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驾的自动驾驶一号位们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4 05:59 2

摘要:2023年起,伴随特斯拉的持续引领与大模型技术的迅猛突破,自动驾驶领域迎来一场以「端到端」为主导的技术转向。国内车企迅速响应,纷纷加大投入、调整架构。进入2024,「端到端」已不再停留于概念层面,而是成为行业公认的新一代量产主流方案,也几乎是所有主流智驾团队的

2023年起,伴随特斯拉的持续引领与大模型技术的迅猛突破,自动驾驶领域迎来一场以「端到端」为主导的技术转向。国内车企迅速响应,纷纷加大投入、调整架构。进入2024,「端到端」已不再停留于概念层面,而是成为行业公认的新一代量产主流方案,也几乎是所有主流智驾团队的必争之地。2025年,VLA和世界模型又成为下一代量产的突破方向。

技术架构的迭代,往往伴随研发路径、人才结构与竞争格局的重新洗牌。在这一背景下,领军人物及其技术判断,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团队能否在重构期站稳脚跟、甚至超车领先。

为此自动驾驶之心团队梳理了「中国自动驾驶的一号位们」,聚焦那些站在研发一线、直接影响技术路线与团队成长的关键角色。希望通过这份盘点,还原他们与中国智驾发展交织的职业轨迹,也借此折射出一个技术大潮中的行业肖像。

1

理想

郎咸朋

郎咸朋于2010年获沈阳自动化所的博士学位,同年加入方正集团,从事图像算法研发工作。2013年,他以研发架构师的身份加入百度,并担任L3事业部高精地图与自动驾驶技术总监。2018年,郎咸朋加入了理想汽车,成为自动驾驶部门的负责人。

在理想汽车任职期间,郎咸朋的职位经历了「自动驾驶业务总经理」 到「自动驾驶副总裁」的转变。理想在辅助驾驶领域的发展历程,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从量变到质变的技术演进路线:2023年年底,全场景NOA的推送标志着理想辅助驾驶从高速向城市场景的延展。而2024年7月15日推送的无图NOA功能,则首次实现了对先验信息依赖的突破,让车辆能够在没有高精度地图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良好的驾驶表现。同时去年的E2E+VLM双系统也成为业界智驾方案的标杆,今年理想智驾主攻的VLA司机大模型目前也已量产。

2

小米

叶航军

叶航军2003年获得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谷歌、腾讯工作。2012年叶航军加入了小米,负责云技术方面的工作。2019年2月小米集团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叶航军被任命为人工智能部总经理,直接向雷军汇报;2021 年初叶航军被雷军 “点将” 主持小米自动驾驶业务至今。

随着小米汽车SU7的爆火,小米智能技术的能力也在快速提升。

「为了把辅助驾驶做好,小米不惜代价」

1000 万 Clips版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系统出厂即搭载,除此之外,学术界小米也有多篇前沿工作推出:VLA、强化学习、世界模型、3DGS,小米汽车正在努力跻身智驾第一梯度。

3

蔚来

任少卿

任少卿于201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201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的博士学位。毕业后,任少卿任Momenta研发总监兼联合创始人,后于2020年8月加入蔚来,担任助理副总裁,负责无人驾驶算法团队。目前,任少卿担任蔚来智能驾驶研发副总裁。

任少卿大力推动了蔚来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城区NOA(领航辅助驾驶)的规模铺开和全域领航辅助NOP+功能的发布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智能驾驶是AI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强调数据的重要性,并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今年蔚来主推的是另一条自动驾驶路线:世界行为(WA)。其核心思路是“海量使用云端仿真的数据、来让大模型‘理解’世界而学会驾驶”。

4

小鹏

李力耘

李力耘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13年获得美国纽约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李力耘入职Linkedin,次年10月他加入百度。作为百度美国无人车研发团队的创始核心成员,李力耘曾在百度无人车部门负责无人车行为预测系统和智能决策规划系统的整体架构及算法优化。2018年2月,李力耘转战京东,担任京东硅谷研发中心X实验室架构师。

2019年6月,李力耘加入小鹏汽车,任自动驾驶高级总监、智能驾驶决策规划算法和模拟器方向负责人,负责小鹏汽车高速和城市自主导航辅助驾驶系统NGP的研发。

2023年8月2日,何小鹏于社交平台宣布李力耘接班吴新宙,成为小鹏智驾新的总负责人。

小鹏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纯视觉方案拥簇:算力(车端)—算法(云端+车端大模型)+数据(真实+生成)+域控制器+线控底盘。传感器以外采为主,坚持纯视觉方案。

近期小鹏G7 Ultra也将迎来OTA的全新升级,AI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融入全场景VLA大模型。

5

比亚迪

杨冬生

杨冬生,无境外居留权,硕士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产品规划及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他于2005年加入比亚迪,历任汽车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底盘部副经理、总裁高级业务秘书、产品及技术规划处总经理等职。作为DM-i超级混动系统的总设计师,其主导研发的技术助力比亚迪新能源销量自2022年起多次夺取月度销量冠军。2024年,他担任深圳市汽车产业联合会会长及深圳市智能网联交通协会副会长,并参与校企战略合作推动汽车产业人才培养。

杨冬生带领的规划院下,李锋负责智驾方案,韩冰负责量产交付。24年11月原负责高阶方案的许凌云已经离职,其带领的天璇团队与原李锋带领的主攻中低阶的天狼团队整合。新团队中,杨臻负责感知,刘懿负责规控。

今年2月份,在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宣布:比亚迪全系车型都将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开启全民智驾新时代。

6

地平线

苏菁

苏箐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专业。

2011年苏箐加入华为,曾任华为汽车BU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首席架构师、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2021年7月27日,他被免去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职位;2022年1月,苏箐因“特斯拉发言风波”离开华为车BU。

2022年10月16日,大众汽车和地平线发布官方声明称,大众汽车旗下软件公司CARIAD将与地平线成立合资企业并控股。在合资公司人选方面,地平派苏箐任命CTO,如今苏箐在地平线担任高阶智能驾驶项目的总负责人。

而今年,地平线端到端HSD方案也搭载J6P一同量产上车。自研芯片+智驾方案双管齐下,自动驾驶必将有地平线的一席之地。

7

Momenta

曹旭东

曹旭东是自动驾驶领域资深专家,清华大学硕士毕业,曾任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商汤科技,主导研发技术应用于Xbox、Bing、How-old等产品。2016年创办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带领团队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当然作为Momenta的CEO,自动驾驶一号位作为截至2022年,已在CVPR/ICCV/ECCV等国际顶会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入选《财富》商界精英榜、《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科技创新人物等榜单。

2019年,曹旭东将公司总部从北京迁至苏州,离客户更近一点。同时,他提出了”一个飞轮,两条腿”的战略:飞轮是数据驱动,两条腿是量产自动驾驶(L2)和完全无人驾驶(L4) 。这一战略的核心理念是,通过L2量产车收集数据,反哺L4技术迭代,形成”数据→算法→产品→数据”的正向循环 。L2提供现金流和数据,L4提升技术壁垒和长期价值,两者相互协同,共同推动公司发展。

同时,Momenta在技术路线上选择了两条创新路径:端到端大模型和无图方案。这两项技术突破,成为Momenta在智能驾驶领域脱颖而出的关键。2025年,Momenta在智能驾驶领域已跻身第一梯队,成为全球品牌的共同选择 。

进来,Momenta的R6飞轮大模型频繁现身公众视野;而作为早在2019年便把核心精力投入数据领域的 Momenta创始人,曹旭东的长期布局也终于进入了成果初现的收获期。

8

大疆车载(卓驭)

沈劭劼

沈劭劼2009年本科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2014年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GRASP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并在2020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

而与沈劭劼息息相关的大疆车载(现更名为"卓驭")成立于 2016 年,是大疆创新内部孵化的智能驾驶业务,2023 年从大疆分拆独立运营,2024 年 6 月正式启用 "卓驭" 作为业务品牌。

最开始车载团队还不足10人,连一个办公室都坐不满。从分工上看,当年沈劭劼还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助理教授,他成为大疆车载项目的牵头、领军人,马陆相当于团队大管家,负责协调大疆各部门支持车载团队,赵丛则在早期曾负责智能车深度学习/机器学习部分,还曾一度跟着沈劭劼一起负责车载业务,另外还有封旭阳、李思晋、应佳行、陈竞等都是最早一批成员。

如今,沈劭劼担任大疆车载的总负责人,同时也是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的副教授,科大-DJI联合创新实验室的主任,以及大疆的首席机器人专家。

截至2025 年 5 月,卓驭已与9家主流车企达成合作,包括大众汽车、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奇瑞汽车、长城汽车、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奥迪和北汽集团,已有 20 余款车型量产,还有 30 多款车型即将量产落地。公司预计 2025 年将有 200 万台左右车型搭载大疆车载的智驾系统上路,3-5 年内量产车型合作数将上升到 500 万台量级。

9

英伟达

吴新宙

吴新宙1993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系,并于1998年6月获得清华大学电机工程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他赴美留学,于2000年5月获得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并于2004年12月获得该校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吴新宙加入了通信创业公司Flarion,2005年高通收购Flarion后,吴新宙加入高通,并在高通工作了13年,这期间他担任高通自动驾驶研发负责人。

2018年12月,吴新宙离开高通加入了小鹏汽车,担任自动驾驶副总裁,全面负责小鹏汽车自动驾驶技术路径与落地。在小鹏汽车期间,吴新宙带领团队完成了高速NGP和城市NGP的量产落地,推动了小鹏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发展。

2023年,吴新宙离开小鹏汽车后加入英伟达,现任英伟达自动驾驶团队总负责人。

这两年英伟达自动驾驶也有很多前沿技术陆续推出,覆盖从数据、感知到大模型智能体的全栈技术。

10

百度

王亮

王亮本科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之后进入美国肯塔基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他加入了微软雷特蒙德总部应用科学实验室,从事计算机视觉和人机交互方向的前沿技术研究。后于2013年加入百度至今,先后担任百度研究院三维视觉/增强现实技术负责人、无人驾驶环境感知方向负责人、无人驾驶载人小巴阿波龙产品技术负责人、Robotaxi L4技术负责人、百度智能驾驶产品Apollo Navigation Pilot产品研发负责人。

王亮现任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组(IDG)首席研发架构师、IDG技术委员会主席,并担任阿波罗智能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董事。他长期参与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与产业实践,2024年其主导的VTA基础大模型和纯视觉智驾路线在极越01车型实现量产应用,同年带领团队推出支持全国300城覆盖的领航辅助驾驶方案。

11

博世中国

吴永桥

吴永桥自2024年1月1日起出任博世智能驾驶与控制系统事业部(XC)中国区总裁,接替前任李胤。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硕士学位,2005年加入博世控股的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曾担任销售部副总监等职,主导多个本土车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项目开发。任职期间推动博世城市NOA产品落地,2024年5月发布首款城市NOA产品并计划年底覆盖24个城市。多次在行业论坛提出智能驾驶技术趋同、特斯拉算法领先等观点,主张主机厂聚焦用户体验而供应商承担标准配置开发。

博世认为,只有将一段式端到端打磨到极致的性能,让用户体验到高度拟人化、丝滑的驾驶感受,带来极度的自信、舒适与安全,这才是真正的智能辅助驾驶。博世坚定推进一段式端到端技术。

博世和文远知行联合,基于英伟达Orin Y打造一段式端到端方案,也于8月底在奇瑞高端车型量产。

12

小马智行

楼天城

楼天城,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

2004年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同年9月获得了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08年进入姚期智院士领导的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中心攻读博士。2012年于清华博士毕业,同年10月加入谷歌,负责社交网络相关的内容。

2015年,楼天城加入谷歌无人车团队。2016年1月,他加入问答网站Quora,同年4月22日,吴恩达在Facebook上透露楼天城即将加入百度美国无人车团队,成为百度最年轻的T10级工程师,但他在12月从百度离职,决定与彭军联合创办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

楼天城是中国公认的大学生计算机编程第一人,以一人之力挑战一个队伍,在CEOI、ACM界享有盛誉,有十年的岁月是TopCoder 算法竞赛中国区冠军的纪录保持人,在计算机及编程领域被冠上“楼教主”的封号。

楼天城在算法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深刻理解,为小马智行构建了强大的技术壁垒。他主导开发的世界模型技术,使小马智行在L4 级自动驾驶领域建立了独特的技术优势。

13

元戎启行

周光

周光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后在清华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工作了一年,接着前往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攻读人工智能博士学位。在德州仪器的Kilby实验室学习工作期间,周光主导自动驾驶机器人项目。

2016年,周光加入百度美国研究院自动驾驶事业部;2017年,他与两位同事在硅谷创立自动驾驶公司Roadstar.ai;2019年2月,周光参与创立元戎启行,最初以顾问身份参与公司发展;2021年,随着元戎启行完成了阿里巴巴战略领投的3亿美元B轮融资,周光正式任职元戎启行CEO。

近日,元戎启行也发布了最新一代搭载VLA模型的辅助驾驶平台 - DeepRoute IO 2.0。

结语

中国智能驾驶的浪潮中,技术领袖们的远见与坚持正成为推动行业前进的核心动力。从郎咸鹏在理想带领的E2E+VLA双系统和最新一代VLA司机大模型落地,到叶航军带领小米all in端到端技术;从任少卿在蔚来推动世界模型-行为(WA)路线,到李力耘接过小鹏纯视觉方案的大旗——每一位技术决策者都在以不同的路径,朝着“安全、可靠、泛化”的自动驾驶未来迈进。

他们中,有人出身学术、深耕算法,有人从产业出发、强调量产落地;有人选择视觉优先,有人坚持多模态融合;有人聚焦车端算力,有人布局云端仿真。尽管路径各异,但目标一致:在这场全球性的技术竞争中,打造出更懂中国路况、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智能驾驶系统。

2025年,端到端架构正逐步成为智能驾驶的“新基座”,大模型、世界模型、VLM方案等技术也在加速从学术界走向工业界。在这场没有终点的技术长跑中,这些站在研发一线的“一号位”,不仅决定着企业的技术成色,更在共同书写中国智能驾驶的历史。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我们期待在这些领军人物的带领下,中国智能驾驶能够走得更远、更稳、更智能!

作者:自动驾驶之心团队 来源:大模型之心Tech

来源:常州焦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