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轩 | 于墨痕深处,初绽桐城新章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4 08:19 1

摘要:翻开泛黄的书页,一盏徽墨正缓缓晕染开来。那沉郁的墨色之中,沉淀着悠久的文脉光华,方苞文章的峻洁、刘大櫆文风的雄奇、姚鼐笔墨的醇厚,都在这一汪墨池中静静流淌。

三百年墨香犹存,

在时光的折页处,

我们与桐城文人共执一笔。

——题记

翻开泛黄的书页,一盏徽墨正缓缓晕染开来。那沉郁的墨色之中,沉淀着悠久的文脉光华,方苞文章的峻洁、刘大櫆文风的雄奇、姚鼐笔墨的醇厚,都在这一汪墨池中静静流淌。

而今,当新时代的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映照在这方古砚之上,我们看见:那些沉睡的墨痕正在苏醒,绽放出崭新的篇章。

墨染青笺韵自流,桐城古调意悠悠。

桐城古调,调在文以载道的文化担当。方苞在《又书货殖传后》中提出:“文者,所以明道也。”

这种将文学与道德紧密相连的传统,正是当下创作最需继承的品质。姚鼐的《登泰山记》不仅描绘了山川的壮美,更寄托着“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今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有思想深度、有文化厚度的写作,让文字成为传递价值的载体,而非流于表面的喧嚣。

义法承传百代安,桐城文派耀文坛。

方苞提出的“义法”说,表面上是作文法则,实则揭示了普遍的表达规律。

在北大附中的语文课上,学生们用“言有物”“言有序”分析科幻小说《北京折叠》,惊觉其叙事结构与《左传》的“微而显,志而晦”如出一辙。

网络作家马伯庸创作《长安的荔枝》时,特意借鉴桐城派“清真雅正”的笔法,让历史细节焕发出现代光泽。

这些实践印证着,那些被岁月浸润的文论,实则是可以解构重组的文化基因。

训辞字字似珠玉,桐城家训永流芳。

桐城世家的家训文化,折射出乡土中国的伦理根基。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豁达胸怀,不仅成就了“六尺巷”的美谈,更诠释了乡土社会“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

姚鼐家族“见贫弱当以助为先”的训诫,体现着农耕文明“守望相助”的集体精神。

这些镌刻在祠堂匾额上的家训,与北方村落“积善之家”的门楣、江南水乡“耕读传家”的楹联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图谱。

作家刘亮程曾言:“乡土是培养中国人精神品格的摇篮。”在桐城张氏、姚氏等世家大族的家风中,我们看到的正是这种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

墨池新涨活泉水,桐城文化展创新。

传统并非用来供奉的标本,而是可以不断嫁接新枝的老桩。

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强调“神气音节”,认为好文章应当“如金钟大镛,叩之即鸣”。这种对文学音乐性的追求,完全可以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让古老的文字焕发出新的生机。

青年作家将“义法”理论应用于网络文学创作,学者用数字技术分析“神理气味”的审美特质,这些尝试都在拓展传统的边界。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作家尝试用现代语言诠释古典美学,用新的媒介传播传统文脉,这正是桐城派“学古而不泥于古”精神的当代体现。

山作屏风水作带,桐城龙眠意境深。

桐城,这座古老而迷人的城市,因龙眠而更添独特韵味。

龙眠山,山势雄伟,宛如一条巨龙盘踞在大地之上。它高耸入云,山峰险峻,那陡峭的山壁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四季常青,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能听到鸟儿清脆的歌声,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美妙乐章。

正如姚鼐在《游媚笔泉记》中所写“泉石幽奇,草木繁盛”,龙眠山完美地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它象征着桐城文人坚韧不拔的品格,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能像这山一样屹立不倒。

龙眠河,蜿蜒如血脉,滋养着桐城大地。它似一条灵动的丝带,缓缓流淌,绵延不绝。张英《聪训斋语》中的“清流不腐”恰似龙眠河的品质,清澈纯净。

龙眠河也象征着桐城派文脉的绵延,那悠悠河水如同文人精神的传承,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桐城子弟。

古贤经世胸怀广,今吾致用道路长。

方苞在《狱中杂记》中揭露刑狱黑暗,笔锋直指司法腐败;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详述边疆防务,字里行间尽是忧国之思;姚鼐虽以文名世,却始终强调“文必有益于天下”,他主持钟山书院期间,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经世之才。

今天,当我们面对气候变暖、人工智能伦理等全球性议题时,这种文化担当更显珍贵。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运用的桐城笔法,让学术著作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许倬云将“神理气味”说引入史学写作,使专业研究兼具文学美感。

字里行间礼周全,情蕴桐城书信里。

姚鼐致友人书中“暌违日久,思念殊深”八字,既恪守书信礼仪,又饱含真挚情感;方苞《与弟书》开篇必先问候“父母大人福体安康”,而后才叙手足之情;

姚鼐回复学生请教时,既严守师生之礼,又流露“得英才而教之”的喜悦。在表情包取代文字、点赞代替问候的今天,我们或许应该偶尔放下手机,像桐城文人那样,铺一纸素笺,既讲究“提称语”的规范,又不掩“见字如晤”的真情。

少年胸有凌云志,桐城文脉少年扬。

桐城的风,携着千年的墨香,轻拂过每一个少年的心田。我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沐浴着历史的雨露,汲取着文明的甘霖,心中孕育着无尽的文学梦想。

青少年当以创新的姿态接续文化薪火,以经典为根,以创新为翼,让桐城派的精神在青春笔墨中重焕生机。

少年们站在桐城的文脉之上,宛如一棵棵嫩绿的桐树,向着天空伸展,渴望着阳光的照耀,期待着雨露的滋润。

墨池不涸,因有活水源头;文脉长青,赖以代代传薪。

桐城派的“义法”是古人的密码,新时代的“华章”是当代人的答卷,让古典的血脉在时代的脉搏中跳动,于墨痕深处绽放的新章,终将汇入中华文明的壮阔长河。

北辰杯·桐城派经典古文阅读大赛

持续征稿中

秋风送爽,文绪绵长。北辰杯·桐城派经典古文阅读大赛开展以来,各方佳作纷至,见解精微——或钩沉阐幽,探赜索隐;或感发心得,遥契古贤。篇中笔底,皆是读者与桐城文脉的深刻对话。优秀来稿将持续选登,以飨同道。

今谨再次广邀:无论您是深耕多年的硕博之士,还是初涉古文的青衿少年,但有一得之见、一心之悟,均盼惠赐佳作。优秀作品将刊载于官方平台,并有机会获得大赛奖金及精美礼品。

投稿邮箱:crz_fdpress@163.com

截止日期:2025年10月31日

(一)征稿对象少年组:海内外桐城籍及桐二代小学、初中在读学生。

青年组:海内外桐城籍及桐二代高中、本科、硕士及博士在读学生。

(二)征稿要求1.主题:“诵桐城派经典,书新时代华章”,须围绕《桐城派经典古文选读(青少年版)》中的38篇桐城派经典古文撰写读后感,主题健康,积极向上,具体方向不限。

2.文体: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鼓励创新表达。

3.字数:少年组要求1000字以内;青年组要求2000字以内。

赛事详情请点击:

《桐城派经典古文选读(青少年版)》

方宁胜 汪茂荣

汪文涛 程徐李 编著

刘 月 责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5年1月

本书精选桐城派38篇名家名作,采用原文呈现、解题导读、今注今译等形式,旨在展现桐城派文学与思想精髓,提升中小学生古文阅读兴趣与鉴赏能力,强化其语文素养与思想道德水平。

选本分三单元:小学高年级单元以家书家训为主,注重家庭教育、品德修养与学习追求;初中年级单元则以游记、人物传记为主,展现桐城派古文之美;高中阶段单元则聚焦书序、赠序,反映桐城派文学立场与流变。

在编选过程中,本书注重整体结构与内容统一,各单元、篇目间以作者、题材、风格、情感等因素相互关联,鼓励读者在阅读中前后观照、深入研讨。

来源:复旦大学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