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9月11日,据立国家广播电台(LRT)和BNS网报道称,新任总理英加·鲁吉涅内刚上任没几天,就频频在公开场合谈到“重启”中立关系。
当地时间9月11日,据立国家广播电台(LRT)和BNS网报道称,新任总理英加·鲁吉涅内刚上任没几天,就频频在公开场合谈到“重启”中立关系。
为此立陶宛新政府还迅速调整了对华外交政策中的一些重要内容,比如候任外交部长布德里斯对外宣布,今后立陶宛外交政策纲要里将不再把中国列为“重大安全挑战”。
同时还承诺,鲁吉涅内政府会尽快推动恢复与中国的关系,并将双方的外交代表级别提升到接近欧盟其他成员国的水平。
表面上看,立陶宛这波操作似乎是想主动示好,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说到底,导致中立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就是立陶宛当局允许台湾设立所谓“驻立代表处”。
对于这个问题,鲁吉涅内的态度非常强硬,她在接受当地电视台专访时明确表示,立陶宛没有任何计划要更改或撤销“代表处”,甚至连内部讨论都没有。
此外她还强调,恢复两国关系应该由双方共同努力,不能只靠立陶宛单方面做出让步,反而是中方首先要采取实际行动。
换句话说,立陶宛现在提出的前提条件就是,中方必须先同意不把“驻立代表处”问题和恢复关系挂钩,立陶宛才会考虑下一步。
面对立陶宛这样强硬的态度和不切实际的要求,中方的立场一直都非常明确,中国不会在涉及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做任何让步,这也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基本原则,实际上,立陶宛现在提出这些“前提”,更多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
因为自从2021年中立关系恶化之后,立陶宛的经济几乎被“打懵”,对华出口额暴跌七成,木材和乳制品等重要产业几乎被中国市场彻底排除,关键港口的吞吐量也缩水了四成。
失业率一路飙升,年轻人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生活成本也大幅上涨,连德国-波罗的海商会都警告称,如果继续僵持下去,立陶宛的激光工厂和汽车零部件企业可能会集体“跑路”到其他国家。
所以在这种压力下,立陶宛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希望能够通过“恢复外交”来缓解经济困境。
但遗憾的是,立陶宛并没有拿出足够的诚意,反而试图让中国先做出让步,这种做法很难得到积极回应。
外交不是一场单方面的讨价还价,更不是谁能压住谁就能赢,只有在互相尊重、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双方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立陶宛如果真的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恐怕还需要拿出更多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喊话”和设置条件。
总的来说,立陶宛总理现在要求中方先满足条件才能恢复关系,这种做法其实有些本末倒置,作为一个小国,立陶宛在大国博弈中确实有自己的无奈。
但国际关系讲究的是相互尊重,而不是单方面施加压力,尽管立陶宛新政府表面上释放出恢复中立关系的信号,但在核心问题上依然寸步不让,甚至试图让中方先做出妥协。
不可否认,经济压力让立陶宛不得不寻求转圜的机会,然而外交并不是简单的讨价还价,更不是靠喊话或者单方面的心理战就能解决的。
只有真正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拿出实实在在的诚意和行动,双方才有可能走出困局,否则哪怕关系再怎么“喊话”,也很难真正破冰。
来源:五常融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