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握地中海咽喉、坐拥欧洲顶级铬矿,却把日子过成了欧洲‘贫困户’——阿尔巴尼亚这‘穷病’,连苏联15年、中国20多年的‘真金白银’都没治好?”这话听着离谱,却是阿尔巴尼亚半个多世纪的真实写照。
“手握地中海咽喉、坐拥欧洲顶级铬矿,却把日子过成了欧洲‘贫困户’——阿尔巴尼亚这‘穷病’,连苏联15年、中国20多年的‘真金白银’都没治好?”这话听着离谱,却是阿尔巴尼亚半个多世纪的真实写照。
要讲清这事儿,绕不开一个叫恩维尔・霍查的男人。1908年,霍查出生在阿尔巴尼亚南部的吉诺卡斯特,家里是当地有名的布商,算不上大富大贵,但足够让他从小衣食无忧、接受良好教育。
按说这出身,本该安安稳稳当个体面学者,可他偏要往政治漩涡里钻——20岁出头时,他拿着奖学金去了法国蒙彼利埃大学读自然科学,结果课本没翻几页,倒被巴黎的共产主义思潮勾走了魂。
他一头扎进工人运动里,连奖学金都因旷课太多被取消,最后连毕业证都没拿到。可霍查半点不慌,辗转到布鲁塞尔后,又在1937年回了祖国,表面上在首都地拉那当中学老师,暗地里却忙着联络进步分子,偷偷织起了政治网络。
谁也没想到,这个“失业留学生”,后来会成了阿尔巴尼亚几十年的“掌舵人”,也亲手把国家带向了“靠援助过活”的日子。
霍查的“上位路”,沾着二战的硝烟。1939年,意大利军队开进阿尔巴尼亚,他因为偷偷传播反法西斯思想被学校开除。没了工作的霍查反而“解放”了——他在地拉那开了家小烟草店,烟丝的烟雾成了最好的掩护,店里每天都有“顾客”借着买烟谈事,其实是在筹划反侵略斗争。
1941年,他牵头成立了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拉起一支游击队,钻进山林里跟意大利、德国侵略者打游击。
二战结束后,霍查成了“民族英雄”,顺理成章地坐上了权力巅峰——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一肩挑,整个国家的大小事,几乎都由他一个人说了算。
可掌权后的霍查,暴露了骨子里的偏执:他把斯大林模式当成“圣经”,在国内强推农业集体化,把农民的土地收归国有;工业上搞“清一色”国有化,私人作坊全被关掉。
更狠的是,他建了套严密的秘密警察系统,谁要是敢说句反对的话,轻则被流放,重则丢了性命。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联共产党二十大上作了篇反斯大林的报告,霍查听说后当场拍了桌子,骂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叛徒”。
就因为这“意识形态之争”,他跟苏联彻底杠上了。
1961年,苏阿两国正式断交,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停了所有援助,还反手甩给阿尔巴尼亚一张4.3亿卢布的“援助账单”。可霍查半点不妥协,甚至把这种“死磕”当成了“骨气”,后来竟干出了更疯狂的事:下令在全国修75万个水泥碉堡!
要知道,当时阿尔巴尼亚全国才200多万人,平均3个人就对应一个碉堡。建一个碉堡要耗费的钢材和水泥,足够一个农民家庭吃穿用两年。
这些碉堡散在田野里、山头上,既挡不住敌人,也不能当房子住,纯属把国家财力往水里扔。霍查不管这些,他觉得“有碉堡就有安全感”,可他没想想,国库都被这些“没用的石头疙瘩”掏空了,老百姓的日子该怎么过?
其实阿尔巴尼亚刚建国时,真不是没人帮。二战后,它一穷二白,工业几乎是零,农民种庄稼全靠天吃饭,是苏联最先伸出了援手。
从1945年开始,莫斯科的援助像流水一样往阿尔巴尼亚送,斯大林甚至放话:“要把阿尔巴尼亚建成地中海的社会主义灯塔!”
那会儿苏联是真下本:派了几百名工程师到阿尔巴尼亚,帮着建工厂、修铁路;地拉那郊区的纺织厂,是苏联援建的,投产后棉布产量翻了好几倍,老百姓终于不用穿打补丁的衣服。
发罗拉的水泥厂,原本一年只能产几千吨水泥,苏联改造后,年产量直接飙到50万吨。军事上更不用说,步枪、迫击炮、T-34坦克,甚至连潜艇基地都帮着建,阿尔巴尼亚的军队一下子从“土枪队”变成了“机械化部队”。
可援助从来不是“免费的午餐”。
1954年,苏联提出想在发罗拉建个联合海军基地,还要长期驻军——这事儿触了霍查的逆鳞,他觉得“这是抢国家主权”,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苏联这边也不高兴了:我帮你搞建设,要个基地都不行?双方的矛盾越积越深,再加上后来的“意识形态之争”,苏联彻底断了援助。
苏联一撤,阿尔巴尼亚立马慌了:工厂没了专家指导,机器停了;油田没了技术支持,油抽不出来;连城市的电力供应都成了问题,一到晚上,地拉那的大街上黑灯瞎火的。霍查嘴上硬,心里也犯愁,就在这时,中国向他递来了橄榄枝。
上世纪60年代,中国跟苏联的关系也紧张,看到阿尔巴尼亚敢跟苏联“硬刚”,觉得是“志同道合”,就接过了援助的“接力棒”。
那会儿中国自己也不富裕,老百姓还在为吃饱饭发愁,可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却是“倾囊相助”——从1960年到1978年,整整18年,中国帮阿尔巴尼亚建了142个大型项目,涵盖了钢铁、电力、纺织、农业等所有关键领域,规模比苏联当年还大。
现在去阿尔巴尼亚,还能看到不少中国援建的痕迹:费里水电站是1961年开工的,投产后装机容量16万千瓦,不仅点亮了地拉那的夜空,连偏远山区的农民都第一次用上了电灯。
苏联留下的纺织厂设备老旧,中国专家来了之后,硬是把纱锭数量从2万锭改成了10万锭,全国每人每年能多分到3米棉布。
军事上更不含糊,56式步枪、歼-6战斗机、59式坦克,连发罗拉湾的地下战机洞库,都是中国帮着挖的,能停50架战机。
可谁能想到,这份“掏心窝子”的援助,最后还是闹得不欢而散。1974年,阿尔巴尼亚总理谢胡访华,一开口就要50亿人民币的贷款。
要知道,那会儿中国一年的外汇储备都没多少,哪拿得出这么多钱?最后中国只批准了10亿,阿尔巴尼亚这边立马变脸,街头甚至出现了反华标语,说中国“不够朋友”。
中国的耐心也被耗没了:我们勒紧裤腰带帮你,你倒好,给少了还不乐意?1978年,中国正式停止了对阿尔巴尼亚的所有援助。
这下阿尔巴尼亚又陷入了困境:科尔察的化肥厂刚建了一半,没了资金和技术,直接成了烂尾楼;钢铁厂没了中国的设备零件,高炉停了;就连费里水电站,也因为设备老化没人修,频繁断电。外部“输血”一停,这个靠援助活着的国家,经济立马“休克”了。
有人说,阿尔巴尼亚穷,是因为苏联和中国停了援助——可真要细究,这事儿不能全怪别人,它自己的“内部病”才更严重。
先说说资源浪费有多离谱。中国援助的优质钢材,本该用来建厂房、造机器,结果阿尔巴尼亚人倒好,直接锯成段当临时电线杆用,风吹雨淋没几年就锈成了废铁。
中国还送了1万台拖拉机,想着帮他们搞农业机械化,可最后呢?3000多台拖拉机因为缺燃油、缺零件,被直接扔在田埂上,任凭日晒雨淋,最后成了农民放牛时的“歇脚台”。
更讽刺的是,那会儿阿尔巴尼亚的农民,大多还在用牛耕地——要知道,同一时期的中国农村,每百亩地平均还摊不到一台拖拉机,多少农民盼着有台拖拉机能省点力气。
阿尔巴尼亚拿着金饭碗要饭,把别人的好心当成了驴肝肺,这样能不穷吗?
除了浪费,腐败更是把国家拖进了泥潭。
根据透明国际2023年发布的全球清廉指数,阿尔巴尼亚在180个国家和地区里排第104位,属于“比较腐败”的水平。
有数据估计,阿尔巴尼亚每笔公共工程资金,差不多有四分之一会流入官员的私人腰包——援助来的钱和物资,还没用到正经地方,就被层层克扣,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发展得起来?
更要命的是,长期靠援助过活,还养成了阿尔巴尼亚人“得过且过”的心态:反正有人帮衬,饿不死就行,干嘛要辛辛苦苦搞生产?1991年,霍查建立的政权倒台,阿尔巴尼亚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可转型过程满是血泪。
1997年,一场全国性的金字塔骗局崩盘,老百姓的积蓄打了水漂,愤怒的民众涌上街头,抢银行、烧政府大楼,全国陷入混乱。
这场骚乱里,约1500人丧生,国家GDP一下子萎缩了8%,原本就脆弱的基础设施,更是被砸得稀烂。
阿尔巴尼亚的穷,还跟它在巴尔干的“尴尬位置”脱不了关系。
巴尔干被称为“欧洲火药桶”,地理位置敏感,历来是大国博弈的战场,阿尔巴尼亚偏偏没找准自己的定位,总想着靠“站队”捞好处,结果一次次错失发展机会。
二战刚结束时,南斯拉夫想吞并阿尔巴尼亚,霍查赶紧倒向苏联,靠苏联的支持顶住了南斯拉夫;等跟苏联闹掰了,又转头抱中国的大腿,靠中国的援助过日子。
中国停援后,它又想跟西方套近乎,可因为之前的“反复横跳”,西方也不信任它,最后成了国际社会的“孤家寡人”。
这种“墙头草”式的外交,让阿尔巴尼亚跟邻国的关系也一团糟。跟塞尔维亚因为历史恩怨,贸易摩擦不断;跟希腊因为边境问题,时不时就闹点矛盾。
想加入欧盟,可欧盟觉得它治理混乱、腐败严重,谈判谈了十几年,至今还在“候选国”名单里打转。
2022年欧洲能源危机时,阿尔巴尼亚的惨状更是暴露无遗:天然气价格翻了好几倍,居民电费直接翻倍,不少家庭晚上舍不得开灯,只能点蜡烛照明。
要是当初能踏实跟一个合作伙伴搞好关系,或者早点跟欧洲接轨,也不至于在能源危机里这么被动。
阿尔巴尼亚的穷,从来不是缺资源、缺援助——它手握地中海咽喉,地下埋着顶级铬矿,苏联和中国前前后后帮了三十多年,可最后还是没摆脱“欧洲最穷国家”的帽子。
说到底,它缺的是务实的治理,缺的是自力更生的劲头,缺的是对“援助”的正确认知。
现在的阿尔巴尼亚,虽然加入了北约,GDP也有了增长,旅游业搞得有声有色,但那些散落在田野里的75万个废碉堡,那些锈迹斑斑的苏联工厂,还有中国援建的老旧水电站,都在提醒着它:靠别人“喂饭”永远长不大,“阿斗”的帽子,终究得自己摘。要是早明白这个道理,或许现在也不用在欧盟门口“排队”啦!
资料来源
《阿尔巴尼亚史:从古代到21世纪》,埃里克・汉森(EricW.Hanson)著,耶鲁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透明国际2023年全球清廉指数报告》,透明国际组织(TransparencyInternational)2023年12月发布
《中国对阿尔巴尼亚援助档案(1960-1978)》,中国国家档案馆2018年公开批次(档案编号:109-01430-02)
来源:淼犇三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