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知道,藤岛昭在日本是响当当的“国宝级”科学家,当过日本化学会会长,被称为“现代光电化学的奠基人”,连诺奖风向标里都常出现他的名字。可就因为他带着团队往中国跑,日本网友把最难听的话全砸向了他。
2020年5月,东京。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颁奖仪式上,当大使把奖章颁给日本教授藤岛昭时,台下不少日本网友炸开了锅:“卖国贼!”
要知道,藤岛昭在日本是响当当的“国宝级”科学家,当过日本化学会会长,被称为“现代光电化学的奠基人”,连诺奖风向标里都常出现他的名字。可就因为他带着团队往中国跑,日本网友把最难听的话全砸向了他。
在日本,藤岛昭更像是一件被供奉在荣誉殿堂里的“历史遗产”。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过去的辉煌:1967年,年仅25岁的他发现了二氧化钛在光照下能分解水,也就是著名的“本多-藤岛效应”,这个发现直接催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他是日本化学会前会长,是东京理科大学的校长,头顶“现代光电化学奠基人”的光环。这些荣誉,就像一枚枚沉甸甸的勋章,证明着他曾经的价值,但“曾经”这个词,透着一股英雄迟暮的悲凉。
当日本政府在本世纪初推行“选择集中计划”时,这杆天平彻底失衡了。面对谷歌、苹果、腾讯、阿里这些新兴科技巨头的崛起,日本的老牌企业如松下、索尼显得后继无人,整个国家都陷入了一种深深的焦虑。
政府的决策变得急功近利,资源被疯狂地倾斜给那些能“快速变现”的项目,而藤岛昭所代表的、需要长期耕耘的基础研究,其未来价值被严重低估,他的实验室经费因此被大幅削减,他成了一份值得骄傲的履历,却不再是日本迫切需要的未来引擎。
然而,在中国,故事的剧本完全不同。这里的人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即将退休的功勋元老,而是一台能为未来注入强大动力的超级“引擎”,中国不仅看重他名下的280项专利,更看重他在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战略价值,这简直是“雪中送炭”。
上海直接投资数亿元,为他量身打造一个全新的研究院。这不是在购买他的存量成果,而是在投资他的大脑、他的团队,以及他那无与伦比的“引擎效应”——培养下一代人才的能力。
这个判断绝非空穴来风。看看他的学生名单就知道了,江雷、姚建年,如今都已是响当当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门下总共走出了三位中国院士,这本身就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巨大财富。
藤岛昭自己也以“引擎”自居,他会兴致勃勃地在电视上向公众科普,光催化技术如何让国家大剧院的玻璃幕墙实现自洁,如何制造出不起雾的镜子,甚至如何通过光催化捕蚊器在疟疾疫区拯救生命。他展示的,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科学家的产出,就像种子,极度依赖于土地的质量,藤岛昭的选择,本质上就是离开一片日益贫瘠的“盐碱地”,奔赴一片水草丰美的“黑土地”。
日本的科研生态,正在经历一场缓慢的“盐碱化”。最核心的问题是“养分枯竭”,政府的科研拨款占比低得可怜,只有8.8%,大头都依赖于企业。更糟糕的是,政府对大学的投入还在持续缩减。
北海道大学的名誉教授上田多门,一位研究混凝土的专家,他的经历就是这片土地缺水的生动缩影。他想买一台价值800万日元的三维表面测量仪,这对于前沿研究来说并不算奢侈,但学校却因为“太贵”而迟迟无法批准。
讽刺的是,在政府财政赤字高达40万亿日元,国债超过GDP两倍的情况下,军费开支却计划翻倍。科研的“养分”就这样被抽走,流向了别处。土地的“活力”也在丧失,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加上巨大的生活压力,让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倾向于选择更赚钱的行当,年轻科研人员的数量急剧减少,后备力量严重不足。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土壤板结”,日本的学术圈相当封闭,过去十年,超过75%的论文是由本土学者独立完成的,相比之下,美国超过三分之一、英国超过一半的论文都有国际合作者,这种忽视国际合作的氛围,加上内部缺乏竞争的“温和”环境,导致整个研究节奏都变得缓慢而迟钝。
而在中国,藤岛昭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黑土地”景象。这里“水源”极其充足,雄厚的经济实力保证了科研投入远超日本,并且还在逐年增大,还是那个上田多门教授,他来到深圳大学后,之前心心念念却求而不得的仪器很快就配齐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用为钱发愁”。
这片土地不仅有钱,更有强大的国家力量作为后盾。当年,藤岛昭赠送给学生江雷一批贵重设备,国家直接动用了“向阳红号”科考船,跨越重洋,将这些宝贝疙瘩安全运回,这种资源调动能力,展现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决心和诚意。
更重要的是,“新苗”正在茁壮成长。中国高等教育的扩张,为科研领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年轻人才,形成了一个健康的人才梯队,开放包容的文化,对人才的尊重与优待,正在吸引着全球的学者,形成一股蔚为壮观的“赴华浪潮”。
在所有理性的计算和现实的考量之外,还有一条看不见的线,牢牢地牵引着藤岛昭,这是一段长达四十年的、建立在相互尊重与无私付出之上的情感联结,是他最终选择的“情感之锚”。
一切要从1979年说起,那时的中国,物质条件还很匮乏,汽车对普通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但为了迎接藤岛昭的首次来访,中方派出了专车接送。为了让他能一睹秦始皇兵马俑的雄风,更是安排了专机。
这在当时绝对是顶级的礼遇。它所传递的信号,无关炫耀,而是一种对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极致的尊重。这份“知遇之恩”,在藤岛昭心里埋下了种子。
2003年,当藤岛昭在日本办理退休手续时,中国向他递来了一份沉甸甸的信任——聘请他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要知道,当时整个中国工程院的外籍院士也仅仅只有35名,这份荣誉,是对他学术地位的高度认可,更是一份关键的情感投资。
藤岛昭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着这份情谊。他对中国学生倾囊相助,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师生情谊。他和桥本教授一起,将价值上千万日元的精密仪器,毫不犹豫地赠送给即将回国的江雷。
他甚至会自己出钱,帮助学生建立研究室、购买房产。更让人动容的是,他还会亲自开着车,帮学生搬家。这些生活中的点滴,比任何宏大的许诺都更能温暖人心。
他还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喜爱《论语》,他常常引用那句“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来阐述自己对科研的理解。
这种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感,让他与中国的联结早已超越了工作本身。所以,当日本的科研政策让他感到“走投无路”时,这四十年来积累的情感和文化认同,让他毫不犹豫地将中国视为可以托付事业的第二故乡。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来源:青梅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