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几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体验,好不容易挤进一个热门的博物馆展,踮着脚看文物说明牌,耳边是嘈杂的团队导游声。听了讲解,好像还是啥也没记住。现在传统的博物馆游览方式,在体验深度和个性化上,越来越难以满足现在的观众了。
最近几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体验,好不容易挤进一个热门的博物馆展,踮着脚看文物说明牌,耳边是嘈杂的团队导游声。听了讲解,好像还是啥也没记住。现在传统的博物馆游览方式,在体验深度和个性化上,越来越难以满足现在的观众了。
随着文化消费升级和数字化浪潮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强调体验感、互动性和沉浸感。你去看看那些火爆的特展,比如故宫的数码展、陕历博的互动壁画,甚至不少地方小博物馆也搞起了VR漫游、线上直播。博物馆,正在从一个静态展示空间转变成一个可游可玩的文化体验场。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种趋势下,用AR眼镜做导航和导览,到底是不是真实需求?我的答案是:肯定是真实需求。
很多人一听到AR导航,第一反应是:“手机导览不就够了吗?”但真去过博物馆的人都知道,一边低头看手机、一边抬头找展品,体验是割裂的。AR眼镜的优势在于信息与实景的实时叠加。你走到哪里,箭头就在眼前指引;看向一件文物,介绍直接浮现在旁边。不需要反复切换注意力,尤其在人流拥挤、空间复杂的大型馆中,这种直观的导览方式其实更符合人的认知习惯。
但其实AR眼镜在博物馆的价值,不单单只是AR导览。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AR眼镜其实更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让静态的文化活化,让观众从单纯的观看变成参与者。
就比如虚拟修复与场景还原,站在一件残破的青铜器前,透过AR眼镜可以看到它原本的样貌、使用场景甚至制作过程。秦兵马俑的颜色复原、敦煌壁画的动态呈现,都已有了初步尝试。
再来看看我们在海南三亚博物馆打造的元宇宙博物馆。在博物馆现场,设置了 MR 体验区、AR 互动区和手机 AR 体验区,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相融合,为观众带来 “移步换景” 式的视觉感受。观众只需拿起手机或戴上AR眼镜,眼前的非遗博物馆瞬间 “变身”。行走在黎族先辈雕像前探讨十二生肖与甲骨文的奥秘,穿过传送门还能进入国家宝藏数字展馆,探寻西汉时期的历史遗存。
所以说,AR/MR技术之于博物馆,绝不止是噱头或者炫技。它回应的是这个时代观众对深度体验、个性化认知和互动参与的真实渴望。技术或许尚未完全成熟,但方向已经非常明确:博物馆不再是你来看的地方,而是你来经历的地方。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