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成都外国语学院因向学生收取1200元/人的“企业微信费”遭投诉。校方回应称,基础功能免费,高级服务自愿购买,不影响学习。看似清晰的“自愿原则”,却因“企业微信是家校联系主要渠道”的背景,让家长学生的担忧难以彻底消解——当基础教学服务与第三方收费项目深度绑
□王志高
据极目新闻报道,近日,成都外国语学院因向学生收取1200元/人的“企业微信费”遭投诉。校方回应称,基础功能免费,高级服务自愿购买,不影响学习。看似清晰的“自愿原则”,却因“企业微信是家校联系主要渠道”的背景,让家长学生的担忧难以彻底消解——当基础教学服务与第三方收费项目深度绑定,“自愿”二字,真能成为规避争议的万能钥匙吗?
教育服务的特殊性,在于它天然带有公共属性。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是学生成长的公共空间。家校沟通、通知发布这类基础功能,本质上属于教育管理服务的延伸,其成本本应纳入学校运营的公益范畴。现实中,许多高校使用免费或低成本的家校沟通工具(如微信群等),正是因为这些服务与教学管理强关联,若强行绑定收费,也容易让家长产生“连基础沟通都要额外花钱”的被剥夺感,进而质疑收费的合理性。
此次争议的关键,并非“自愿”本身不成立,而是“绑定”背后的逻辑值得推敲。当学校将主要沟通渠道锁定在企业微信,即便基础功能免费,家长和学生为避免遗漏重要信息,仍可能被动选择付费购买“高级功能”。这种“隐性强制”,本质上是对“自愿”的消解——就像商场说“试吃免费,但想买只能选A款”,看似自由,实则利用了信息差与需求刚性。
更值得思考的是,数字化工具进校园的边界在哪里?近年来,教育领域掀起“数字化转型”热潮,各类智慧校园系统、付费管理平台层出不穷。不可否认,技术能提升效率,但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人”。若过度依赖商业服务,甚至将数字化成本转嫁为学生负担,难免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试想,若干年前的家校联系靠电话、纸质通知,从未听说要额外收费;如今换个数字化工具,反倒成了“增值服务”,这究竟是教育进步,还是成本转嫁?
要让“自愿”真正落地,需要更透明的规则与更严格的监督。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明确“教学必要服务”的范畴,哪些属于学校应承担的基础成本,哪些可由第三方提供、费用由谁承担,需划出清晰红线。另一方面,学校在选择数字化工具时,应优先考虑公益性与普惠性——免费或低门槛的平台若能满足需求,便不该为商业服务“开绿灯”。学生的教育经费每一分都来自公共财政或家庭合理支出,容不得半点“搭车收费”的算计。
教育是最需要“兜底”的民生领域。数字化不是收费的借口,而是服务的延伸。当学校把“企业微信费”变成一道选择题,我们更该追问:这道题的选项里,是否装得下教育的温度?学生需要的不是“高级功能”,而是畅通无阻的通知、及时温暖的沟通;家长期待的也不是“自愿”的承诺,而是学校对教育公益属性的坚守。
守住这道底线,才能让数字化真正服务于教育,而不是让教育为数字化“打工”。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