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风采丨“美丽中国 青春行动”生态文明社会实践项目实践纪实——“敕勒新歌”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3 22:07 1

摘要: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凸显。面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叠加带来的挑战,地理科学学部紧扣国家“双碳”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于2025年6月28日至7月12日组织“敕勒新歌”实践队奔赴河北坝上草原农牧交错带,开

“敕勒新歌”

实践纪实

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凸显。面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叠加带来的挑战,地理科学学部紧扣国家“双碳”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于2025年6月28日至7月12日组织“敕勒新歌”实践队奔赴河北坝上草原农牧交错带,开展为期15天的土壤与生物地理野外综合实践、群众访谈与生态文明建设宣讲活动。

在这片气候敏感、生态脆弱的区域,实践队成员们以脚步丈量土地,用科学解读自然,深入探寻生态系统的韧性密码,践行着“美丽中国 青春行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青年使命。本次实践以“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韧性与居民福祉提升”为主题,旨在通过生态观测与科学研究活动,加深学生对国家“双碳”战略的理解,激发他们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责任感和行动力。通过成土环境分析、植被群落调查与生态梯度观测,系统揭示脆弱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耦合机制。同时,调研团推广环境教育,向社区及公众传递生态文明理念,共同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充分体现了地理学服务国家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担当。

丰宁坝上草原景观

“敕勒新歌”实践队成员合影

1

植物篇

认识典型植被,考察区域生态概况

认植物、采标本

队员们严格遵循采样时的规范,杜绝过度采集,以实际行动维护当地生态平衡。同时,队伍完成了百余份植物标本的采集、压制与鉴定,建成包含柳穿鱼、兴安天门冬、珠芽蓼等特色物种的本地标本库,为区域生物多样性研究积累了一手材料。

实践队成员制作植物标本

种-面积曲线调查

样方调查

在森林、灌丛、草地等不同群落中,队员们严格遵循规范布设样方,细致记录了物种组成、多度、盖度与高度等一系列生态指标。调查发现:阳坡草甸群落呈现出旱化趋势,以冰草和蒿类为优势种;而阴坡白桦林则郁闭度高、草本多样性丰富。

实践队成员于有放牧阴坡做样方调查

实践队成员于雨中做样方调查

实践队成员于无放牧阴坡做样方调查

生态序列测绘

坡向通过对太阳辐射与土壤水分的调节,深刻影响着植被的空间分异;与此同时,人类的放牧活动也加剧了阳坡草甸的退化。这些现象共同折射出在多种环境因素交织作用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自我适应能力。

生态序列测绘

实践队员互相帮助

生态宣讲

实践队成员将所学转化为行动,在认植物、采标本的同时,也精心编纂了一份《丰宁坝上常见植物宣传册》,并制作了两期科普推送,系统介绍当地植被特征与保护意义。此外,队员们还主动走进牧户,向牧民们分发植物与草场保护、“双碳”战略宣传海报,耐心讲解不同草种的特征与生态价值。

实践队员进行科普汇报

丰宁坝上地区常见植物宣传册

2

土壤篇

山水林田湖草沙,共生根基在土壤

土壤作为全球最大的陆地碳库,其固碳潜力直接关系到“双碳”战略的实现。开展土壤研究,不仅是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关键,更是评估区域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韧性的科学基础。

在为期三天的土壤实践中,实践队在王志强副教授、张卓栋副教授、杨扬副教授的带领下选取阴坡-阳坡、林地-草地等典型对比样区,共挖掘18个土壤剖面,系统开展采样与分析,并完成多份具有科学价值的实习报告。从闪电河畔具潴育-潜育特征的草甸土,到阶地上风成与水成作用交织的黄土剖面,再到白桦林下坡积与风沙叠加的成土模式——每一处剖面都在诉说风、水、时间和生命共同书写的地球记忆。

自然形成的土壤剖面

群山与青年:土壤采样进行中

环刀法土壤取样

土壤剖面挖掘

通过对A层厚度、容重、质地与颜色等指标的定量分析,实践队员们发现:林下土壤A层厚度显著大于草地,容重则随坡位上升而逐渐降低,这一规律反映出乔木冠层与根系对风蚀、水蚀具有显著拦截与缓冲功能。这一发现为理解林草交错区土壤固碳潜力及抗侵蚀能力提供了重要的野外观测数据。

草地、林地的A层厚度及容重统计

土壤容重、持水量、植物多度与盖度——这些原本停留在课本中的概念,在亲手实践中变得真切而深刻。一支分队独立完成了坡顶一处1.7米深土壤剖面的挖掘与采样工作,展现出卓越的野外操作与团队协作能力,传递出地理学人扎根大地、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

分队齐心协力挖掘土壤剖面

自然地理实习成员合影

自然地理实习成员合影

3

访谈篇

倾听乡土声音,探寻人地和谐之道

七月盛夏,实践队深入河北丰宁坝上草原,先后走访了科研基地、文旅商户和农牧家庭,用笔和镜头记录了21位当地人的真实声音,交织出一幅生态保护与人文发展共生的坝上图景。

科研一线:

四十年的坚守与创新

集体讲座

于海良老师向大家介绍丰宁县各类土壤状况

师生合影留念

现场指导

在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走向草原深处。在“云中草原”示范区,队员们执起钢尺测量土壤深度,看着草种从指缝间洒向土地。在北纬41°的田埂上,队员们迎来了一场生动且有特色的草场修复与有害生物防治课,将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实践力量。

于海良老师在“云中草原”示范区进行现场指导

对话访谈

“既要脚踩泥土做稳基础研究,又要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实践队员们与河北林草局的专家就草原修复与双碳目标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生态修复工程,到生态效益评估,再到跨区域合作,实践队员们备受鼓舞,纷纷表示要扎根专业领域,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在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产出重大科研成果,为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实践队成员与河北省林草局专家团队合影

文旅现场:

在诗意与现实间寻找平衡

日落时分,坝上草原迎来了最美的时刻。队员们走访了多家民宿、超市和马场,倾听经营者们共同的心声——既要面对淡旺季的接替,又要面对政策落地的难题,还要维系着日复一日的迎来送往中这片土地的温度。他们期待政策能更接地气,希望找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最佳平衡点。这些困惑与坚持正是解读坝上文旅发展现状的关键。

实践队员们与过往游客、文旅经营者进行了深入访谈,从多个利益主体的视角剖析问题。草场如何长青?政策如何扎根?生计维持维持?经营者的苦恼与游客们的期待,在坝上的转型之路上推起一道道波澜。只有政府、农牧民、旅游业从业者和科研人员齐心协力,才能共解这道难题。

“敕勒新歌”访谈小组采访游客

“敕勒新歌”访谈小组采访文旅经营者

农牧人家:

土地上的坚守与期盼

在坝上,每一个关于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决策,最终都会落到村干部和村民的账本上,以及田埂边、餐桌上的闲聊里。他们不谈论诗和远方,而是关心明天的水源、草场的收成以及下一代的命运。走进村庄,实践队员们听到了最质朴的声音。村头老奶奶对美好日子的向往,养马人对草场退化的担忧,村干部对政策与生计平衡问题的苦恼,让这里的生活得以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实践队员们的眼前。

生态治理不仅需要科学技术,更需要人文关怀——每一个决策都关系到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正是这些田间地头最真实的声音,让生态治理从报告上的数字变成了有温度的故事,也让队员们真正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背后那份沉甸甸的重量。

“敕勒新歌”访谈小组采访当地村民

“敕勒新歌”访谈小组采访采访二道河村村干部

4

结语

韧性·共生·责任·守护

15天的实践短暂而充实,融汇了地理学的多元视角与坚实田野传统。北纬41度的风沙与阳光,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位青年的记忆之中。他们带回的不仅是数据、标本与影像,更有一份对自然的敬畏、对科学的执着,以及对家国的责任。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底;植物,是响应气候变化的先锋。每一次规范的采样、每一笔精准的记录,既是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切实贡献,也是对“双碳”目标下生态韧性路径的深刻思考。队员们在实践中不仅提升了野外调查技能与科学分析能力,更真切体会到地理学在“美丽中国”与“双碳”国家战略实现中所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在这场深入基层的访谈中,实践队员们看见了科研工作者四十年的坚守、文旅商户在现实中的坚持,以及农牧民对土地最深沉的情感。他们的声音勾勒出这片土地最真实的纹理:是淡季与旺季的交替,是政策与生计的博弈,是外来者的眷恋,是守土人的期盼,也是对生态的焦虑与修复的决心。它们如草籽般散落进发展的土壤,蕴藏着生长的力量;而坝上的未来,也正在每一份付出与期待中悄然书写!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行动,青年人更应该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坝上的故事仍在继续,而实践队员已带着草原的嘱托,踏上了传播绿色理念的新征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青春的种子必将在更多地方绽放出生态文明之花。

以脚步丈量,以科学解读,以责任守护。

地理人,一直在路上!

实习实践中的精彩瞬间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