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3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正式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这项调查源于2025年7月23日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代表国内产业提交的申请,标志着中国半导体产业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2025年9月13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正式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这项调查源于2025年7月23日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代表国内产业提交的申请,标志着中国半导体产业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调查背景与细节
根据商务部公告,此次倾销调查期锁定2024年全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产业损害调查期则覆盖2022年至2024年三年时间。调查产品包括所有原产于美国的相关模拟芯片(Certain Analog IC Chip),主要涉及使用40nm及以上工艺制程的通用接口芯片和栅极驱动芯片。
通用接口芯片包括CAN接口收发器芯片、RS485接口收发器芯片、I2C接口芯片和数字隔离器芯片等,广泛应用于汽车及各工业系统。栅极驱动芯片则包括低边栅极驱动芯片、半桥/多路栅极驱动芯片和隔离栅极驱动芯片,主要用于增强控制信号、控制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导通和截止。
全球模拟芯片市场格局
模拟芯片作为电子设备的"关键组件",负责处理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2025年全球模拟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3.3%,达到822亿美元,2026年预计进一步增至864亿美元。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模拟芯片消费市场,2024年市场规模约为1953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市场的35%左右。然而,中国模拟芯片产业自给率仅约16%,国产替代空间巨大。TI、ADI、MPS等海外巨头2024年来自中国的收入合计达63亿美元,相比之下,A股龙头圣邦股份2024年收入为33.5亿元人民币,差距悬殊。
产业链分析:从设计到应用
模拟芯片产业链可分为上游材料与设备、中游芯片设计与制造,以及下游应用领域三个主要环节。
上游材料与设备包括硅片(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131亿元)、光刻胶(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114.4亿元)、溅射靶材、电子特气等核心材料,以及光刻机、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封装测试设备等关键设备。
中游设计与制造环节中,设计多采用Fabless模式,制造则主要采用成熟制程(40nm及以上)。模拟芯片主要分为三大类别:电源管理芯片(转换效率>95%)、信号链芯片(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约707亿元)和射频芯片。
下游应用领域涵盖汽车电子(2023年中国市场规模10973亿元,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23.9%)、工业控制(毛利率普遍>50%)、消费电子(国产化率相对较高)以及通信与AI(AI服务器电源需求增长)等领域。
国产替代的机遇与挑战
此次反倾销调查背后,反映了中国模拟芯片产业正在加速自主化进程。国产替代的核心逻辑在于中国市场规模庞大但自给率低,存在巨大的替代空间。
高成长性应用领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 汽车电子:电动化、智能化趋势推动车规级模拟芯片需求快速增长
- 工业控制:毛利率水平普遍优于消费电子
- AI驱动:AI数据中心、服务器带来多相电源管理芯片增量需求
能够持续进行高研发投入、不断扩张产品品类、构建平台化能力,并向工业、汽车、AI等高端应用领域突破的企业,更可能享受国产替代红利并获得更高盈利水平。
然而,国产替代之路仍面临挑战:
1. 技术迭代与研发风险:模拟芯片设计门槛高,需要长期技术积累和经验沉淀
2. 下游需求波动:需关注宏观经济及重点下游需求复苏情况
3. 行业竞争加剧:众多企业涌入可能导致部分细分领域竞争加剧
4. 国际经贸环境变化:国际贸易政策、技术出口管制等仍是潜在的不确定性因素
商务部对美国模拟芯片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是中国半导体产业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体现,也表明了国家支持产业发展、维护公平贸易环境的态度。长期来看,中国模拟芯片产业在国产替代大趋势下,有望逐步提升自给率,特别是在高端应用领域实现突破,构建更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随着调查的深入进行,相关结果将对国内外模拟芯片企业产生深远影响,也可能重塑全球模拟芯片市场格局。中国半导体产业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如何把握这一机遇,需要产业界、政府和资本市场的共同努力。
来源:魏无忌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