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31AG洲际导弹为何从海南岛实战发射?跑遍全中国,想打就打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3 18:07 1

摘要:说起东风-31AG洲际导弹从海南岛发射这事儿,得从2024年9月25日那天早上8点44分说起。中国火箭军在那天向南太平洋公海海域成功发射了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导弹携带的是训练模拟弹头,准确落入预定区域。官方消息很快出来了,国防部强调这是例行年度训练计划的一部分,

说起东风-31AG洲际导弹从海南岛发射这事儿,得从2024年9月25日那天早上8点44分说起。中国火箭军在那天向南太平洋公海海域成功发射了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导弹携带的是训练模拟弹头,准确落入预定区域。官方消息很快出来了,国防部强调这是例行年度训练计划的一部分,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或目标。这次发射的导弹型号被外界分析确认是东风-31AG,一种改进型陆基机动洲际导弹。

为什么选海南岛呢?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实现全射程测试。从海南向南太平洋发射,能直接达到12000公里左右的距离,而如果从内地北部或中部地区发射,为了避免弹头落入陆地或其他敏感区域,就得调整弹道,缩短实际飞行距离。这样一来,测试就没法完全验证导弹的最大潜力了。海南岛的位置正好适合向南方向的全程飞行试验,让导弹飞出它该有的射程,覆盖更远的区域。

东风-31AG本身的设计就注重机动性,它用的是八轴特种运输发射车,能在公路上快速转移,不需要固定发射阵地。导弹长约15米,直径2米左右,重42吨,使用三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这让它准备时间短,反应快。固体燃料比液体燃料好打理,不用现场加注,减少了暴露风险。射程方面,公开资料显示能达到11700到12000公里,从中国本土发射,能覆盖关岛甚至更远的太平洋东部区域。

导弹还能携带多个分导式再入弹头,据一些报告,可能配备3到6个,甚至更多,根据任务调整。每个弹头独立制导,提高了突防概率,因为对手的拦截系统很难同时对付多个目标。加上导弹飞行中段有变轨能力,能规避雷达跟踪,这就让它在实战中更难被拦下来。相比早期型号,东风-31AG的底盘改进让它越野性能更好,能在复杂地形上行动,适应全国各地的公路网。

这次发射间隔上次类似行动已经44年了。1980年5月18日,中国发射了东风-5洲际导弹,向南太平洋飞行了9000多公里,那也是从内地向公海测试全射程。当时技术条件有限,导弹是液体燃料,准备周期长,机动性差。后来,东风系列逐步转向固体燃料,射程和精度都提升了。东风-31系列从1990年代开始研发,1999年东风-31首飞成功,2006年东风-31A服役,2017年东风-31AG在建军90周年阅兵上亮相。

每次改进都针对实战需求,比如增强抗干扰能力,增加诱饵弹头来迷惑敌方防御系统。为什么时隔这么久才再来一次全射程测试?一方面是技术成熟了,不需要频繁验证;另一方面,过去测试多用高弹道方式,向西部内陆靶场发射,射程缩短,但能控制风险和成本。现在选择全射程,可能是为了全面检验导弹在真实飞行条件下的性能,包括大气再入、精度和稳定性。

选海南岛还有战略层面的考虑。中国幅员辽阔,从东北到西南,导弹部队可以利用发达的公路网络进行机动部署。东风-31AG的发射车能长途跋涉数千公里,穿越不同地形,到达指定位置后快速准备发射。这次从海南发射,就展示了这种跨区机动能力。导弹部队可能从内地基地出发,通过陆路或海运抵达海南,模拟战时快速转移。

海南作为最南端的省份,发射向南,能避开北方弹道需要穿越北极或他国领空的麻烦。北方发射覆盖美国本土时,弹道可能经过阿拉斯加或加拿大,增加被拦截的风险,而南方发射路径更直接,测试突防效果更好。国际上,不少分析认为,这次行动是回应周边局势,展示核威慑力,但官方强调是例行训练。发射前,中国通过航行通告提前通知相关国家,避免误解,这也体现了负责任的态度。

东风-31AG的意义不止于射程远,它代表了中国战略导弹从固定阵地向机动模式的转变。早期的东风-5多用井基部署,容易被卫星侦察,生存力低。现在的机动型导弹,能在全国范围内“打游击”,对手很难提前锁定位置。公路网发达,让导弹车可以随时转移,停车就打,发射后迅速撤离。这不光提高了生存率,还增强了二次打击能力。在核战略中,机动性就是生命线,能让对手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动手。

相比美国民兵-3或俄罗斯亚尔斯导弹,东风-31AG在体积和重量上类似,射程相当,但中国强调的是低成本高可靠。导弹的制导系统结合惯性和卫星导航,精度高,能击中数百米内的目标。弹头设计可能采用双锥体形状,减少阻力,提高再入稳定性,有些分析还提到可能整合高超音速技术,进一步提升速度和机动性。

从技术发展看,东风-31AG是东风-31家族的最新成员,继承了前辈的优点,又解决了短板。东风-31首飞后,经历了多次改进,射程从8000公里逐步拉到12000公里。泄密事件后,国家加强了保密和 redesign,推出A型和AG型。AG型特别强化了发射车的无依托能力,用液压支撑和自适应底座,能在一般路面直接起竖发射,不需要额外工程准备。

这次海南测试,就验证了这些功能。导弹飞行轨迹从海南起飞,穿越南海,向南太平洋推进,落点在法属波利尼西亚附近海域,距离约11700公里。测量船如远望5号参与跟踪,确保数据准确。国际反应多样,日本和菲律宾表达关切,但美国相对温和,认可提前通报。

为什么强调“跑遍全中国,想打就打”?因为东风-31AG的设计理念就是全域机动。导弹部队可以从陕西、河南或内蒙古基地出发,转移到海南或东北,借助公路、铁路甚至海运。2022年美国报告曾公布火箭军编制,提到海南有导弹旅,但现在情况可能变化,这次发射就是在更新情报,告诉外界别太自信。机动性让导弹像快递一样,随时送达,增强了战略灵活性。在大国竞争中,这种能力是底牌,能平衡力量对比。东风-31AG不是最先进的,东风-41射程更远,弹头更多,但作为主力,它已足够可靠。未来,类似测试可能常态化,检验不同型号的实战性能。

发射后,火箭军继续加强训练,2025年有多场演练,涉及东风-31AG与东风-41协同。科研团队推进高超音速整合,提升射程到16000公里以上。战略力量稳步增强,维护和平稳定。东风系列从钱学森时代起步,他1911年生于上海,1934年交通大学毕业,赴美深造,1955年回国,领导导弹研制。1964年首枚导弹成功,1966年核导弹结合。他的系统工程方法影响深远,培养人才,推动从东风-1到洲际级。2009年他逝世,但遗产延续到现在的技术进步。

总的来说,这次海南发射是技术展示,更是战略信号。东风-31AG的机动性让中国核力量更灵活,覆盖全国,随时响应。射程远、精度高、突防强,这些特点让它成为护国利器。国际上,核平衡靠实力说话,这次测试让大家看到中国的进步。导弹发展不是为了冲突,而是威慑,防止冒险。未来,中国会继续完善体系,确保安全。

来源:赖正直2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