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宝林丨论中国当代民间故事的兴旺发达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3 23:39 1

摘要: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口传艺术是民俗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要它的社会功能存在,是能够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走向新的繁荣和发展的。为此,作了种种努力和尝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西方的现代化曾经使民间故事走向衰微。中国正在以很快的速度走向现代化,民间故事的命运如何?曾经有过两种互相对立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民间叙事是口传艺术,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民间故事也必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走向衰亡。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口传艺术是民俗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要它的社会功能存在,是能够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走向新的繁荣和发展的。为此,作了种种努力和尝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本文想对中国当代故事兴旺发达的情况作一调查论述。

故事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在当代仍然是很大的。幼儿园的老师和小学教师给儿童讲故事是非常受欢迎的。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故事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兴味。高小学生和初中学生则以故事书作为课外读物,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在中学里开故事会,大家轮流说故事,把听到的或书上看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以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和叙事水平,同时可以增加他们的社会知识或历史知识。他们有些人不会做作文,主要困难是不知写什么,不会叙事。有的中学教师让学生们向亲友或家人记录他们讲的故事,这种家庭作业不但记录了不少民间故事,更锻炼了他们的作文叙事写作的能力,使他们的作文成绩得到很大的提高。把口头文学和书写文学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确实是一种很好的语文教学方法。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掌握。一些优秀的民间故事、传说、神话和歌谣,已经编进中小学教材,得到推广。

在中央和地方的各个广播电台、电视台,每天几乎都有故事节目,除儿童故事外,还有长篇评话(Storytelling)。这些评话主要讲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每天一段,讲30分钟,一部书可以讲几个月,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岳飞传》以及现代故事《烈火金刚》等。每天下午有幼儿故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孙敬修老爷爷,就是一个很受欢迎的故事家,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就喜爱打开收音机听他讲各种故事。他的故事教育了两三代人,他讲的故事已集为一本书出版发行。电视台还把许多民间故事改编成电视剧短片或卡通片,也很受欢迎,如《大灰狼》《马兰花》《宝船》《神笔马良》等。

由此可见,传统的故事在当代人民生活中,仍然可以发挥很大作用,在现代的大众传播媒介中,可以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当然,传统故事在内容和语言形式上,都要作大大小小的改变,使之更适合现代人的欣赏趣味,更适应当代的需要。

近几年,有了互联网,网上故事悄然兴起。有故事网站,也有些故事爱好者把自己喜爱的故事,用电子邮件(Email)发给亲朋好友,共同分享快乐。去年曾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位网民看到一篇《有裂缝的水桶》的故事,说一人挑水,一个水桶有裂缝,漏水了,有人要他换只好桶,他不换,叫人看看漏桶那边路旁盛开的鲜花,那是他撒籽种下的,这说明桶裂了但还是有它的用处。他感到很有启发性,就把这个故事用Email发给28个网友,其中有一半回信表示感谢,并又转发给其他朋友。有的还说以后请多发此类故事。最令他感动的是一位陌生女士的电话留言,说她过去几周内遭遇不幸正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但读了这个故事后,改变了这种做法,因此非常感谢发给她这个Email的朋友。这件事的报道登在《文化》月刊2000年第一期上,是个“网上故事救人一命”的故事。说明了网上故事的流传情况。这种新的故事流传方式,非常有效、快捷,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特别紧张,为了调节情绪,笑话受到特别的欢迎,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上,出现了“每天一笑”的专题节目,每天发表一个笑话,使人在紧张的工作中,笑一笑,轻松一下,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健康水平。笑话作为精神治疗的药物,也受到了某些医生的青睐。除了在口头讲述之外,又有报刊和单行本故事书等书面流传的故事。书面的故事实际上是口语故事的记录,它保持了口传故事的口语特色,是故事传统的新的发展。这种新的转变对故事的传播是非常有利的。

一方面,许许多多故事得到了记录,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因未记录下来而失传,像风一样消失了。故事因有了书面的文本而长久地流传下来。另一方面,故事报刊和单行本可以很快传遍全国的各个城市和乡村。这就使故事流传得既迅速又广远。像《故事会》(月刊)、《故事报》(半月刊)及其他一些故事报刊,每期印数多在百万份以上,最多时达700多万份。如今故事已成为广大人民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不但有传统故事,而且有反映新生活内容的新闻传说、新人新事故事。有的新故事是故事员先写出来,经过口头流传而成了新民间故事。所以新故事虽然有故事文体的特点,但只有经过口头流传、变异之后,群众接受了,才能成为民间故事集体创作。其实,传统故事的集体性也是集体与个人相结合的。创作靠集体,但每次讲述还要靠个人。所以集体性要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故事家的讲述有独自的风格特色。报刊和故事书上的故事,经过故事员的讲述而在城乡广大群众中有了更大的流传,在流传中又发生新的变异。所以这种流传并非单一的书面形式,而是书面和口头结合在一起的,它既是传统,又是创新,是传统与转变(transition)的结合。

在中国迅速现代化的过程中,许许多多传统故事不能适应当代人的需要,可能会失传或发生变化。为了保存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故事并及时记录下新产生的故事,中国政府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联合进行了编印《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巨大工程,发动全国各地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在广大乡村和城市进行认真的民间故事普查,记录一切流传在民间的故事,参加者有百万人之多,记录故事数百万则,发现了可以讲100则故事以上的故事家数千人,还发现了一些人人都会讲故事的村庄,如河北石家庄地区藁城市的耿村和湖北省的伍家沟村,就是著名的“故事村”。

在普查的基础上,各地编印了民间故事集成的资料数千本,全国2000多个县每县至少一本,有的区乡都有资料本。在县卷本的基础上,精选有代表性的故事编印省卷本,每省一卷,每卷100万字以上,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各类作品数百则。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工程。这种全面的调查记录和出版工作,既保存了传统故事,又为新故事的创作流传,为故事研究,为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料。有些省区还把民间故事输入资料库,在互联网上就可以随便查阅各种故事资料。这就为故事长久和广泛流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新中国,民间故事的记录、出版、流传、研究、改编、创作,正进入一个新的繁荣发展时期。在“忠实记录、全面搜集”的方针指导下,传统故事得到了科学的记录,同时,对传统故事的改编和新故事的创作,又使故事更适合当代人的艺术趣味,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二者双管齐下,大大促进了故事的繁荣发展。

在工作中,我们也吸取了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许多外国朋友告诫我们:不要重犯他们现代化时期的错误,要及时把传统故事记录下来。在美国和日本的图书馆中有讲故事的活动。巴西的一个电话公司有“笑话台”,大量供应笑话的录音。丹麦安徒生、俄国А.托尔斯泰的童话故事成为文学珍品。西方国家有故事的录音带供长途汽车上放听。这些对我们都有启发。我们还要向各国的故事研究家学习好的经验,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故事事业。

来源:思想与社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