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在播报一条新闻,关于河南一个叫嵩县的地方给武汉捐了十万斤大葱。
一个字,念错了。
就一个字。
然后天就塌了。
对央视主持人宝晓峰来说,2020年的那天,天就是塌了。
她在播报一条新闻,关于河南一个叫嵩县的地方给武汉捐了十万斤大葱。
本来是件特暖心的事儿。
可她嘴里冒出来的那个音,不是“sōng”,是另一个。
完了。
网上瞬间就炸了。骂声像潮水一样涌过来,要把她淹死。
“你一个央视主持人,连字都念错?”
“不专业就滚蛋!”
“国家的脸都被你丢尽了!”
那些话,一句比一句难听,一句比一句狠。
要知道,在央视那个地方,念错字,跟天塌下来没什么两样。那是能毁掉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大事。
有人替她解释,说是提词器的问题。
可宝晓峰什么都没说。
她没找借口,没甩锅。第二天,直接站出来道歉。错了就是错了,不管因为什么,从她嘴里说出去的,她就得认。
那段时间,她估计在单位头都抬不起来。二十年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爬上来,就因为一个字,好像全完了。
她被骂得狗血淋头。
可谁都没想到,事情魔幻的地方才刚刚开始。
“她花了二十年,把自己练成了一部绝对精准的机器,结果一个字,就让她成了全网的笑话。”
那个本来谁都不知道在哪儿的贫困县,嵩县。
因为这个错音,一夜之间,火了。
全国人民都在搜,嵩县是个什么地方?嵩县在哪儿?
巨大的关注度,像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到了这个小县城头上。
老板们跑去考察,想投资。
社会上的各种帮助也找来了。
一个央视主播的“毁灭性”失误,竟然意外地让一个69万人的县城,找到了出路。
宝晓峰成了全网嘲笑的对象,却也成了那69万人嘴里的“恩人”。
这事儿你说找谁说理去?
太荒诞了。
宝晓峰心里苦不苦?肯定苦。
她为了能字正腔圆地说话,吃了多少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她老家是内蒙古呼和浩特的。
刚考进北京广播学院的时候,一张嘴,就是一股子家乡味儿。
在那个全国播音苗子扎堆的地方,她那口普通话,简直就是个笑话。
怎么办?
练。死磕。
她好像不是在学说话,而是在跟自己的舌头打仗。
天不亮就跑到学校的小树林里,啊啊哦哦地练,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嗓子练哑了,就含颗糖,歇会儿继续。
下午就泡图书馆,看各种专业书,笔记做了一摞又一摞。
晚上回宿舍,还对着镜子练。练说话的表情,练眼神,琢'磨怎么才能看着又镇定又有气场。
她就是这么一个轴的人。
“她好像不是在学说话,是在用一把钝刀子,一刀一刀把自己原来的舌头给刮掉,再重新长一个出来。”
大学毕业时,她已经完全听不出口音了。
2001年,她进了央视。
可新人哪有上镜的机会。
就是个打杂的。整理稿子,给前辈写词儿,校对,天天加班到后半夜。
她不觉得亏,反而觉得这是老天爷给她的机会,让她把基本功再练扎实点。
有空就缠着老播音员请教。
后来,《亚洲报道》缺主持人,领导想起了她,这个不爱说话但做事特靠谱的小姑娘。
为了做好节目,她每天提前三个钟头到单位,把所有资料都背下来,理解透。
有一次直播,提词器坏了。
她愣是靠自己脑子里的存货,一句没卡壳,顺顺当当地播完了。
同事都服了,说她的脑子比提词器还快。
就这么一个人,在央视熬了快二十年,从一个节目换到另一个节目,眼看着越来越稳,越来越强。
结果,栽在了一个“嵩”字上。
你说这命运,多会开玩笑。
那次口误之后,她消失了半年。
半年后,她回来了。
直接坐上了《新闻联播》的主播台。
全国人民都看到了她。穿着正装,一脸严肃,但眼神里,好像多了点什么。
是一种更沉的东西,像被大浪淘洗过的沙子。
她的播报,还是那么稳,但多了一丝温度。让人觉得,屏幕里那个不只是个播新闻的机器,是个活生生的人。
大家开始叫她“宝姐姐”。
然后,就是那次震惊世界的阅兵。
当一排排的士兵迈着正步走过长安街,整个中国的心跳都仿佛和那鼓点一个频率。
电视里,响起了两个声音。一个男声,一个女声。
那个女声,沉稳,大气,有穿透力,每个字都敲在人心里。
“中国解说既专业又有感染力”,连外国媒体都这么夸。
那个声音,就是宝晓峰的。
“那个曾经因为一个错音而被钉在耻辱柱上的声音,现在,成了国家庆典最让人安心的背景音。”
没人再提那个“嵩”字了。
大家只记得,在国家最荣耀的时刻,是她的声音,伴随着那些画面,让人热血沸腾。
她的声音,成了国家的声音名片。
这中间,她经历了什么,没人知道。
但所有人都看到了结果。
她没有被打倒,反而站得更直了。
那个从内蒙古草原走出来的姑娘,用24年的时间,把所有骂她的声音,都变成了掌声。
“骂她的人和夸她的人,可能从来都是同一批人,他们只是在不同的时间,看到了她不同的侧面。”
现在,47岁的宝晓峰,每天晚上还准时出现在电视里。
她成了新一代的“国脸”。
她的人生,就像一个巨大的反转剧。
因为一个错误,她差点跌入谷底。
也因为那个错误,她被更多人看见,然后用实力,赢回了所有的尊重。
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什么也没告诉我们。
它只是一个人的真实经历。一个会犯错,会道歉,会把自己从泥里拔出来,然后继续往前走的人的经历。
这就够了。
来源:岩洞里休憩的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