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时代,如何与舆情打交道成了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有人视镜头和麦克风为洪水猛兽,一律躲着走;有人回应媒体和群众的问题时顾左右而言他,“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有的处置舆情甘当“鸵鸟”,四处“甩锅”,动不动就“等上级通知”……
“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
互联网时代,如何与舆情打交道成了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有人视镜头和麦克风为洪水猛兽,一律躲着走;有人回应媒体和群众的问题时顾左右而言他,“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有的处置舆情甘当“鸵鸟”,四处“甩锅”,动不动就“等上级通知”……
莫把民情都当作舆情,更不能把舆情都视为“敌情”。科学妥善地处置公共事件和回应群众关切,舆情可以是连接干群的纽带;一味地逃避和塞责,反而可能被舆情牵着鼻子走。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都需要适度“脱敏”,学会与舆情友好相处。
新华视评指出一些基层干部患上“舆情过敏症”。
01
大事小事网上看,有理没理随手评。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平台已成为表达民意、反映社情的重要渠道,网络舆情已是社会治理重要场域之一。
网络舆情此起彼伏,而如何跟舆情打交道却成了一些干部的“心病”:
“舆情焦虑”——既怕没人关注,又怕过度曝光。一些基层干部一方面要面临宣传任务的考核压力,另一方面又要担心来自网络空间的舆情反噬和上级问责,导致陷入“既要又要”的两难处境。一旦没有流量缺少曝光,就感到焦虑;一听上了“热搜”,又感觉被“架在火上烤”。
“舆情洁癖”——不管真假虚实,统统“一删了之”。部分干部对于网络舆情喜欢“报喜不报忧”,只接受群众“点赞”,不允许网民“差评”。面对网民的批评和建议搞“选择性倾听”,对不顺耳的群众呼声不加以核实,要么“一删了之”,要么层层推诿,唯恐因舆情而“引火烧身”。
“舆情过敏”——处置舆情反应过度、动作变形。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一些干部谈“舆”色变,处置问题时畏首畏尾,草木皆兵。在一些突发事件中,甚至出现了“舆情泛化”现象,即涉事单位动辄启动最高级别应对措施,一切工作都要为舆论情绪让路,乃至于为了“灭火”逾越客观事实和规章制度的红线,对部分涉事主体造成更大的次生伤害。
一些基层干部“怕镜头”,存在“舆情焦虑”。
02
“舆情过敏”的症状之下,折射出一些干部的能力短板和本领恐慌。
对一些基层干部而言,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就像一个“黑箱”。由于缺少经验、缺少工具、缺少技能,一些基层干部面对突如其来的舆情事件,缺乏主动应变和正向引导的能力,继而在失控感和无力感中“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把民情都当作舆情,根子上是一种懒政,反映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深层次“症结”。
看见问题就删帖,听见质疑就作哑,产生舆情就“甩锅”……一些干部将群众合理诉求视为“麻烦”,把正常的社情民意放大为舆情“风险”,回应公众关切时一味“等上级通知”,这种“把民情都当作舆情”的错误认知,本质上是少数干部失职失责、缺少担当的体现。
更为关键的是,面对“舆情过敏”讳疾忌医,可能会给社会治理留下持续隐痛的“后遗症”。
一个健康的社会,离不开公平高效的舆情回应和处理机制。如果网友存在疑问就以为是“炒话题”“闹情绪”,遇到舆情就“捂盖子”“撂挑子”,长此以往不仅会透支社会信用,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还会使舆论环境恶化,进而增加社会治理成本。
基层干部要过“网”关。
03
让人说话,天塌不了;为事实发声,地陷不了。在处置公共事件和回应群众关切时,不能视舆情为洪水猛兽,更不能被舆情牵着鼻子走,而是要拿出直面问题的担当和勇气,在关键时刻一锤定音。
既当说话者又当倾听者,在“主动”与“被动”中找到着力点。
舆情处置的关键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舆情。要想不被舆情牵制,各地就要因地制宜建立科学完善的舆情应对机制,切实提升干部媒介素养,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态度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比如基层也需要“新闻发言人”。基层单位应该与时俱进建立、落实好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提高本地、本级舆情处置能力。舆情处置宜“疏”不宜“堵”,主动发布的“料”越扎实,滋生谣言和不满情绪的空间就越小。
对舆情适度“脱敏”,在“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中找到平衡点。
面对网络舆情,相关部门和党员干部也需要适度的“松弛感”。网上的声音并不全都是尖刀利刃,舆情处置也并非“包办一切”,而是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司法机关介入就引导走司法途径,是市场竞争问题就不能越俎代庖,相关部门在回应群众的合理诉求时,要做到既不失责,也不逾规。
上级政府也要及时纠正不合理的问责机制,坚决抵制“乱问责、错问责、问错责”的现象,切实为基层干部减轻不必要的舆论工作压力,切实为基层干部减轻不必要的舆论工作压力,及时纠正“不管干得多陶醉,一出舆情全白费”的考核导向,为干事创业者创造宽松的舆论环境。
越是舆情汹涌,越要坚持实事求是,在“是”与“不是”中站稳立脚点。
处在“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纷繁复杂,各种信息真假难辨。不过值得坚信的是,“真相是时间的朋友”。面对突发舆情事件,相关部门不能被情绪“绑架”,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底线,及时发声,澄清谬误,激浊扬清,始终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用正义涤荡人心。
广大群众也应该树立正确的舆论观,不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合理运用网络渠道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共建一个向上向善的网络舆论环境。
来源:重庆瞭望
来源:方言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