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可能没去过威海,但如果你身边有朋友爱钓鱼,或者你自己就是个钓鱼佬,那你手里的那根竿子,十有八九带着“威海制造”的基因。
你可能没去过威海,但如果你身边有朋友爱钓鱼,或者你自己就是个钓鱼佬,那你手里的那根竿子,十有八九带着“威海制造”的基因。
这不是吹牛,是实打实的数据——全球市场上超过六成的钓竿,都产自山东威海这座北方小城。
它有个响亮的外号,叫“中国钓具之都”。
听起来挺土,但干的事儿却很洋气,产品卖到六十多个国家,连老外钓鱼佬的装备,很多也是“Made in Weihai”。
以前,威海的工厂主要给国外大牌做代工,别人设计,别人贴牌,别人拿走大部分利润,我们只赚个辛苦钱。
就像给大厨打下手,菜是咱炒的,名声和小钱钱是人家的。
但现在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威海本地品牌开始冒头,自己设计,自己打广告,自己把产品卖到全世界。
这其中,甚至有一些故事听起来像段子:
两个对钓鱼一窍不通的门外汉,靠着在拼多多上卖路亚饵,愣是卖出了六十万支,还圈了一大波年轻粉丝。
这事儿听着魔幻,但在威海,它就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根小小的鱼竿,是怎么撬动起一个年产值过百亿的大产业的?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威海跟钓鱼这事儿结缘,得追溯到四十多年前。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第一支玻璃钢鱼竿就是在这儿诞生的。
那时候,钓鱼还是个非常小众的爱好,鱼竿也大多是竹子做的。
玻璃钢鱼竿一出来,轻便又结实,一下子打开了市场。
靠着这股劲儿,威海的钓具产业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从最开始的几家小作坊,慢慢发展成上千家企业的产业集群。
从鱼竿的碳纤维布、导环、轮子,到仿生鱼饵、鱼线,甚至包装盒和物流,整个产业链条在威海一小时内就能配齐。
这种“啥都有”的配套能力,让威海在全球钓具版图上拥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光有规模还不够。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威海的钓具企业虽然产量大,但利润薄。
为啥?因为品牌是人家的。
国外那些老牌钓具公司,比如禧玛诺、达亿瓦,牌子响,定价高,消费者认。
威海的工厂呢?
闷头生产,赚的是加工费。
这就好比你开了个全世界最好的面包房,但面包上贴的却是别人的商标,顾客只知道买的是“某某牌”面包,不知道面包是你烤的。
这种局面,近几年被打破了。
打破它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几股看似平常的力量拧在了一起。
第一股力量,是“自己当老板”的野心。
威海本地的龙头企业,比如光威、环球渔具,早就不再满足于只做代工。
他们开始砸钱搞研发,建自己的品牌。
光威每年拿出销售额的5%搞研发,就为了琢磨怎么让竿子更轻、更强、更好用。
他们根据不同的鱼种、不同的水域,设计出针对性极强的专业钓竿。
以前是“有什么卖什么”,现在是“钓什么鱼,就给你配什么竿”。
这种精细化、专业化的路子,让国产钓具的性能一点不比国外大牌差,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更懂中国钓鱼佬的需求。
第二股力量,是“机器换人”的效率革命。
你可能想象不到,做一根鱼竿,居然有三十多道工序。
过去全靠老师傅手工缠线、上漆,费时费力还容易有误差。
现在,威海的工厂里,自动化设备已经成了主角。
在汉鼎渔具的车间里,机器人手臂上下翻飞,自动上下料、自动缠胶带、自动喷涂,一气呵成。
以前7个人干12小时,能做1500根竿子;
现在4个人,同样的时间能做2400根,而且品质更稳定,不良率更低。
生产效率上去了,成本下来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自然就强了。
更重要的是,工人的工作环境也改善了,不用再忍受刺鼻的油漆味和重复枯燥的体力活。
第三股力量,是“上网卖货”的渠道变革。
这才是那两个“门外汉”能卖出六十万支路亚饵的关键。
以前,钓具销售主要靠线下渔具店,渠道窄,成本高。
现在,电商,特别是像拼多多、抖音这样的平台,给了新品牌、小品牌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不需要铺天盖地的广告,不需要层层分销的渠道,只要产品有特色、价格有优势、直播讲得明白,就能直接触达全国的钓鱼爱好者。
那两个不懂钓鱼的创业者,可能就是抓住了年轻钓鱼佬追求性价比、喜欢看直播、容易被种草的心理,用简单直接的方式把产品卖爆了。
威海的钓具企业也纷纷跟进,搞起了24小时直播,把工厂车间变成直播间,让钓鱼佬亲眼看到一根竿子是怎么从一块碳纤维布变成手中利器的,信任感一下子就建立起来了。
当然,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威海市政府也很清楚,要想让整个产业再上一个台阶,光靠企业自己不行,得“抱团取暖”,得“统一品牌”。
于是,2024年,国内钓具行业第一个区域品牌——“威海钓具”的集体商标正式注册成功。
这可不是随便印个logo那么简单。
想用这个商标,企业得通过严格的品质检测,得遵守统一的管理规则。
这相当于给“威海造”钓具盖了个官方认证的“品质章”。
消费者看到这个标志,就知道这东西是正宗威海出品,质量有保障。
2025年,“威海钓具”更是入选了国家工信部的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这相当于国家层面给威海钓具发了一张“金字名片”,品牌影响力直接拉满。
光有品牌还不够,还得有“大脑”。
2025年,山东省搞了个“产业大脑”建设计划,威海的“钓具产业大脑”成功入选。
这听起来很高科技,其实核心就三点:
集采、集研、集销。
简单说,就是把大家的力量合起来。
原材料大家一起买,量大价优,降低成本;
技术研发大家一起搞,共享成果,避免重复投入;
市场销售大家一起闯,用数据说话,精准定位客户。
这个“大脑”由龙头企业光威牵头,目标是打造一个“数据共享、能力共建、利益共赢”的新生态。
以后,小企业也能享受到大平台的资源,整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会大大增强。
这些变化带来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威海钓具产业链的营业收入达到了21.59亿元,还在稳步增长。
光威一家公司,每天就能发出五千多根钓竿,订单排到了下半年。
另一家大厂环球渔具,出口额也是连年增长。
整个威海,有七百多家企业把产品卖到国外,2024年出口额超过三十五亿元。
海关还专门给钓具企业开绿色通道,让“威海造”更快地漂洋过海。
那么,威海模式能复制吗?
或者说,它给其他地方的产业转型提供了什么启示?
首先,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专注。
威海没有贪大求全,就是认准了钓具这一条路,一走就是四十多年。
从玻璃钢到碳纤维,从手工到智能,技术在变,市场在变,但“做好一根鱼竿”的初心没变。
正是这种长期主义,才积累了今天这么深厚的产业基础。
其次,是“z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协作。z府没有大包大揽,而是转型成了“服务员”和“赋能者”。
你缺技术?我帮你建“产业大脑”。
你缺品牌?我帮你搞集体商标。
你缺市场?我组织企业去参加国内外展会。
你员工上下班不方便?
我协调公交公司给你开专线。
这种“哪里有堵点,就疏通哪里”的务实作风,让企业能心无旁骛地搞生产、搞创新。
最后,是“拥抱变化,不惧新事物”的开放心态。
无论是自动化改造的阵痛,还是电商直播的“不务正业”,威海的企业和政府都选择了积极拥抱。
他们明白,时代在变,消费者的习惯在变,如果还守着老一套,迟早会被淘汰。
那两个在拼多多上卖爆路亚饵的“门外汉”,恰恰证明了市场的活力和可能性。
在威海,没人笑话他们不懂钓鱼,反而会研究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所以,下次当你拿起鱼竿,准备去水边享受片刻宁静时,不妨低头看看竿子上的标签。
它可能来自威海的一个小镇,由一群曾经的“打工人”设计制造,经过智能化的生产线,再通过某个主播的直播间,最终来到你的手中。
这根小小的鱼竿,连接的不仅是一条鱼,更是一个城市产业升级的缩影,一个中国制造从“大”到“强”的生动故事。
它不声不响,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全球钓鱼佬的选择,也悄悄改写了世界钓具产业的格局。
而这,或许就是中国经济最真实、也最有韧性的力量:
在每一个细分领域里,把事情做到最好,然后,世界自然会给你应有的位置。
威海的鱼竿,钓起的不只是鱼,更是一个产业的未来。
而这个未来,正握在每一个钓鱼佬的手中。
(全文完)
来源:高高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