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偏关县楼沟乡迤西村的文化广场上,时常能看到一个年轻的身影:她手持话筒,操着一口地道的偏关方言,把党的政策、生态保护的意义讲成村民们熟悉的“家常话”;她设计的党课学习,让严肃的理论宣讲变成了村民围坐一起的“文化宴”。她就是到村工作大学生秦艺博,一位用播音与主持
在偏关县楼沟乡迤西村的文化广场上,时常能看到一个年轻的身影:她手持话筒,操着一口地道的偏关方言,把党的政策、生态保护的意义讲成村民们熟悉的“家常话”;她设计的党课学习,让严肃的理论宣讲变成了村民围坐一起的“文化宴”。她就是到村工作大学生秦艺博,一位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特长,在黄土高原上播撒理论种子的青春使者。
把“讲台”搬进田间地头
让政策听懂记牢
初到迤西村时,秦艺博发现,村民们对政策宣讲的积极性不高。“干部在台上念文件,村民在台下晒太阳”的场景,让她这个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心里不是滋味。“不是村民不想听,是我们讲的方式不对路”。她暗下决心,要让理论宣讲“活”起来。她想起大学专业课上老师说的“传播要贴近受众”,便开始琢磨村民们的“语言密码”。每天跟着村支书走家串户,把老人们常说的俗语、田间地头的俚语一一记在本子上,晚上对着镜子反复练习。遇到难懂的政策术语,她就用村里的事打比方:讲“乡村振兴”,就说“咱村的小米能卖上价、土路变成水泥路就是振兴”;讲“生态保护”,就举“前几年暴雨冲垮地,现在种上树能挡水”的例子。2023年春耕时节,她在村口开起了“小院讲堂”。没有讲台,她就站在石阶上;没有话筒,她就提高嗓门。当讲到“耕地保护”政策时,她指着不远处的梯田说:“咱祖辈把坡地修成梯田,就是为了守住饭碗。现在政策不让乱占耕地,就像给咱的粮囤加了把锁,子孙后代才有饭吃。”通俗易懂的讲解配上生动的手势,原本准备下地的村民们听得入了迷,有人还主动问:"小秦,那果树地算不算耕地?"为了让宣讲更有吸引力,她发挥专业特长,把政策要点编成快板:“党中央,发号召,乡村振兴要记牢;护耕地,种好粮,日子越过越兴旺......”。村民李大爷说:“以前听政策像听天书,现在跟着小秦的快板节奏,不知不觉就记住了,还想听、爱听!”
从“照本宣科”到“量体裁衣”
让理论扎根乡土
在秦艺博看来,理论宣讲不能“一刀切”,要像给庄稼施肥一样“按需供给”。她根据村民的年龄、职业、需求,把宣讲内容分成“老年版”“青年版”“种植户版”,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关心的话题。针对村里的养羊户,她重点宣讲“禁牧休牧”政策,算了一笔“生态账”:“羊群过度啃食,草长不起来,下雨就会滑坡。咱们轮着放牧,草长得好,羊吃得饱,卖价更高。”养殖户王大叔听后,主动把自家的100多只羊赶到了合适的养殖区。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她就利用微信群开起“云端课堂”,用短视频讲政策、传信息。去年发放在外务工人员补贴时,她特地挨家挨户打电话讲政策,把需要准备的资料和填写的内容一项一项说清楚讲明白,把可以获得的补贴和享受的政策一点点掰碎了讲给村民们听,让大家都及时享受到了政策的温暖。
以赛为镜砺初心
让黄河故事走向更远
在基层宣讲的实践中,秦艺博渐渐发现,偏关县从“寸草不生”到“塞上绿洲”的蜕变,正是最生动的理论教材。这个位于黄河岸边的小城,曾因水土流失严重被称为"不毛之地",而如今,几十年的生态治理让这里绿树成荫,成为黄河文化旅游的热门打卡地。“这不是简单的种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秦艺博决定把这个故事讲出去。她沿着黄河岸边走访,听老人们讲过去"刮风黄沙飞,下雨泥水流"的日子,看现在的万亩林地、光伏电站;她查阅县志、档案,整理出从“七沟八梁一面坡”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数据;她学习政策、历史,了解到从植树造林期间“换书记不换主意,换县长不换主张,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干给一级看”的信念到如今的“三绿发展战略”。2025年7月,在忻州市理论宣讲大赛的舞台上,秦艺博站在了聚光灯下。没有华丽的辞藻,她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偏关的变迁,仿佛把听众带回了那个肩扛铁锹、战天斗地的年代。当讲到如今偏关依托黄河生态资源发展文旅产业,村民们开起农家乐、卖起土特产时,大屏幕上展示着的村民笑脸、乡村的蝶变,“这就是生态保护带来的幸福,是我们偏关人写给黄河的情书。”
最终,她以最高分夺得大赛第一名。评委评价道:“她的宣讲有泥土的芬芳,有时代的温度,让我们看到了基层工作者对理论的深刻理解,对家乡的深沉热爱。”从县城到乡村,从田间地头到竞技舞台,秦艺博用声音架起了理论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她说:“播音与主持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是字正腔圆地发音,而是让每一句话都能走进人心。”在迤西村的三年里,她的宣讲记录多到数不过来,拍摄的短视频被多次点赞转发,带动200多名村民主动参与政策学习。如今,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秦艺博的声音还在继续回荡。这声音里,有对党的理论的坚定信仰,有对乡土大地的赤子情怀,更有新时代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青春担当。正如她常说的:“只要村民愿意听,我就会一直讲下去,让党的声音乘着乡音,传遍每一个角落。”
来源:山西画报忻州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