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耀中:以“品牌树”理论破局,让中国魔芋成长为全球品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3 21:34 2

摘要:在健康消费浪潮下,中国魔芋产业已从西南山区的“小众作物”成长为年产值超300亿元的特色产业。2024年行业数据显示,我国魔芋产业总产值达320亿元,其中种植环节80亿元、加工环节(精粉/微粉)120亿元、终端制品(零食/代餐/茶饮小料)120亿元,供应全球63

——对话西部农业品牌研究院执行院长、地标中国专家李耀中

在健康消费浪潮下,中国魔芋产业已从西南山区的“小众作物”成长为年产值超300亿元的特色产业。2024年行业数据显示,我国魔芋产业总产值达320亿元,其中种植环节80亿元、加工环节(精粉/微粉)120亿元、终端制品(零食/代餐/茶饮小料)120亿元,供应全球63%的魔芋原料,但“大产能、小品牌”的痛点仍未破解。如何让这一“食药同源”的特色产业真正树立全球品牌?近日,西部农业品牌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耀中围绕“品牌树理论”,为中国魔芋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

记者:当前全球魔芋产业格局如何?中国在其中的定位有何优势与短板?

李耀中:全球魔芋产业已形成“亚洲筑基、欧美拓展”的分层格局,中国是绝对的“产能核心”,但品牌价值仍需突破。

从数据看,亚洲贡献全球95%的鲜芋产量:中国2024年鲜芋产量超80万吨,占全球40%,云南曲靖、四川沐川、湖北长阳三大主产区贡献了全国70%的产量,仅云南富源一个县,年供应优质种芋就达1.2万吨,占全国种芋市场的50%,是全球最大的魔芋种源基地;日本虽不产芋,但通过精细化加工和品牌运营,把“蒟蒻”打造成高端健康符号,其终端产品溢价是中国同类产品的3-5倍,人均年消费魔芋制品40元,是中国(8元)的5倍;东南亚的印尼、越南则以低成本种植为主,90%产品以粗加工品出口,均价仅为中国精粉的1/2,处于产业链低端。

欧美市场则是“价值高地”,2024年其魔芋功能性食品规模超20亿美元,年增速15%,像美国Herbalife的魔芋代餐奶昔、英国Myprotein的魔芋蛋白棒,精准切入减重、健身人群,甚至将魔芋胶用于化妆品(如欧莱雅保湿面膜)和医药(辉瑞缓释药物载体),但欧美消费者对“魔芋产地”认知空白,这正是中国品牌的机遇。

中国的优势是“全产业链基础”——从种源(西南大学培育的“富魔1号”亩产突破2吨)到加工(一致魔芋的精粉纯度达98%)再到终端(卫龙魔芋爽年销33.7亿),链条完整;短板则是“品牌溢价弱”,出口精粉均价仅1.2万元/吨,不足日本同类产品(3万元/吨)的一半,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卖原料”“做低端制品”的阶段。

记者:您提出的“品牌树理论”,如何针对性解决中国魔芋产业的“品牌短板”?

李耀中:“品牌树理论”的核心是“根系扎稳、树干立直、枝叶舒展、果实丰硕”,对应到魔芋产业,就是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价值”,每个环节都要有数据和案例支撑。

品牌树的根系不牢,再高的树干也会倒。对于魔芋,根系就是“品质可控的基础能力”。

种源上,过去软腐病导致魔芋亩产不足1.3吨,现在西南大学培育的“金地1号”抗病性提升30%,亩产突破2吨,云南富源依托这个品种建成5万亩种芋基地,带动当地种植户亩均增收4000元,仅种芋环节就创造年产值15亿元;标准上,湖北长阳制定《地理标志产品 长阳魔芋》,把鲜芋含水量、淀粉含量等指标量化,当地加工企业按标生产,产品合格率从75%提升到98%,年产值突破28亿元;溯源上,西大魔芋建立“一物一码”系统,消费者扫码能看到种芋来源、加工温度(如灭菌温度121℃)、检测报告,这套系统让其终端产品售价提升20%,2024年营收达8亿元,其中高端产品占比超40%。

没有这些“硬基础”,品牌就是空中楼阁——消费者不会为“不知来源、没有标准”的魔芋产品买单,更谈不上品牌信任。

魔芋的“树干”不是“低价食材”,而是“食药同源的健康载体”——这是中国魔芋与日本、欧美的最大差异化优势。

从传统看,《名医别录》记载魔芋“主痈肿风毒”;从现代科学看,魔芋葡甘聚糖(KGM)能延缓碳水吸收,对控糖、减重有明确作用。关键是把这个价值“转化为品牌认知”:陕西巴山佳芋推出“富硒魔芋浓缩液”,明确标注“每100ml含KGM 8g”,通过药食同源认证,定位“中老年人控糖饮品”,上市3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复购率达35%;卫龙不做“普通魔芋爽”,而是打“低卡零食”标签,强调“每100g仅含25大卡”,2024年这个单品收入33.71亿元,占卫龙总营收的53.8%,首次超越辣条成为核心业务;还有一致魔芋的“药用级魔芋胶”,通过FDA认证,供应欧美医药企业,2024年这部分营收达4.2亿元,出口价2.5万元/吨,接近日本产品水平。

如果只把魔芋当“便宜菜”,就会陷入“低价竞争”——湖北某小厂曾以8000元/吨的价格卖魔芋精粉,利润不足5%,最后因质量不达标被市场淘汰;而聚焦“食药同源”的企业,利润能达到15%-25%,这就是“树干立得直”的价值。

“枝叶”决定品牌的覆盖范围——要让魔芋从“餐桌”走进“全场景”,触达更多人群。

产品上,不能只做魔芋豆腐、魔芋爽:盐津铺子开发“魔芋酸辣粉”,切入速食赛道,2024年销售额达6.8亿元;奈雪的茶用“魔芋晶球”做奶茶小料,年用量超1万吨,带动魔芋小料品类成为茶饮行业“新风口”,市场规模突破30亿元;甚至有企业开发“魔芋膳食纤维胶囊”,进入保健品领域,单产品年销超2亿元。

渠道上,要打通“国内+国际”:国内,西大魔芋在抖音做“魔芋控糖科普”,短视频播放量超5亿次,带动线上销售额增长180%,同时进入健身房渠道,与Keep合作推出“魔芋代餐套餐”;国际上,西大魔芋在泰国建厂,生产“泰式酸辣魔芋条”,进入7-11便利店,2024年出口创汇3200万美元;一致魔芋通过BRC认证,把精粉卖给雀巢、达能,成为其功能性食品原料供应商,年供应额超3亿元。

跨界上,四川沐川搞“魔芋文化旅游节”,游客能挖魔芋、做魔芋豆腐,年接待50万人次,带动当地魔芋产品销量增长40%,文旅+农业的模式让“沐川魔芋”公共品牌知名度提升60%,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5亿元。

“枝叶”越茂盛,品牌的影响力越广——过去魔芋只在西南地区有认知,现在通过全场景延伸,全国70%的消费者都接触过魔芋制品,这就是“枝叶”的价值。

第四,“果实”要结在“溢价+资本+口碑”的价值落地中,这是品牌的成果

品牌树的最终目的是“结果”——让产业有溢价、企业有资本、消费者有口碑。

溢价上,西大魔芋的“有机魔芋晶球”售价20元/袋,是普通晶球的2倍,仍供不应求;云南“富源魔芋”公共品牌加持下,当地鲜芋收购价从1.2元/斤提升到2.5元/斤,种植户收入翻倍。

资本上,2023年一致魔芋在北交所上市,成为“中国魔芋第一股”,募资3亿元扩建深加工基地,2024年营收达15亿元,净利润增长64.4%;西大魔芋完成A轮融资,估值达10亿元,吸引了大健康产业资本入局,这说明资本市场认可魔芋品牌的价值。

口碑上,2024年某电商平台“魔芋制品”搜索量同比增长200%,“低卡魔芋”成为年度热词;卫龙魔芋爽、奈雪魔芋晶球入选“年度网红食品”,消费者自发在社交平台分享“魔芋控糖经验”,这种“口碑效应”让魔芋从“小众品类”变成“国民健康食材”。

李耀中:要从“全球产能核心”变成“全球品牌核心”,还需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种源话语权”——虽然我们培育了“富魔1号”,但全球魔芋种源专利仍有30%掌握在日本手中,需要加大科研投入,比如联合西南大学、中国农科院建立“魔芋种源基因库”,把种源优势转化为专利优势,避免“卡脖子”;

二是“国际标准参与度”——目前全球魔芋产业没有统一标准,日本有“蒟蒻标准”,欧美有“功能性食品标准”,中国要牵头联合印尼、越南等主产国,制定“全球魔芋食药同源认证标准”,让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掌握话语权;

三是“品牌文化输出”——日本通过“蒟蒻料理”输出健康文化,中国也可以通过“魔芋全宴”“魔芋健康论坛”等IP,向全球传递“中国魔芋=食药同源+生态种植”的品牌形象,比如在东南亚举办“中国魔芋美食节”,让当地消费者认可中国魔芋的品质和文化,而不只是“低价原料”。

其实,小产业做成大文章的关键,从来不是“规模多大”,而是“价值多深”。魔芋产业的320亿元产值,只是起点——当“品牌树”的根系更牢、树干更直、枝叶更茂,中国魔芋完全能成长为年产值超千亿、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产业,让世界看到“中国农业品牌”的力量。

从云南山区的魔芋地到欧美超市的健康货架,中国魔芋产业的升级之路,正是“品牌树理论”的实践样本。正如李耀中所说,“品牌不是贴标签,而是从种源到消费的全链条价值重构”。未来,当更多魔芋企业扎根“食药同源”的核心价值,深耕“品牌树”的每一个环节,中国魔芋必将从“产能大国”真正迈向“品牌强国”。

来源:耀中品牌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