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I)和文学性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II),在文体和题干问法上都紧跟2025年高考。现代文题干简洁明了,将原本的3道选择题调整为2道选题,第3题进行了挖空填补,更加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解读与归纳概括能力,需要关注此变化趋势。
1、试卷整体结构
试卷基本延续了2025年高考试卷的分值结构,整体难度不大,灵活性较强。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I)和文学性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II),在文体和题干问法上都紧跟2025年高考。现代文题干简洁明了,将原本的3道选择题调整为2道选题,第3题进行了挖空填补,更加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解读与归纳概括能力,需要关注此变化趋势。
同时文学性文本阅读选择名家刘亮程的散文,考查越来越灵活,学生需要适当补充名家经典篇目,拓展知识储备。文体的微调让很多习惯了小说阅读的同学感到不太适应,有点不好下手。
作文材料与高考一致,选取三则材料,三则材料中都有“种子”,写作话题的关键为“种子”,写作中一定要出现“种子”一词,而且要与青年人成长主题有密切关联,要写出对成长的感悟和思考。
2、试卷难点及作文具体分析
(1)现代文阅读。选择题变为2道,第3题以信息填补形式进行考查,需要学生更加细致的解读文本。主观题部分考查材料与情境关联综合分析,本质上仍然是材料分析题,所以对于非连文本材料必须精读,因为考查的趋势是越来越细化。
(2)文学文本阅读主观题。意象作用及情感主旨分析,学生平时训练较少,完成起来还是会存在困难,对于名家典型作品,学生需要适当进行阅读补充、拓展。同时不同文本类型相关知识点需要加强积累。
(3)文言文阅读选择三则文本材料,题型与高考题型一致,题目难度不大,文学常识部分,依然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进行结合,学生在复习时对于课内的文学实词也需要扎实把握。
(4)诗歌鉴赏部分。选择两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学生需要关注诗歌、诗人所处背景,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情感比对分析,同时关注答题的规范性及分析过程,精准得分。
(5)语言文字运用。题型考查灵活、形式多样,可以更好检测学生作答思路及语文素养。第19题考查成语使用,与之前的主观题考查形式相比难度略微下降。第21题人物观点考查与第22题思维导图分析,本质上仍然是文段语境内容分析。这几个题型,对补写句子、病句辨析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均有一定要求,说明对小知识点梳理也不能忽视,只有先整体理解了,才会有主观题的运用。
(6)作文方面,与刚刚过去的2025届新高考作文的形式一样,本次九调作文也采用多则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材料列举了三则名言,同时配有提示“以上材料对青年人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考生们需要依据材料整体语意立意,通过三则名言和给定的提示可以分析得出这道作文题是材料、话题和任务的结合,需要我们明确题目要求。阅读材料共三则,都谈到“种子”,但角度不同。
第一则是李绅的诗句。第一则“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强调了播种的重要性,只有先播种,才会有收获。
第二则袁隆平认为“人就像一粒种子”,各方面都要健康,一个人只有本质好了,未来才能发挥作用,做好贡献。
第三则材料“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则是强调要相信时间的力量,如果承接前面两则语意,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播种下一颗健康的种子之后,把一切交给时间。
首先明确三则材料中都有“种子”,写作话题的关键为“种子”,写作中一定要出现“种子”一词,而且要与青年人成长主题有密切关联,要写出对成长的感悟和思考。
种子可以有“实”和“虚”两层含义。“实”的种子指在一定条件下能萌发成新的植物体的种子;“虚”的种子指事物的本质或根源,可以是理想愿望、精神品质、思想认识、行为习惯等。写作时,写实是为了写虚,可由实过渡到虚,也可直接写虚。
根据“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的写作要求,我们可以写感悟,可以尝试抒情散文;也可以写思考,最好写成议论性文体,但都要与“上述材料”的内涵相关联。
我们可综合三则材料或选择其中一两则材料的含义来写,比如1和3,可以写坚持理想愿望、精神品质、思想认识、行为习惯,最终收获美好人生,也可以运用比喻的手法来写,诸如梦想的种子、务实的种子、坚毅的种子、创新的种子、奉献的种子,也可以把自己比做一颗种子来进行合理的解读阐发,便是切题的立意。还可以以物喻人,谈新时代青年人如何认识自身价值和成长等,做到虚写与实写相结合,使命与情怀相统一。
参考标题如《青年以梦为种,人生一路繁花》《守信念之种,绘青年华章》《携希望种子,赴人生之旅》《心有良种,花自芬芳》《育梦想种子,铸辉煌人生》等。
这篇材料作文整体语意因提示的给定,帮助同学们将写作主题指向进行了限定,因而用心分析材料句子之间的关系,并不难整理概括。
但对普通学生而言也有以下两个难点:一是无法提炼概括出三则材料后面“种子”具体内涵,笼统片面地写精神品质,泛泛而谈;二是所举事例的匹配与分析不到位,论据牵强。对于更高水平的学生而言,能否结合具体实际这一论述前提阐明清楚何为种子,作为新时代青年人,如何看待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更为重要,是能否拿到更高分数的关键,而这一点也正是检查了学生是否有前瞻性思维的方式。
总之,这篇材料作文沿袭了前届高考真题,在命题形式上几乎相同,学生在形式上可以掌握。但整体作文上还是有难度,学生需要认真分析材料句段关系总结核心语意才能够保证作文不跑题、不偏题;如果想要拿到高分,还是需要做好分析内涵概念,概括核心论点,匹配与阐释论据,构思行文结构与方法,进行书面化转述等。#高考文化课#
来源:武汉远博高考文化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