的辽阔与热情——那时,一笼烧麦里装着的,不只是草原的味道,更是中国美食走向世界的梦想。而张小聚,正是这场梦想的践行者。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

来源:阳光诗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