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一千六百万次奔赴与重逢,是指杭温高铁开通一周年以来,累计安全运送旅客逾1600万人次;“153”,“1”代表运输能力显著提高,据统计,每日图定列车对数从开通初期的19对增至目前的40对,增幅超过1倍。“5”代表通行效率大幅提升,杭温高铁开通后,沿线原先不通
9月6日
杭温高铁迎来开通运营一周年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
文联组织开展
“坐着高铁看长三角•杭温高铁周年行”
主题采风创作活动
小编挑选部分作品在此展示
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摄影集
瓯江晨曲 唐红星 摄
画里画外横店站 唐红星 摄
前年窑火的复兴之光 叶文 摄
仙居云上歌会 叶文 摄
列车上的瓯剧 王磊 摄
温州北站候车室 王磊 摄
严谨细致服务 冯涛 摄
旅途启程 冯涛 摄
书画集
《心与山川语》
邹开伟
《题国色牡丹图》
董平
春风拂槛露华浓,
魏紫姚黄灿若虹。
玉砌堆云香欲染,
锦帷扶醉态偏慵。
天生贵骨非俗种,
墨染仙姿有正宗。
莫道人间无绝色,
丹青从此重芳容。
《神仙居》
董平
云外仙居隐碧丛,
翠屏千仞接鸿蒙。
一溪春水浮花去,
时有幽禽语半空。
雾锁层峦疑幻境,
霞飞绝顶现神工。
此身若得栖真境,
不向人间逐软红。
诗词散文集
一束光在杭温高铁上闪闪发亮
杨军
乘上九月的风拂过铁轨的悠长
我以一束银龙的光亮闪着
穿行在浙东南的胸膛
从桐庐的晨雾到楠溪江的波光
七百个日夜已铸成诗的篇章
杭温高铁,你是
一道划过青山的线,连接
城镇与乡野、昨日与明天
一千六百万次奔赴与重逢
都在车窗内外静静上演
一位老人用浙东南的方言说
年轻时路远,如今
一餐饭便抵达思念,她
每周乘高铁去杭州看孩子
双城的生活被轧成了一张票根
满是烟火气的民宿亮起了灯
麦饼刚刚香,杨梅也红了一年
一出出网剧戏在横店开场,你
让山海的间隔变成指缝的沙,你
让每一次出发都像回家
站台上掠过多少笑与期盼
数字背后是人间温暖的嬗变
“153”不仅是成绩
更是三十个景点
五十份期待和一百次春天
我们都在杭温高铁钢轨上
有时启程,有时抵达
有时,只是倚窗看见
一个省份因为一条铁路
突然变小,却又更大
而光,闪亮在杭温高铁上的光
继续向前延伸,继续
在每一个隧道尽头亮起
如故事未曾说完,如秋天
一次又一次成熟地降临
注:一千六百万次奔赴与重逢,是指杭温高铁开通一周年以来,累计安全运送旅客逾1600万人次;“153”,“1”代表运输能力显著提高,据统计,每日图定列车对数从开通初期的19对增至目前的40对,增幅超过1倍。“5”代表通行效率大幅提升,杭温高铁开通后,沿线原先不通高铁的东阳、磐安、仙居等地百姓来往杭州的通行时间有效缩短至原来的50%,平均通行成本降低5成,极大便捷了沿线群众的出行。“3”代表辐射效应日益显现,依托杭温高铁,沿线地方积极探索“高铁+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全面推动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据统计,沿线景区游客量平均增长约30%左右,对沿线旅游业贡献率达3%以上。
杭温一岁
伊语
去年的汽笛还在云端轻漾
十六百万次相逢已酿成时光的醇酿
钢铁脉络牵亮起杭温的光
三百五十公里时速掠过山川
在浙东南的画卷上标下九座注解
出发与抵达都是钢铁最温柔的应答
每一份期待都托进风景的怀抱
钢铁的骨血早被诗意浸润
晨雾漫过枕木时
他们俯身叩问每一寸钢轨的重量
指尖捻转螺丝
将钢铁细语拧成平安诗行
雨夜擦亮信号灯
橙红暖光破尽漫天迷茫
暑运人潮里
用心托起老人的蹒跚、孩童的慌张
寒夜巡检车碾过山谷
灯影是世间最柔软的星光
杭州荷风才沾袖
温州潮声已漫过车窗
横店的光影、仙居的流云
都随车轮轻晃
成了触手可及的向往
星霜一易
铁轨上的守护从未打烊
那些藏在晨光与暮色里的身影
让每段旅程都浸着平安的暖
裹着归期的香
注:九座注解,是指九座车站
轨道上的新故事
西杨庄
九月之初,秋风送爽,杭温高铁迎来了开通一周年的日子。回想一年前的今天,第一列动车组列车开出,标志着这条贯穿浙东南的钢铁动脉正式贯通。如今,一年过去,它已不再只是一条铁路,更成为无数人生活的一部分、梦想的载体和希望的延伸。
有人说,高铁是现代中国的血脉。杭温高铁这276公里,连接的不仅是九座车站,更是杭州、金义、温州三大都市圈的时空距离。它让“1小时交通圈”从蓝图走向现实,让“双城生活”成为可能。一年以来,它已安全送运旅客超过1600万人次,日均4.4万人倚窗而行,或回家,或出发,或只是单纯为了看一看沿途的风景。
列车飞驰,窗外是浙江最美的山水长卷。从桐庐的富春山居,到楠溪江的秀水明山,从横店的影视梦工厂,到仙居的神仙居所,这一路,仿佛驶入一幅不断展开的水墨画。而高铁,正是那一道最为流畅的笔触,轻轻一点,整幅画面便活了起来。以往,从温州到杭州,要翻山越岭、舟车劳顿,如今最快只需1小时19分钟。一位温州的老人用方言感慨:“年轻时去杭州要走两天,现在一顿饭工夫就到了。”话语中有恍惚,更有喜悦。
高铁带来的,不仅是速度,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高铁像一扇突然打开的门,让长三角的游客抬脚就能走进浙南的绿水青山。在永嘉,楠溪江站就设在景区腹地。游客一下车,五分钟便可抵达游客中心。深澳古村的“包宝民宿”主理人笑着说,如今省外客人明显多了,多是周五晚来、周日返的“两日订单”。他不再愁客源,而是发愁怎样让客人住得更舒心、玩得更尽兴。于是他开了面包窑,策划旗袍旅拍,把民宿做成一个支点,撬动的是整个乡村的活力。横店站的副站长凌旭亲历了暑运大客流。他们加派人手、优化动线,就为让每一位旅客顺畅进出。这座全球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因高铁的接入真正融入了长三角“2小时圈”。来自上海、南京的“影视体验官”们乘着主题旅游列车而来,在片场里演戏、在古镇中入梦,从“看景的人”变成“景中的人”。
杭温高铁像一条纽带,把散落的景点“串珠成链”,把“美丽风景”真正转化为“美丽经济”。桐庐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客流增长了57%,桐君山涨了三成,瑶琳仙境也热度不减。仙居站的杨梅节、楠溪江的民宿热、横店的片场开放日、桐庐的非遗工坊……高铁激发了文旅业态的不断创新,也催生了“高铁+”“快旅慢游”等新模式。它不再只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个经济引擎、一种文化媒介、一段情感纽带。
一周年,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在这个秋天,如果你坐上杭温高铁,或许会看见永嘉的麦饼出炉、桐庐的江鲜上桌,横店的戏正开场,仙居的杨梅又红了一年。你会发现:原来所谓美好生活,就是一座城与另一座城,因为一条铁路,而有了温暖的相遇。
轨道仍在延伸,故事仍在续写。而我们,都是这轨道上的人——有时出发,有时抵达,永远在路上。
逐风跨江 奔赴山海
俞霄凡
开通一周年的杭温高铁,运送旅客已逾1600万人次。276千米的高铁长廊在青山秀水中穿针引线,将两地的诗情画意,绣进了“两山”转化的美好实践,带着沿线百姓和各地游客,奔向逐风栖梦的下一程山海。
三江映翠迎客来
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载着两岸美景蜿蜒连绵,其中一支水流汩汩涌入了桐庐的深澳古村。早在千年前,先人就着重规划了村落的水系,溪流、暗渠、明沟、坎井和水塘立体交叉,贯穿村庄,又运用不同高差,将饮用水、生活水和污水分开,很是巧妙。“我们村有很多好东西,水是最‘结棍’的,还有‘高空狮子’的非遗和古建筑,”村里七十五岁的老人盛坤友热情洋溢,“通了高铁,来参观的人就多了,这里的文化、民俗能传播出去,我们是很高兴的。”
这条高铁线不仅让深澳客流纷至沓来,更描摹出了返乡年轻人未来的新图景。留学旅居国外的青年包宝选择回来创业,开了间“白壁黛瓦马头墙”的古村民宿。随着杭温高铁载着更多省内外游客前来,周五达、周日走的“连住两日”订单也在增长。现在的他,思考方向不再是如何招揽客人,而是怎样让大家乘兴满意而归、呼朋引伴再来。一番筹备后,一个石窑面包店、一家旗袍旅拍店乘势推出,让五湖四海的游客体验感进一步提升。
浙地寻景入戏里
仅用半分钟,身披白西装,头盖黑礼帽的“临时”许文强就被好友们哄笑着推到了镜头前,与专业演员扮演的冯程程一起,在G8363次列车的影视主题车厢内,为乘客们上演了一场穿越时光的民国大戏,伴随着“夜上海”的歌声,欢声笑语中,横店站到了。
高迁非遗花灯拉开夜的序幕,在横店“清明上河图”景区,互动式片场让游客从白天的“i人”化身“戏精”,或加入修仙斩妖除魔,或与霸总爱恨纠葛……市井烟火与影视实景巧妙相融,沉浸感满满。“来横店选择穿上戏服深度体验的游客至少六成,”宋兵扮相的讲解员王旭波介绍,“影视、文旅、体验的深度融合让流量成为‘留量’,藉由杭温高铁和过境免签政策的效应叠加,今年上半年国际游客增长了53%,提升了中国影视文化的全球吸引力”。
在距离横店18分钟高铁车程的仙居,神仙居景区入园游客数量较一年前提升了20%。“天高鸟稀飞,云深树浥绿”,一派心旷神怡的风景,游客跟随非遗传承人吟唱的山歌,悠扬婉转,随着山间飞驰过的列车,袅袅飘散了开去。
产城融合添新韵
怀揣着“帮农民卖产品,助力共同富裕”初心的“神仙大农”品牌,这一年来门店客流显著增加,销售额较去年翻番。线下积累的美誉度也促进了线上渠道拓展,杨梅酥、仙居鸡等名小吃成为爆款,尤其是“梅茶鸡蜂”礼盒,今年已突破550万销售额,游客们品尝到了当地美食,仙居百姓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山区农产品“难被人知晓、难卖好价格”之困被杭温高铁这条辐射周边的活力纽带成功破解。
高铁的到来,也为民营企业的布局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信心。在浙江伯特利公司生产车间,一个个用于冶金、海洋等工程的球阀、蝶阀正通过一道道工序批量出产,等待包装。这些高质量工业产品的背后,需要大量新型产业工人支撑,这曾是总经理黄聪策的烦心事。如今,得益于公司所在地与温州北站十分钟车程的交通便利,高铁速度以时间换空间,提升了人才招徕的便利度,仅今年就有10名来自上海、江苏的高校毕业生来这里就业。他也常乘坐高铁,在公司和上海、苏州两地的分部间穿梭,大大提升了与长三角地区客户、供应商的协同效率。
楼船正忆南湖上
孟婧雅
初识南塘,因着戴之邵梦中那句“愁绝江梅开岭岸,不知失脚到南塘”的诗句,令人总疑心南宋的风中还裹挟着未散的怅惘。虽然《弘治温州府志》等地方典籍中均未明确记载戴之邵的任职经历,但诗中“失脚”二字暗藏的前路波折,恰与南宋士大夫常见的外放经历高度吻合。他们或许都曾在塘边老柳下伫立,看渔人收网将暮色兜进船舱;或许都曾捡回数片枯荷,又不忍题写半句心事……戚戚感物叹,此叹无人喻,终究是从岭岸的疏朗跌进湿软的南塘,幻化成瓯窑里时光浸润后的深浅碧色一抹。
南塘旧以荷花名,却不止是荷的栖息地。作为温州重要的水脉与文脉共生体,塘河既是灌溉万亩良田的水利枢纽,也是串起山水之城千年文脉的精神家园;既有“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的清秀、“父老相看风日美,提壶先自下南塘”的熙攘,亦有野趣天真,耐人寻味。水似淡墨轻点,晕开半尺成烟,几丛茭白翠生生立在塘边,蚱蜢轻舟载着渔人,吹入芦花短笛,半塘暮色尽数兜入网眼,时有蜻蜓在小荷尖尖微微颤着翅,塘影抖得细碎。想来这蜻蜓不是被风催着动,是太贪念塘水的柔润;芦花不是被笛引着摇,是太留恋渔人的短调;连塘边阿婆竹篮里的蜜柑都忍不住滚两滚,是太盼着被人尝一口塘水养出的甜。南塘的活气,是万物都愿意动起来,去年九月杭温高铁开通,银龙首穿雁荡,一个半小时便把南塘的渔舟唱晚写进了杭城的潋滟水光。
到南塘已是秋,云在天上,影子在水里,只是这影并非云的独舞,还有廊桥的角、谯楼的檐。原是揣着“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的念想而来,可如今塘里枯蓬簇簇,垂首不语,几瓣柔粉漂过,心里那点热乎先凉了半截。伸手碰碰荷梗,指尖竟觉出些残荷立在水里的硬气,没了荷叶负累,荷梗反倒挺得更直,像把劲儿全攒在根里,把对春的等待藏进泥里,再把枯瘦站成活着的骨头,等来年春潮便醒。莲实有心,枯而不折,寂而不死,恰如温州人在岁月里的模样——无需与“七山二水一分田”硬碰硬,只把韧劲藏进“等”,如荷梗攒劲待春般从容,却已将风骨不动声色绣进凉波。
跳上夜游画舫,砻糠桥驼起月色跨水而过,让人不禁想起灭烛弄月的谢灵运。永初三年他外放永嘉太守时,循着溪流探幽,发现世人眼中的“荒蛮之地”竟有惊人灵秀,遂踏遍永嘉山水,写下“叠叠云岚烟树榭,弯弯流水夕阳中”,惊叹“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脍炙人口的“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据说便是夜泛瓯江支流时见着与此刻相似的月色所作。如今银汉无声,夜色渐浓,玉盘映着残荷疏影斜斜铺了半塘。
人事代谢,浩渺苍穹,今月与古人交相辉映,突然品悟出“塘”的意蕴——学者郭璞筑城时特意让城墙绕着南塘拐了个弯,使南塘在战乱时成了城的缓冲带,刺史韦庸率先民顺着塘的走势挖导流渠,历时四年终建湖堤十里,使既泄洪又灌溉的塘河哺育出稻菽千重浪。南塘的包容早刻进了温州的骨,谁说塘只是一汪水?它照过谢灵运的屐痕,见过戴之邵的愁容,盛得下文人的失意,唤得出草木的生机,是时光的镜子,却也始终以水的温润将来者稳稳接住,于是复杂心绪落在塘里便成了水波不兴,山水清欢融在塘中便成了诗意绵长。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舫外忽然传来清亮的歌声。从郭璞筑城到韦庸治水,从永嘉学派到温州人走天下,歌声合着月色,忽觉南塘的包容这般鲜活:它包容过往的历史,也包容当下的生机;包容骚人的雅趣,也包容世间的烟火,像塘水包容枯荷,像土地孕育希望,像温州人既能在商海闯荡出“温州模式”的硬朗,也能把《采茶舞曲》的甜糯心底珍藏。这枚由山水人文凝成的莲实被南塘静默滋养着,所有的失意都得以安放,所有的渴盼都寻到土壤,久自芬芳,一一风荷举。
画舫靠岸,同游好友仍对春节时才上市的瓯柑念念不忘,眉飞色舞介绍说这是种会随时光沉淀口味渐渐先苦后甜的水果,能从初冬的收获季储存到次年暮春呢!想到诗人琦君在《瓯柑》里写的“人生原是甘苦参半的,这味儿又岂不隽永”,会心一笑——连此处果子也识得南塘的性子。
这些镜头与笔触里
藏着杭温高铁穿梭山水的灵动
也写满沿线城市一年间的烟火新篇
杭温高铁沿线旅游资源众多
快快乘上高铁
共同感受这份美好吧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