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盯着屏幕,脑子里闪过小时候举着画跑回家,我爸瞟一眼说“别骄傲,比你强的人多的是”。
“考了98分,我妈第一句话是‘那两分丢哪了’。
”
昨晚刷到这条留言,点赞破十万,评论区全是“同款爸妈”。
我盯着屏幕,脑子里闪过小时候举着画跑回家,我爸瞟一眼说“别骄傲,比你强的人多的是”。
那一瞬,我收起了笑,后来再得奖,奖状直接塞书包底层,再也没主动提过。
心理学家管这种话叫“扫兴+贬低”二连击。
鲍尔比早就提醒过,孩子把父母当镜子,镜子老说你不行,人就会长出个24小时在线的“内在批评者”。
它会在你举手答题时嘀咕“别丢人”,在你想尝试新东西时冷笑“你配吗”。
久而久之,社交缩成壳,成绩再好也觉得自己是蒙的。
有人杠:我们小时候天天被骂,不也活得好好的?
可那会儿没微信群,没24小时排名,没摄像头直播失败。
现在的孩子一犯错就被挂网上,回家再挨一句“你怎么这么笨”,双重暴击,心理防线直接碎成渣。
我刷到另一个视频:小男孩数学只考了62,妈妈把卷子摊开,没拍桌子,只问:“你最喜欢哪一步?
”孩子指着一道应用题说喜欢画图解题。
妈妈点头:“那下次把图再画细点,我们一起找丢分点。
”三个月后,孩子冲到89。评论区都在求同款妈,其实方法不稀奇,就是教育圈常说的“积极反馈法”——盯过程不盯结果,让孩子觉得“我能行”,而不是“我完了”。
传统文化里,打击=激励。
我奶奶至今念叨“棍棒底下出孝子”,可她没看到的是,我爸到现在不敢在她面前唱歌,因为小时候一开口就被笑跑调。
这种代际传递的毒,到我这里断了。
我女儿第一次煎蛋糊了,我憋住那句“厨房炸了”,改成“哇,这面焦得挺均匀,下次火小点试试?
”她第二天五点起床又煎一盘,自己把火调到最小,成功。
说错话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不认账。
我表姐青春期被当众骂“猪脑子”,抑郁到割腕。
后来她妈哭着道歉,把药片换成一句“妈当时太急,其实怕你累”,表姐才慢慢开口说疼。
现在母女俩每周固定“吐槽夜”,一个倒可乐,一个拆薯片,把憋了十年的委屈倒干净。
孩子不是成绩单,也不是家长的脸面。
他们需要的是“我懂你”的底气,而不是“你不行”的鞭子。
一句话总结:把“你怎么才”换成“我看到你”,亲子关系就活了。
来源:湖畔观柳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