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让大众了解貌似高冷的史前考古学常识?如何让连史圣司马迁都不知晓的7000—5000年前的仰韶彩陶文化真正走近当今的中小学生?近日,由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策划推出的《漫画仰韶》一书作出了可喜的尝试。
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讲好“仰韶故事”——读《漫画仰韶》有感
如何让大众了解貌似高冷的史前考古学常识?如何让连史圣司马迁都不知晓的7000—5000年前的仰韶彩陶文化真正走近当今的中小学生?近日,由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策划推出的《漫画仰韶》一书作出了可喜的尝试。
“仰韶文化”,是每个接受过系统教育的现代中国人都熟悉的词汇。多年来,它一直出现在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中。但毋庸讳言,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提到“仰韶文化”这四个字,脑海里浮现的除了教材中著名的人面鱼尾纹或小口尖底瓶彩陶照片外,其他的联想并不多。仰韶文化是怎样被发现和命名的?仰韶文化在中华大地持续了多少年、覆盖区域有多大、有几种大的区系类型?很多人知之不详。笔者几年前曾在一篇文稿中发现有人把仰韶文化的发现者安特生误写为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有一位三门峡籍的高级知识分子,在瑞典生活了很多年。可能是隔行如隔山的缘故吧,数年前这位在家乡长大成人的朋友回国探亲,笔者无意间提起渑池仰韶村和瑞典学者安特生的渊源,对方一脸茫然……
很多时候,在大众心目中,仰韶文化确实像一位“熟悉的陌生人”,知其名,不知其底里。造成这一情况,我们当然不能苛责公众。其实,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多年来,如何让作为公共事业的考古学走出神秘的考古工地和封闭的书斋,剥去枯燥的外衣,真正走向大众,是考古文博界、大众传媒和历史学者一直想要解决的难题。这本《漫画仰韶》,正是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力求把“仰韶故事”讲活、讲好的成功尝试。
翻开《漫画仰韶》,卡通漫画人物“彩彩”“陶陶”让人印象深刻。这两位呆萌可爱的小使者引领着读者开启了一场生动有趣的仰韶文化探秘之旅。“仰韶文化是什么?”“如果仰韶文化遗址都在一个群……”“仰韶先民能吃到清炖排骨吗?”“花枝招展的彩陶有什么用?”“仰韶古人长啥样?”书中,一个个吊人胃口的问题接踵而来,又随着一幅幅精彩的漫画及晓畅的文字解读渐次揭开谜底。通俗,却不失专业水准;以漫画的形式普及,反而让读者对仰韶先民的衣食住行、艺术创造等全景式生活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这是该书最大的亮点……为防止对该书有过多的“剧透”,笔者还是就此打住吧,希望读者拿起书来自行展卷披读,尽情饱览多姿多彩的仰韶时代。
当今,早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向公众普及考古学文化有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充分运用各种新的传播媒介及技术,切实提高考古学术成果转化与普及的能力,运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公众的沉浸式体验,普及重要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真正将考古成果转化为社会共识,推动考古成果全民共享。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而作为中华文明孕育期的仰韶文化就持续了2000多年。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而人文始祖黄帝所处的年代,正是仰韶文化大放光彩的时代,把仰韶文化传播好,义不容辞,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刘建设)
来源:三门峡日报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