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我以“诵读奠基、想象拓维”为核心思路,尝试用“干净问句”打破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固有认知,引导他们从“读懂诗句”走向“读懂意境”,在主动思考中构建诗词的画面与情感。
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我以“诵读奠基、想象拓维”为核心思路,尝试用“干净问句”打破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固有认知,引导他们从“读懂诗句”走向“读懂意境”,在主动思考中构建诗词的画面与情感。
课堂初始,我将“诵读”作为切入点:先播放名家朗诵录音,让学生沉浸感受词的节奏与气势;再以两人一组合作练习朗诵。但我深知,仅停留在“读”的层面,学生难以真正走进诗词的“画面世界”。因此,在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绘制词中景物时,我摒弃了直接讲解的模式,转而用一系列聚焦细节的“干净问句”,启动学生的想象力。
1.“独立寒秋”,那个“独”是什么样的“独”?那个“立”是什么样的“立”?
2.橘子洲头是什么样的?会有什么?
3.“看万山红遍”,那个“看”是什么样的“看”?那个“红”是什么样的“红”?“山”在哪里?山上还有什么?
4.“层林尽染”,那个“层”是什么样的“层”?那个“染”是什么样的“染”?“树林”在哪里?“树林”和“山”的关系是什么?
5.“漫江碧透”,那个“漫”是什么样的“漫”?那个“碧”是什么样的“碧”?那个“透”是什么样的“透”?
6.“百舸争流”,那个“舸”是什么样的?它们在哪里?
7.“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那个“鹰”是什么样的“鹰”?它在哪里?“鱼”是什么样的“鱼”?它或它们在哪里?
这些问句不附加预设答案,只针对词句中的核心字词展开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揣摩文字背后的具象场景。正是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干净问句”,让学生摆脱了“被动听解”的状态。他们结合生活体验与想象,为笔下的画面填充了细节。
在“改诗成文”时,引导学生扩写上片写景内容时,这些“干净问句”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先梳理“远近、上下、俯仰”的写景顺序,再聚焦形、声、色、动态等角度进行启发,比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句,从形(鹰的羽翼、鱼的鳞片)、声(鹰的鸣叫、水流的声音)、色(鹰的褐羽、鱼的银身)、动态(“击”的迅猛、“翔”的轻快)等角度进一步追问,让扩写内容既有逻辑又有细节。
如果想提升文字文采,还可以补充“干净问句”:
“万山红遍”的“红”像什么?
“层林尽染”的“染”像什么?
“漫江碧透”的“碧透”像什么?
还可以问得更为具体一些,比如:
“万山红遍”的“红”,像天边燃烧的晚霞,还是像大地铺展的红绸?
“层林尽染”的“染”,像画师打翻了颜料盘,还是像大自然精心涂抹的妆容?
“漫江碧透”的“碧透’,像一块巨大的绿宝石,还是像一片透明的绿玻璃?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思考:词的开篇之前,发生了什么?人物可能在做什么?“怅寥廓”之后,他又会有怎样的行动?
整堂课的实践让我意识到,“干净问句”是连接文本与学生思维的桥梁。它不灌输、不束缚,而是以“提问”激发“思考”,以“细节”唤醒“想象”,让学生真正成为诗词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后续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干净问句”的设计,让其在诗词鉴赏、文本解读等更多环节发挥作用,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走进文学作品的世界。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