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我国中产阶级标准出炉,需要满足4个条件,有3300万户家庭达到”这则广泛传播的信息,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关于“我国中产阶级标准出炉,需要满足4个条件,有3300万户家庭达到”这则广泛传播的信息,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其实这并非一个由国家统计局等政府机构发布的“官方标准”,而是更多来自于学术研究机构、市场咨询公司或经济学家的分析报告。其中最常被引用的是来自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与研究中心的甘犁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
以下是这“四个条件”的典型版本和详细解读:
---
中产阶级的“四个条件”
通常提到的四个条件如下:
1. 经济条件:家庭年收入在10万至50万元人民币之间。
· 解读:这是最核心的标准。下限10万意味着家庭每月收入约8333元,这在中国大多数城市是脱离基本温饱、有一定结余的起点。上限50万(月收入约4.17万)则划定了与“富裕阶层”的界限。这个收入指的是可支配收入。
2. 资产条件:家庭净资产(总资产-总负债)在50万元以上。
· 解读:净资产是衡量家庭财务健康的关键指标。主要包括:
· 流动资产:存款、股票、基金、理财产品等。
· 固定资产:自住房产、投资性房产等。
· 在中国,房产是许多家庭资产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个标准意味着家庭拥有一定的财富积累,而不仅仅是“月光”或高收入低资产。
3. 教育条件:家庭成员(通常是户主)接受国高等教育(大专及以上学历)。
· 解读:教育是划分社会阶层的重要标志。中产阶级通常从事的是专业性、技术性或管理性的“白领”工作,这些岗位普遍对教育背景有要求。高等教育也往往与更高的收入潜力、更现代化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念相关联。
4. 主观认同:主观上认为自己属于社会中间阶层。
· 解读:这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称为“主观阶层认同”。中产阶级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它意味着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相对的满足感和安全感,对未来生活有稳定的预期。
---
关于“3300万户家庭”
· 来源:这个数字最早很可能源自甘犁教授团队2017年左右的研究报告。他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当时符合类似中产标准的家庭约占中国家庭总数的7%(也有报告说是10%左右)。
· 计算:以中国约有4.5亿至4.9亿户家庭为基数计算,7%对应的数量大约就是3150万至3430万户,“3300万户”是一个取中且便于传播的约数。
· 现状: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几年前的数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符合标准的家庭数量肯定有所增长。一些近期的市场报告(如麦肯锡、瑞信等)估计中国的中产阶级(定义略有不同)人口已超过4亿(以个人计),家庭户数则会更多。
---
综合分析与评价
1. 非官方但具参考价值:虽然这不是国家硬性标准,但这个由学术研究机构提出的多维定义(收入+资产+教育+主观认同)比单纯看收入更能全面、准确地描绘中国中产阶级的画像,具有很高的社会参考价值。
2. “天花板”与“地板”:中国的中产阶级内部也存在巨大差异。
· “中产地板”(年收入10万,净资产50万):可能生活在二三线城市,有一套房贷未还清的自住房,生活稳定但抗风险能力较弱。
· “中产天花板”(年收入50万,净资产数百万):可能生活在一线城市,有多套房产或无房贷压力,有可观的金融投资,消费能力强,生活品质高。
· 他们虽然同属“中产”范畴,但生活状态和面临的挑战截然不同。
3. 中产阶级的焦虑:中国中产阶级也常常被称为“焦虑阶级”。他们的焦虑主要来源于:
· 高房贷压力:房产是主要资产,但也背负着巨额债务。
· 教育和育儿成本高昂: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巨大。
· 医疗和养老保障: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
· 职业竞争激烈:担心收入中断或阶层下滑。
总结来说,“年收入10-50万、净资产50万以上、有高等教育背景、自我认同为中产”是目前社会上流传最广、接受度较高的一个中产阶级定义模型。约3300万户家庭是基于几年前研究数据的一个估算。要了解最新最准确的数据,需要查阅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收入报告或最新的学术研究报告。这个群体是中国消费升级、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同时也面临着独特的压力和挑战。
来源:聚财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