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大战西贝:预制菜的真相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4 01:02 2

摘要:昨天徐瑾经济人写了关于罗永浩与西贝这件事的内容,还做了一个,问大家这波支持谁?十个小时内,大概有 1200 人投票,支持罗永浩接近 60%,支持西贝的占 17%,表示 “不知道” 的大概占 23%。

最近世界很颠。

昨天徐瑾经济人写了关于罗永浩与西贝这件事的内容,还做了一个,问大家这波支持谁?十个小时内,大概有 1200 人投票,支持罗永浩接近 60%,支持西贝的占 17%,表示 “不知道” 的大概占 23%。

坦白说,这个结果已经蛮意外了,毕竟在很多视频平台,按理说应该一股脑支持老罗的人更多才对。这并不难想象,消费者对消费者更有同理心。西贝和罗争论的核心估计会走向预制菜的定义,掰扯预制程度到底如何。我是徐瑾,加我微信xujin2023,和明白人一起学财经。

目前双方直播公关密集大战。西贝贾国龙接受媒体采访透露:“昨天(11日)和前天(10日)所有门店加起来,日营业额分别掉了100万元,今天(12日)我估计会掉200万元到300万元。”

用罗永浩自己的话说——

“今天有两个草台班子,一个是西贝营销团队,一个是我们的直播团队。”

抛来对西贝和罗永浩的观感,如何理性看这件事本质?徐瑾经济人写文章不是为了洗地或者针对,只是分析利害得失,毕竟 “重要的是经济” 这个号关注经济与财富。

从宏观角度,说句大家可能现在还不太爱听的,这事本身没什么特别,预制菜是大势所趋,即使罗永浩自己也卖过预制菜,他也说了——

“不反对预制菜,推动预制菜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知情权。”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只是纠结谁对谁错,那是小孩子扔泥巴才会做的事。作为成年人,尤其关注经济和财富的徐瑾经济人读者,我们更应该从中看出一些趋势和门道。看待这件事,除了本能思考消费者立场,应该站在商业、博弈和企业的角度去分析。

,多数讨论其实很清楚:消费者的诉求不是不要预制菜,而是希望吃预制菜能吃得明白,明码标价也很合理。

徐瑾经济人也说过,普通牛马其实并不拒“预制饲料,前提是价格合理。但有一个核心问题,其实双方都没说一个核心——

为什么预制菜的官方定义和大众认知差异那么大?为什么很多高档餐厅也免不了用预制菜?

先看官方怎么说?国家六部委发布的《通知》,首次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

以农产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炒、炸、煮等),不添加防腐剂,加热后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按照这个定义,西贝乃至很多餐厅中央厨房不少菜品,确实不算预制菜。但这个定义符合老百姓心中的定义吗?能满足大家对于现做菜品和 “锅气” 的追求吗?

显然,不少老百姓的定义是:没有现做的就是预制菜。问题来了,谁应该为这些(消费者的)诉求买单?

预制菜之所以流行,是必然趋势,这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徐瑾经济人的读者就说:

“便宜的赢,快的赢,而不是优质的赢、花功夫多的赢。这是趋势,后者只能是小众。”

说白了,不用预制菜的店,要么价格不便宜,要么就只能走小众路线,甚至是夫妻老婆店,其实没那么美好,有些店的卫生状况可能还没法保证。

这件事之所以热度这么高,核心在于舆情和商业本身是两个逻辑。

舆情层面,大家都说不想吃预制菜,或者希望预制菜能更便宜;但事实上,餐饮消费中的真正刚需恰恰就是预制菜,愿意长期稳定为 “非预制菜” 的高要求买单的人,毕竟是少数。

大家总爱说 “钱在哪里,爱就在哪里”,那么你愿意为非预制菜付出多少溢价?

大家都说不要预制菜,可如果真的没有预制菜,你想想这些餐厅的菜品会涨到多贵?而且,“不要预制菜” 的前提,是你能接受没有预制菜后,餐饮行业失去的便利和随之上涨的成本。

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说 “要管管,要出台标准”。如果真搞一个预制菜分级,行政机构真的出台了分级标准,就一定能推动行业进步吗?

坦白说,我不是很乐观。

问题是,多数餐厅的预制菜是怎么诞生的?除了工业化和效率,也是有管控因素。现在很多餐厅用电磁炉加热,以及中央厨房的诸多做法,其实也是在明火管控的情况下被迫采用的。不少西餐、日料店、火锅店,甚至很多高档餐厅,其实都在用预制菜。甚至,徐瑾经济人劝你别了解太多,否则可能会影响外出就餐的心情。

不少人在这个问题上不愿意承认的是,预制菜已经成为普遍现实。现在不少人呼吁都说要 “明码标注”,写清楚哪些是预制菜。可如果真的把预制菜的制作过程全部写清楚,你真的愿意接受吗?打工人去餐厅吃饭,本来就是为了获得一点轻松和快乐。

所以,徐瑾经济人还是更相信市场的力量,以及消费者自己的判断 —— 好不好吃,才是关键。

大家讨论预制菜流行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它有效率。它既能做高价产品,也能做低价产品,灵活性很强。如果能看清本质,就知道 “罗永浩和西贝的定义之争” 其实没那么重要。

昨天的评论里,有读者回复:

“徐老师,可吃饭难道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吗?”

说实话,吃饭重要,但是赚钱也很重要啊。

个人觉得,预制菜在中国人的 “重要问题清单” 里,绝对排不上前十。比这更重要的事情还有很——

比起纠结吃不吃预制菜,“吃不上饭” 的问题可能更重要;

你没注意到身边去菜市场捡剩菜的人越来越多了吗?你周围空气水里的重金属含量怎么样?中年优化之后,你能做什么?延迟退休你怎么应付?房贷还不上怎么办?孩子大学毕业了还给你要钱你怎么办?更不用说各种慢性病的困扰,还有上次天水幼儿园的调料问题……

这都是随便列举的,不能说的就更多了,这些问题其实更值得关注。

如今餐饮消费已经非常困难,各地都有餐厅倒闭,上海、北京的餐饮行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西贝之所以奋力反驳罗永浩,也是因为目前经营不易。

即便如此,我认为出台一个清晰的预制菜标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最终还是要由市场来 “买单”—— 愿意吃预制菜的消费者会接受,不愿意吃的可以有选择,比如土味菜等小众餐厅。

消费者的直觉判断 —— 好不好吃、愿不愿意再来 —— 难道不是最好的 “市场反馈” 吗?

坦白说,我觉得高档餐厅和连锁餐厅未来多少都会采用预制菜,这是大势所趋,不喜欢不愿意不接受也没办法。哪怕国外,很多时候也是如此。

预制菜的制作过程中,从业者也付出了劳动;餐厅场地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情绪价值。虽然这个话题不讨喜,但还是要说出来。

当然,预制菜不是原罪,贵才是原罪,就像萨莉亚,虽然也用预制菜,但也做出了自己的品牌和美誉度。

如果商品性价比不高又要教育消费者,这样的企业将来会很难。大趋势很明确——在 “软阶层” 时代,想教育消费者 “不要嫌贵”,根本行不通。我之前在吴晓波的直播里谈 “软阶层消费趋势” 时就强调过:性价比才是王道。(回看直播可添加 xujin2023 的朋友圈)

这种(预制菜定义)争论下去,怎么解决?我不认为最终会有什么突破性结果。现在的情况,其实是多重博弈下的现实结果,而餐饮行业本来就是充分竞争的行业。

餐饮行业最终还是会根据市场需求发展,那些 “不愿买单的需求”,可能只是 “伪需求”—— 比如嘴上说 “不吃预制菜”,但实际消费时仍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预制菜产品。

当然,这话题确实不让人愉快,就像我不认为 “开放厨房” 一定能增进食欲一样。

就像有读者评论的:

“这话题不管站哪边,都会弄得一身‘骚’。”

昨天的回复里,有人甚至问:

“是不是西贝的公关也找到你这里来了?”

我蛮无语的 —— 这个人关注我九年了,应该知道徐瑾经济人到现在都拒绝接广告,怎么会写软文?

当然,等徐瑾经济人以后真的需要发广告“恰饭”了,会告诉大家,也请大家体谅一下。毕竟现在坚持手工打字、认真更新内容的博主,也和 “非预制菜餐厅” 一样,本质上反人性的,是小众的;如果没人支持、没人 “买单”,也注定会被淘汰。

提升思维高度,打造财富人生

来源:徐瑾经济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