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日亏百万!贾国龙:我现在陷入自证清白循环!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3 17:16 1

摘要:这几天餐饮圈最热闹的事,莫过于西贝和罗永浩的“预制菜大战”。9月10日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说好久没吃西贝,结果发现店里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还贵,直言“太恶心”。

这几天餐饮圈最热闹的事,莫过于西贝和罗永浩的“预制菜大战”。9月10日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说好久没吃西贝,结果发现店里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还贵,直言“太恶心”。

来源网络

这话一出彻底点燃风波。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直接表态要起诉罗永浩,说对方言论伤害了西贝的品牌和经营。当天西贝所有门店加起来,日营业额就掉了100万元。到了12日,贾国龙接受采访时说,估计当天营业额要掉200万到300万,自己还连续两晚没睡着,陷入了“自证清白循环”。

为了证明自己,西贝开放了全国370家门店的后厨供参观,还发了42页的公开信,晒出罗永浩的消费账单。可没想到,后厨直播里出现了冷冻腌制鱼(保质期18个月)、速冻西蓝花(保质期24个月),反而引来了更多质疑。罗永浩这边也不示弱,不仅回应“好,来吧”,还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用预制菜的证据,甚至开了近一个小时的直播,说西贝称没有预制菜是“100%撒谎”,因为国家还没出台相关标准。

来源网络

其实这场争论的核心,本质上是“预制菜定义”和“消费者信任”的双重错位。贾国龙一直强调自己按国家标准来,说“工厂全熟封装、门店加热即食”才算预制菜,西贝只有“预制工艺”,比如提前处理净菜、门店现炒。可在消费者眼里,看到冷柜里的冻菜、厨师取预制食材,就会觉得“这就是预制菜”,再联想到西贝人均83元的消费,自然会觉得“不值”。

贾国龙的硬刚姿态,反而把自己推到了更被动的位置。他说“哪怕生意不做了,官司也要打”,这种“争是非”的态度看似强硬,却忽略了消费者真正在意的东西。大家吐槽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花高价吃不到新鲜现做”的落差,是“商家是否坦诚”的问题。如果西贝一开始就主动说明哪些食材经过预加工、为什么这么做,而不是忙着反驳和起诉,或许舆论不会发酵到这个地步。

来源网络

罗永浩的吐槽能引发这么大反响,也不是因为他多懂餐饮,而是戳中了很多人的消费痛点。现在不少餐厅都在用预制菜,但大多不会明说,消费者花钱买的是“现做体验”,结果吃到的却是复热菜品,这种“被欺骗”的感觉才是愤怒的根源。罗永浩的10万元悬赏和直播,更像是把大家心里的不满摆到了台面上。

再看整个餐饮行业,预制菜其实早就不是秘密了。出餐效率高、口味稳定,这些都是预制菜的优势,消费者也不是不能接受。可为什么到了西贝这里,就成了“过街老鼠”?关键还是“透明化”和“定价匹配度”没做好。就像麻六记,也有预制环节,但人家会直播现场炒制的过程,主动展示“现做”的部分,反而弱化了预制菜的争议。

西贝现在陷入的“自证循环”,其实是很多企业遇到危机时的通病——只盯着“事实对错”,却忘了“情绪共鸣”。忙着证明自己没做错,却没听到消费者在说“我在乎的是坦诚”;忙着和对手硬刚,却没想想怎么解决大家的核心诉求。这样一来,越解释越乱,越证明越招质疑,最后营业额下跌、品牌受损,反而得不偿失。

来源网络

这场风波里没有绝对的赢家,西贝丢了生意,罗永浩也被贴上“蹭热度”的标签,最受伤的其实是普通消费者。大家只是想明明白白消费,花多少钱,吃什么样的东西,心里有个数而已。

说到底,餐饮行业的核心永远是“信任”二字。预制菜不是原罪,不坦诚才是;争论定义也没用,解决消费者的“价值感落差”才是关键。希望这场风波能让更多餐饮企业明白,与其花时间打官司、自证清白,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透明度、优化产品上。毕竟,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真心对待顾客,比任何辩解都有用。

来源:清华同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