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档案中,有张秋收起义幸存者于一九三七年在延安拍摄的合影。该照片拍摄于五月九日,地点位于延安凤凰山机要科山墙前,由当时参与秋收起义并历经十年革命斗争后仍健在的部分同志共同拍摄。照片题字内容为:“一九二七年秋收暴动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至今尚存之人约数
秋收起义幸存者延安合影,左三为毛泽东。
在历史档案中,有张秋收起义幸存者于一九三七年在延安拍摄的合影。该照片拍摄于五月九日,地点位于延安凤凰山机要科山墙前,由当时参与秋收起义并历经十年革命斗争后仍健在的部分同志共同拍摄。照片题字内容为:“一九二七年秋收暴动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至今尚存之人约数十人,此为一部分。一九三七年五月于延安城。”这照片客观反映了秋收起义以来革命队伍经历的严峻考验和重大牺牲。
秋收起义爆发于一九二七年九月九日,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遭受失败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重要标志。毛泽东同志以中央特派员身份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由卢德铭同志任总指挥,余洒度同志任师长。起义遭受挫折后,毛泽东判断形势,果断作出向农村转移的战略决策,放弃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领部队向敌人统治薄弱的罗霄山脉中段进军。同年十月,部队抵达井冈山地区,创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启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十年之后,部分参加秋收起义的幸存同志聚集于延安,留下这张珍贵影像。此时正值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夕,国共两党为共同抗日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国工农红军即将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这一历史转折之际,回顾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缅怀为革命牺牲的同志,凝聚力量开创抗战新局面,成为这张照片的深刻时代背景。
照片中的18位同志,有的在后来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如孙开楚同志于一九四二年不幸殉国;有的则继续成长为人民军队的高级指挥员和新中国建设的重要骨干,如罗荣桓同志被授予元帅军衔,谭政同志被授予大将军衔,张宗逊、陈伯钧等同志被授予上将军衔,赖毅、谭冠三等同志被授予中将军衔,龙开富同志被授予少将军衔。此外,如杨立三同志长期担任后勤领导工作,刘型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农垦部副部长,胡龙奎同志后任职于湖北省统战部门,为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需要说明的是,贺子珍同志虽未直接参加秋收起义,但作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重要成员,亦被邀请参与合影,体现了革命队伍的整体性和延续性。
从当年秋收起义的五千余人,到十年后仅存数十人,这一数字对比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和巨大牺牲。绝大多数起义参与者在这十年间为革命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而幸存者们则成为革命火种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播者。他们经历了从城市到农村的战略转变,亲身参与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实践者和见证者。这张合影不仅是对秋收起义十周年的纪念,更是对革命先烈崇高精神的缅怀,对革命事业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的宣示。
该照片作为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物证,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革命战士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它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结果。这段历史将永远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奋勇前进。
来源:视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