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洁琼:一颗红心贯终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4 06:01 2

摘要:今天是雷洁琼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和卓越领导人,雷洁琼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不懈,为爱国统一战线、多党合作和民进事业,为新中国教育、文化、社会、法治、妇女等事业发展倾注毕生心

▲雷洁琼

原编者按:

今天是雷洁琼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和卓越领导人,雷洁琼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不懈,为爱国统一战线、多党合作和民进事业,为新中国教育、文化、社会、法治、妇女等事业发展倾注毕生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刊此文,以铭记和传承老一辈民主党派领导人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风范。

热血铸造的青春岁月

1905年9月12日,雷洁琼出生于广州,父亲雷子昌虽是前清举人,因受到维新改良主义的影响,思想颇为开明。他刚正不阿、敦厚笃诚,十分同情和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这种富有正义感的品格,对雷洁琼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少女时代的雷洁琼

1913年,雷洁琼考入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小学部,家风校风的熏陶,使她从小就阅读大量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翻译著作,沐浴在新文化的氛围中。女师的生活不仅给予雷洁琼以学识、友谊和健康,而且培育了她救国救民的炙热情感。

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不满14岁的雷洁琼被推选为女师学生联合会的宣传部部长。她带领同学们走上街头,向群众宣传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野心,揭露段祺瑞北洋政府充当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出卖中国主权的罪恶行径。为了加强宣传工作,雷洁琼除了讲演外,还不断学习《新青年》等进步报刊上的文章,渐渐地她已经不满足于一般地喊口号、做宣传了,她渴望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去学习、锻炼,为救国救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19岁那年,父亲送她到美国留学,她先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中学攻读英语,在给父亲的信中说:“不羡千金闺阁女,逍遥海外效雄飞”,抒发了作为新女性的豪情壮志。在选大学预科的时候,雷洁琼没有选择父亲希望她学的绘画、医生、律师等学科。她先考入了加州大学化学工业科,后转入斯坦福大学攻读“远东问题”课程。此时,传来父亲病逝的消息,她让同来美国的哥哥归国料理父亲的后事,自己则坚持一面刻苦读书,一面做家庭教师,在困境中磨炼着自己坚强的意志。

1927年,雷洁琼决定从斯坦福大学转入南加州大学攻读社会学,她认为社会学可以为她寻求医治中国问题的良方,便于她探索救国救民的途径。社会学专业与雷洁琼的志向完全吻合,她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31年1月,雷洁琼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取了社会学硕士学位,并获得中国留学生最优秀学习成绩银瓶奖。

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1年9月,雷洁琼学成回国,在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不久,九一八事变发生,国民党当局遵循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荒谬主张,对日寇的入侵采取不抵抗政策,另一方面又大举进攻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到了1935年,日寇已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和热河以及冀东22个县的土地。蒋介石政府却声称要“取缔一切抗日团体,禁止国人发表抗日言论”。

面对这一切,雷洁琼不断自问:“中华民族的出路何在?”“作为社会工作者,我该怎么办?”“怎样才能挽救祖国的危亡?”她百思不得其解。恰在此时,燕大校园里突然热闹起来,在进步学生中传递着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雷洁琼读后,眼睛亮了,心情无比激动,她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是真正抗日的,只有共产党才能带给国家和民族希望。

于是,她同郑振铎等进步教授组织了“燕大中国教职员抗日救国会”。之后,北平教育界和文化界等人士联合组织华北各界抗日救国会,雷洁琼勇敢地加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爱国主义运动中。她积极募捐,为前方将士做棉衣、手套,送往东北、古北口等抗日前线。在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中,雷洁琼毅然走出燕大,冒着凛冽的寒风,和学生一起并肩游行。1936年冬,她作为慰问团团长,率燕京大学师生赴前方慰问参加绥远抗战的将士。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沦陷,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雷洁琼放弃了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辞掉了燕京大学的工作,来到江西农村。她撰写文章、举办讲座、创办刊物、发动群众、培训妇女,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和妇女运动。

▲1938年,雷洁琼(后排中)参加庐山妇女座谈会。

1939年4月,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从浙东前线视察回来,途经江西吉安,雷洁琼有幸与周恩来见面。周恩来对当前抗战形势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观点。与周恩来同志的这次谈话,使雷洁琼一扫因“速胜论”“失败论”产生的困惑,坚定了方向,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加紧了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的迫害,雷洁琼不得不离开江西,辗转来到上海。

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此时上海已沦陷,雷洁琼先后执教于上海东吴大学、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等院校。1941年,雷洁琼与严景耀喜结连理,一同成为上海的爱国人士组成的抗日救亡组织“星二聚餐会”的重要人物。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决战,蒋介石玩弄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双十协定》墨迹未干,就向解放区大举进攻,挑起全面内战。

为推进中国的民主,1945年12月30日,雷洁琼与严景耀、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等共26人,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为了尽快停止内战,实现和平,次年的6月23日,由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联合上海纺织业等各界47个人民团体参加的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共同组织了上海各界人民赴京和平请愿团。41岁的雷洁琼是请愿团9名正式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位。出发的那天清晨,面对广场上聚集的上海各界人士10万余人,9位请愿团成员,在大家的欢呼下,依次上台发表演讲。当请愿团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指使的暴徒的残暴殴打,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下关事件”。马叙伦、雷洁琼等人被打成重伤,鲜血浸透了雷洁琼的衣裳。后来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同志去看望她时,才把她身上的血衣换下来。血淋淋的现实,使她在光明与黑暗的决战时刻,深刻认识到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本质,从此更加坚定了跟中国共产党走的决心。

▲1946年6月,和平请愿团临上火车前合影。前排右二为雷洁琼。

1948年4月30日,在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中共中央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口号,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也反映了各民主党派和所有爱国民主人士的政治主张,立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拥护。雷洁琼等人从收音机听到“五一口号”时,欢欣鼓舞。年底她收到马叙伦的来信,指定她和严景耀代表民进到华北解放区出席中共中央召开的有关民主党派的会议。

1949年1月的一个下午,雷洁琼、严景耀和民盟成员费孝通、张东荪4人,在解放军的护送下前往华北解放区。第二天到达西柏坡,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共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毛泽东主席还就当时的国内形势、对民主党派的要求、新中国的建设蓝图等内容,与大家进行彻夜长谈,给他们以巨大的鼓舞。

为新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

1949年9月21日,雷洁琼出席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会议期间她担任《大会宣言》起草委员会委员,后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10月1日,雷洁琼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新中国的开国大典。

▲1949年9月,参加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进代表合影。后排左二为雷洁琼。

新中国成立后,她以强烈的爱国热忱投身国家建设,在参政议政和科研教学的不同岗位,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全部精力和智慧。1951年7月6日,雷洁琼被任命为北京市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委员,同年9月,被任命为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她身兼数职,感到责任重大,更感到这是共产党和人民对自己的无比信任和无限期望。1951年,雷洁琼代表民进,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朝鲜前线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1952年,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并以北大、清华、燕大、辅仁原来的政治学系、法律系为主,成立北京政法学院,雷洁琼、严景耀都被调到北京政法学院工作。他们兢兢业业,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刻苦钻研学术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文革”期间,雷洁琼、严景耀等一批教授被送到安徽省宿县进行“劳动改造”。1972年,周恩来亲自批示,将政法学院雷洁琼等7名教授调回了北京,由于政法学院已被撤销,雷洁琼、严景耀调到北京大学任国际政治系教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20多年是雷洁琼最忙碌的时期。1979年12月,雷洁琼以74岁高龄当选为北京市副市长,主要分管民政、民族和宗教工作。在4年的任期中,她不辞严寒酷暑,奔走于寺院、教堂、学校和福利企业之间,向基层干部和工人群众了解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市里有关部门协商帮助解决。在雷洁琼的领导推动下,盲聋哑人协会重新组建,她被推选担任名誉主席。农村敬老院得到恢复,敬老院的管理水平也得到提高,老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的教堂、寺院,都得到了恢复,她还主持恢复和兴建了多所回民青少年教育机构。1981年,我国新《婚姻法》公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新《婚姻法》讲座,雷洁琼播讲了第一讲,她还亲自审核民政局制订的婚姻登记程序和解决婚姻登记中几个具体问题的办法。

1983年3月,78岁的雷洁琼担任了第六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时人大的立法工作相当繁忙,她在审议、通过义务教育法草案和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过程中,倾注了对教育事业无限的热爱。从1985年到1993年,雷洁琼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对于这两部充分体现“一国两制”精神,关系到香港、澳门前途的重要法律的起草工作,雷洁琼付出了大量心血。1986年,她与一些委员到香港听取各界人士对基本法的意见。3个星期内,她参加各种座谈会110次之多,平均一天5次。1997年,在那个永载中华民族史册的日子里,雷洁琼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以91岁高龄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为民进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

1979年10月,民进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雷洁琼代表民进中央作了《修改会章的报告》,会议选举周建人为民进中央主席,雷洁琼等7人为副主席。1982年,雷洁琼作为民进中央领导,受邀列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中央提出要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雷洁琼深受鼓舞,她在9月16日《人民日报》上发表《打开民主党派工作的新局面》一文,号召民主党派要加强自身建设,以实际行动和工作成绩,使社会上能有更多的人正确了解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987年6月5日,民进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在随后召开的民进七届五中全会上,雷洁琼当选为民进中央主席。

▲1987年6月,在民进七届五中全会上,雷洁琼当选为民进中央主席。

1989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雷洁琼在《民主》杂志上发表《指导民主党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一文,阐述文件对指导民主党派工作的意义。次年2月10日,她又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要求民进会员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好文件精神。她倡导民进要紧密结合形势的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她曾经谆谆告诫民进的同志,“我们的工作决不能满足于现有成就,要增强国家主人翁精神和政治责任心,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她提出,民进各级组织要“议大事、懂全局、管本行”,把革命的干劲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要加强调查研究,从调查研究入手,才能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我们提出的建议才能持之有据,言之有物,切实可行。她主张民进要为改革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出力,发挥民进在教育领域的优势,开展智力支边、咨询服务等活动。

在她的倡议下,民进中央设立了“尊师重教基金会”,并提出了《关于切实贯彻〈义务教育法〉,加强基础教育的几点建议》等意见建议,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她强调:“发挥参政党作用和加强自身建设,是我会面临的双重任务,这两者必须全面安排,有机结合,不要偏废。这个精神,我们全会各级组织都要有明确的认识。”

1997年,雷洁琼从民进中央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但她仍关心广大民进会员特别是青年会员的成长,多次嘱咐年轻一代要发扬优良传统,以党为师、立会为公、参政为民、服务为本。

朴素而幸福的晚年

晚年的雷洁琼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还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对国际国内的大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年逾古稀,但爱美之心始终未变。每逢给学生讲课或参加重大活动的时候,她都对自己的衣着和仪表要求非常严格。即使过了百岁高龄,雷洁琼依然思维清晰,对往事的记忆常常让身边的工作人员叹服。

▲1997年7月,雷洁琼接见全国各地赴京优秀教师代表。

在生活上,雷洁琼仍然是平淡简朴,心平气和,生活规律。她家中多是一些老旧家具,住房较窄,多年来都是卧室兼办公室。曾有一位记者到她家里采访,感慨地表示,没想到一位副委员长的家竟是这样简朴。雷洁琼多年坚持节约用电的习惯,有时夜间身体不适,无法入睡,保姆要为她开灯照明,她却不同意,总说“不要费电”。老人家的一生,以工作为乐,与勤俭相伴。

雷洁琼的养生之道与别人不一样,她以工作为最大的生活乐趣,每一分每一秒都十分珍惜。雷洁琼非常喜欢旅行,喜爱祖国的名山大川,这与她豪放开朗的性格密切相关。京九铁路全线贯通后,雷洁琼视察京九沿线,在上井冈山时,她与其他领导人一起拾级而上,攀上了100多级台阶,后又步行下山。

在105岁寿诞上,常年陪伴雷洁琼的高志芬秘书说:“许多人问雷老长寿的秘诀,我的体会是,雷老是一位有爱国、爱民、爱他人的善良心的人,是一位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勤于动脑、性格开朗、平易近人的人。这就是雷老的幸福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雷老长寿的根本原因。”雷洁琼曾在《我的幸福观》一文中写道:“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奉献,从而得到满足和快乐,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世纪老人雷洁琼用106年的时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与激情,见证了伟大祖国从孱弱走向强盛;用她的温良、睿智,以及火一般的热情和钢铁一般的意志,走完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正如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在雷洁琼同志追思会上讲话中指出:“在雷老的一生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爱国、爱人民、爱真理、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

来源:红色文化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