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罗永浩发博公开吐槽连锁餐饮品牌西贝:“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老规矩,先用微信的AI搜索梳理一下事件脉络。
9月10日,罗永浩发博公开吐槽连锁餐饮品牌西贝:“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9月11日晚间,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9月12日起西贝全国370家店全部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到西贝任何一家门店的厨房参观。同时,贾国龙还表示,罗永浩表达了对预制菜的不满,把话说得很极端,对西贝的商誉影响很大。公司会走法律程序,一定会起诉罗永浩。
在我看来,罗永浩通过微博用自己亲身经历对西贝进行吐槽,是站在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阐述自身观点的,只是名人效应使这件事上了热搜。
不然,你看我同样这么吃一顿然后发微博吐槽会不会上热搜?
所以,罗永浩大概率不是起坏心故意整西贝,更不可能是收受了西贝竞争对手的钱而搞事。
另一方面,这条微博是否能上热搜老罗发的时候应该也没细想的,并且这条热搜虽然给西贝带来了流量,但负面效果更大点,因此也不大可能是西贝与老罗的合谋之作。
普罗大众对预制菜的一些情况是有诟病的,老罗在消费方面是普通消费者,在传播方面是名人大V,能力越大能做的事越多,兼具普通与不普通双重身份的老罗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旨在为大众发声,推动国家层面加快出台保障消费者对预制菜知情权的有关法规政策。
但西贝的老板就一定是坏的吗?从他的观点以及反应看来,应该也不坏。
通常如果身有屎,要么鹌鹑不回应,要么色厉内荏地只是一味地说要起诉对方——这些做法的共同点是不敢亮客观证据。
但西贝老板不仅反应迅速,亲自上阵,情绪激动,亮明观点,扬言起诉,而且还宣布9月12日起(不是一个星期后,好作充足准备)西贝全国370家店(不是某个别门店,好聚焦资源精心准备)全部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到门店厨房参观。
就凭这个时间点和门店数,个人认为西贝老板也不坏,甚至有些直肠子,意气用事。
实践证明,什么人或者事都经不起无数人用放大镜去看——更何况家大业大人多店多事杂的西贝。
果不其然,厨房开放后,加上罗永浩的悬赏,各地陆陆续续爆出西贝在预制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但我看到的这些问题依然属于可讨论的范畴,这些问题还不足抵消“9月12日起”“370家店”这两个数据的决心和勇气,也不算是所谓的“求锤得锤”。
归根结底,这是一场没有坏人的对社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认知之争。
双方都是站在各自的利益立场来阐述观点:
站在西贝角度,是追求利润高线的,既然国家出台了相关定义,那我指定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使自身成本最低,所以西贝对预制菜的标准只对标国家定义。
站在消费者角度,是追求消费效益高线的,我才不管你国家对预制菜的定义是什么,对我来说,新鲜的口感(也就是常说的锅气)才是唯一标准——这个标准的支撑是现制现炒,而不一定是国家定义。
国家出台文件对预制菜进行规范自然是好事,但应该是国家定义去贴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而不是让消费者去迁就国家定义。
但国家也有国家的难处,制定一个定义或标准既要考虑消费者的利益——不考虑的话就没必要制定标准了——又要考虑企业的生存发展。
所以当时出台规定,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指出,预制菜范围应当兼具预制化和菜肴的特征。考虑到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这其实也是国家规定对企业的一种让步。
西贝的利润高线和消费者的效益高线之间往往存在矛盾,这是很正常的。
大众认知和国家定义(标准)有时也需要磨合,相信经过这次的事件,很多人了解到了原来浇盖饭不属于预制菜,因为它是主食;便利店里的这种鸡爪也不是预制菜,因为它是即食的,不用加热或熟制——这是大众向国家定义靠拢的表现。
但同时,大家也发现自己对国家预制菜定义还存在一些不能接受的地方——比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因为这里面存在漏洞,一些可供企业利用,但消费者不能接受的漏洞。
03现在有两个标准是清晰的,国家定义和大众定义是一致的:
①现制现炒的不是预制菜——最高点位。
②由预制菜企业预加工,只需加热或熟制即可直接吃用的菜肴是预制菜——最低点位。
老罗是从①出发进行阐述,西贝是从②出发进行阐述。
然而,在①和②之间存在大量的未明确区域,这些迷雾区域将有望通过这次的预制菜之争得以进一步明晰,并通过后续或许会加快出台的国家具体标准进行彻底廓清。
星巴克没有小杯,他们最小的杯叫中杯。
但从消费者朴素情感角度看来,最小的杯应该叫小杯。
到底是应该消费者迁就星巴克把最小的杯叫做中杯,还是星巴克应该迁就消费者把最小的杯恢复为小杯呢?
现实中,星巴克并没有迁就消费者,而是塑造消费者,但星巴克毕竟是企业——里面有它为了追求更多利润的小心思。
但国家毕竟不是企业,不是吗?
本文只是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如果觉得有帮助的话,请关注、点赞和分享吧!
来源: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