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视!中国公共健康治理5大&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3 20:28 2

摘要:公共健康治理能力是衡量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水平的核心标尺,直接关系到亿万民众的生命质量与福祉。8月22日,复旦大学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在沈阳发布《2024年度全国公共健康治理能力排行榜》。

唐晨 整理 健康县域传播平台

公共健康治理能力是衡量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水平的核心标尺,直接关系到亿万民众的生命质量与福祉。8月22日,复旦大学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在沈阳发布《2024年度全国公共健康治理能力排行榜》。

这是上述机构自2019年起第七次发布评价结果。《2024 年度全国公共健康治理能力排行榜》的发布,为观察我国公共健康领域的发展轨迹提供了权威视角。复旦大学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专家李程跃深耕该领域多年,他基于排行榜数据及近二十年的治理实践,不仅展现了核心健康指标持续优化的亮眼成果,更直指当前治理体系中存在的五大挑战——日常工作缺乏协调机制、职责落实缺乏考核机制、尚未形成稳定投入机制、专业人员知识和技能不足、疾病和健康相关监测预警能力不足,这些深层问题制约着治理效能的进一步提升,也为构建更具韧性的公共健康防线提供了亟待破解的关键课题。

复旦大学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专家李程跃

全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

“相关报告显示,近年来,在积极的健康治理策略指引下,我国健康治理取得重要进展,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改善,成效显著。”李程跃强调。

从核心健康指标来看,近20年我国公共健康领域收获颇丰。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从2004年的224.66/10万下降至2023年的198.17/10万,降幅达11.79%,尽管2004-2009年略有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孕产妇死亡率下降更为明显,从48.30/10万降至15.10/10万,降幅高达68.74%;婴儿死亡率从21.50‰降至4.50‰,降幅接近八成,达79.07%。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方面,李程跃指出:“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案的不断完善,我国应对处置体系日益成熟,形成了标准化、规范化的中国模式。”从病例发现、信息报告到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发布,各环节流程愈发标准,突发事件平均报告时间已缩短至4小时以内,成功处置了“非典”、H7N9、新冠等重大疫情,实现埃博拉出血热“严防控、零输入”,充分彰显了治理效能。

区域发展各有侧重

李程跃解释:“公共健康治理能力是指外部环境(经济水平、社会文化等)与结构过程(组织、资源、机制等)围绕提升公众健康目标,动态调整优化的能力。”2024年排行榜数据清晰呈现了我国公共健康治理的现状格局。

在省级行政区层面,34个省级行政区综合评分平均659.1分,处于“中等”适宜水平。上海(806.0分)、北京(786.5分)、江苏(743.7分)、浙江(734.3分)及广东(717.3分)位居前五,评分均超700分。前十省份中,东部占八席,四川、安徽跻身其中。分领域看,上海、北京、江苏在传染病防控领域领先;慢性病防控前三为上海、北京、浙江;妇女保健领域上海、江苏、浙江表现突出;儿童保健前两名为上海、北京,四川位列第三;精神健康领域北京、台湾、上海占据前三;突发应急领域则是江苏、北京、广东领跑。

李程跃特别指出,公共健康治理能力与健康水平存在密切关联。从时间维度看,2004-2023年我国公共健康治理能力从375.53分提升至809.58分,同期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均大幅下降,且呈高度负相关。从空间维度看,治理能力高、中、低三组地区,对应的健康指标也呈现相应的低、中、高趋势,进一步印证了治理能力对健康结果的直接影响。

治理能力面临五大挑战

尽管成效显著,李程跃坦言我国公共健康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以下五大问题尤为突出:

一是日常工作缺乏协调机制。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医院等业务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协调相对顺畅,但与财政、人社、教育、体育、街道/乡镇等相关支撑部门的协调则存在明显短板。例如,卫生健康、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配合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儿童近视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街镇的公共健康责任边界不清,缺乏保障机制,导致其与基层卫生机构未能有效联动,难以形成基层公共健康工作合力。评价结果显示,2018-2024年省级日常工作协调程度平均评分仅从222.72分增至 225.32分,提升幅度极小,且与适宜标准仍有77.47%的差距。

二是职责落实缺乏考核机制。公共健康相关职责落实情况缺乏明确的考核主体与机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等部门和机构的职责落实考核机制相对完善,如《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办法的通知》明确了对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绩效考核方式。但其他支撑部门落实公共健康职责的考核机制则相对欠缺,例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冬季学校流行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虽要求 “教育部门需督促学校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追踪等制度,协同卫生健康部门开展风险研判”,并强调 “强化责任落实”,却未明确教育部门履职情况的考核路径。评价结果显示,2018-2024年省级管理与监控机制可行程度平均评分仅由 133.19分增至133.43分,与适宜标准仍有86.66%的差距。

三是尚未形成稳定投入机制。职责分工不明确、管理机制难落实,使得各方在公共健康工作中的职能发挥受到极大影响。以公共健康体系的筹资为例,根据我国中央本级支出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的数据,2018-2023年间我国公共卫生财政支出从2031.74亿元增长至3399.13亿元,但近年来的环比增长幅度波动剧烈,最低增幅为-5.63%,最高达32.35%,未形成稳定增长的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健康体系的建设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四是专业人员知识和技能不足。一方面,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完善,缺乏相关基础、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跨学科融合能力不足,同时掌握数据处理技术、流行病学方法的复合型人才欠缺。另一方面,管理与决策支持能力不足,表现为专业人员与下级机构、社区机构、卫生健康部门外的沟通、管理能力仍待改进,且虽能发现与分析问题,但在协助政府将问题转化为落地政策、推动政策实施方面明显不足。评价结果显示,2018-2024年省级人力资源能力胜任程度平均评分虽然由479.32分增加到508.40分,但提升幅度明显不符合工作需要。

五是疾病和健康相关监测预警能力不足。监测网络的覆盖面仍不完备,现有病例报告和哨点监测以已知传染病为主,对“X传染病”的监测仍需探索,且尚未形成完整的慢性病全链条整合监测,针对流动人口、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监测相对较少;在风险因素监测方面,对吸烟、饮酒、肥胖等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以及教室光环境对学生视力的影响等缺乏足够重视。同时,监测数据来源碎片化,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不能有效衔接,与海关、农业农村、教育和民政等部门的协作监测不足。此外,预警研判能力相对薄弱,疾控监测存在重监测轻预警的问题,定量研判和趋势预测能力缺乏,难以支撑快速决策,且疾控/卫生健康部门与农业农村、林业草原、教育、海关等部门的联合研判和风险评估水平仍需提高。评价结果显示,省级风险因素监测平均评分由2018年的430.88分增加到2024年的446.31分,仅提升3.58%。

李程跃分析,这些问题根源在于两类职责落实不到位:卫生健康等业务部门职责虽清晰但未完全落实,财政、人社等支撑部门职责不清且缺乏考核,其中“支撑部门职责不清晰不可考”影响最大,直接制约治理能力提升。

来源:许晓锐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