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3日,2025年重庆市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在重庆金融会展中心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为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学嘉年华,让公众沉浸式感受科学的魅力。
新重庆-重庆日报 首席记者 张亦筑 谢智强
9月13日,2025年重庆市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在重庆金融会展中心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为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学嘉年华,让公众沉浸式感受科学的魅力。
9月13日,重庆金融会展中心,2025年重庆市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现场。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据介绍,本次活动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为主题,由市科协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科技局等30余家单位共同主办,旨在整合多方资源,宣传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活动现场,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数字科普、前沿科技、科普研学、科普阵地、数字金融七大特色展区集中亮相,科技成果展示、互动体验、科普知识问答等,含“科”量十足,吸引了众多市民积极参观体验。
2025年重庆市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现场,科普剧引得现场掌声不断。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把一张晶圆片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晶圆上密密麻麻的晶体管、线路、电子接口清晰可见……在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科普基地展台,“芯片探秘”互动装置吸引了许多小朋友争相体验。“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就像一个‘电子迷宫’,暗藏着很多奥秘。”一旁,科普讲解员将芯片设计原理、结构、核心关键技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进行讲解,让大家在体验中对芯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随着以芯片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相关科学知识尤为重要。”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副院长吴静表示,希望通过展示、体验、讲解等多种方式,让青少年走进人工智能的世界,掌握如何应用人工智能,并利用人工智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记者看到,各特色展区不仅有芯片、具身智能机器人、模拟驾驶体验系统等“硬核”科技成果,还有水果电池、水力发电等科学小实验,带领公众揭秘生活中的科学。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中小学生的发明成果也亮相现场,展现了青少年的奇思妙想和创新能力。
2025年重庆市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现场,家长带着孩子体验水果电池。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2025年重庆市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现场,孩子体验反重力纳米磁流体。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2025年重庆市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现场,孩子们被机器狗吸引。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这是我做的一种人体生命体征监测与分析的智能担架。”来自重庆南开(融侨)中学的高二学生杨博为说,在一些紧急医疗事件中,如何高效、安全地将伤员转运至医院,成为影响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传统担架存在转运效率低、需要多人配合、易导致二次损伤等不足,为此,他设计了这款智能担架,既能实现伤员的安全、智能化转运,同时能提供生命体征实时监测和远程医疗数据共享,从而架起一座“生命桥梁”。
在今年举办的第40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他凭借这项作品摘得一等奖。目前,他还与一家科技公司签约,准备将这项作品进行产品化开发。
除了科技成果展示与互动体验外,当天,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桥梁工程专家、林同棪中国荣誉董事长邓文中,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飞行汽车项目总师、高级工程师荣正璧还分别作了科普报告。此外,活动现场还推出了科普剧目展演、科普大讲堂、科普短视频展播等特色项目,以“艺术+科学”的创新形式,让市民在轻松氛围中感受科学魅力。
邓文中作科普报告。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现场为重庆市科学传播专家团专家代表颁发了聘书,并为重庆市科技志愿服务总队及支队代表授旗。同时,现场还发布了《重庆市科普研学地图》。据悉,该地图通过文图展板、影像视频等形式,展示了全市优质科普资源,创新推出“科普+文旅”研学旅游线路,旨在推动科普资源从“分散”走向“共享”,为市民随时开启“科学之旅”提供实用指南。
“今年,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实施,原‘全国科普日’今年起升级为‘全国科普月’,并将每年9月定为全国科普月。”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将以首个全国科普月启动为新起点,通过多元化的科普形式和内容,进一步激发公众的科学兴趣,为推动科技创新与科普事业协同发展注入新动力。
据了解,主场活动举办后,我市各区县、企业、高校及科普场馆组织的科学家精神宣讲、科普讲座等科普活动将在全市陆续开展,贯穿整个九月,真正实现科普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民参与共享。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