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拉沐沦》于“两山”理念提出20年之际,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CCTV-9)播出。该片历时3年拍摄,以“河流为脉、生态为魂”,不仅系统呈现了西拉沐沦河从源头到入海口的地理风貌与生物多样性,还通过微观视角剖析了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的科学规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近日,纪录片科普视听融合传播学术研讨活动——科学纪录片《西拉沐沦》IP价值与融合传播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西拉沐沦》于“两山”理念提出20年之际,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CCTV-9)播出。该片历时3年拍摄,以“河流为脉、生态为魂”,不仅系统呈现了西拉沐沦河从源头到入海口的地理风貌与生物多样性,还通过微观视角剖析了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的科学规律。
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科学是《西拉沐沦》的核心支撑,该片以长期科研数据为基础,将复杂的生态学原理转化为通俗影像。
《西拉沐沦》总导演、赤峰市融媒体中心纪录片制作中心主任曹彦锋说,拍摄中最难忘的,是团队与科研人员一起蹲守野外的日子。“在创作中,我们始终追求‘科学真实’与‘艺术表达’的平衡,希望通过镜头让观众看到——每一个物种都有其生态价值,每一条河流都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
中国林科院昆虫专家、高级工程师李国宏说,片中不仅记录了40种野生动物、28种野生植物,更对珍稀物种的生存习性、物种间的共生关系进行了深度呈现。比如,中国北方唯一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蜻蜓目昆虫“棘角蛇纹春蜓”,100多年来首次在辽河流域被拍摄记录。
国家动物博物馆首席科普专家孙忻表示,这部纪录片的科学价值体现在对“生态细节”的精准捕捉与解读。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也给《西拉沐沦》的科普传播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建议在后续的IP开发中,能够扩大科普的占比。
中国广电联合会科普视听宣传专业委员会会长孙苏川说,科学纪录片是连接科学与公众、自然与文明的重要桥梁。这次研讨会希望搭建“产学研用”的交流平台,从IP开发、融合传播、科普价值转化等维度,探讨科学纪录片如何适配新媒体生态,找到让科普内容“既传得开、又留得下”的路径。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广电联合会科普视听宣传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央新影集团北京科影发现纪实传媒、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规划院联合承办。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