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铭记 英雄回家】守护忠骨地 志愿军烈士的家在沈阳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4 09:10 1

摘要:74年来,这里由安葬123名志愿军团职以上干部和战斗英雄,到安放101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到镌刻197653名志愿军烈士名字的英名墙,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已成为全国志愿军烈属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的祭台,是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全国人民赓续传承抗

9月12日,第十二批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他们的家就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忠魂归故里,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已是名副其实的忠骨地。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是东北军区于1951年8月建成的,第二年移交给沈阳市民政局管理,2019年归属沈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管理。

74年来,这里由安葬123名志愿军团职以上干部和战斗英雄,到安放101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到镌刻197653名志愿军烈士名字的英名墙,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已成为全国志愿军烈属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的祭台,是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全国人民赓续传承抗美援朝红色基因的红色地标。

3张老照片留下公祭三位烈士珍贵影像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档案室里,珍藏有3张当年沈阳公祭志愿军战斗英雄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三位烈士的原始照片。当鸭绿江南三千里江山的硝烟还未消散时,沈阳人民就以最庄严隆重的方式迎接烈士回家。

1953年2月24日20时20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三位烈士的遗体运抵沈阳,沈阳人民以最高的礼仪迎灵、公祭、守灵、送灵、安葬,度过了感天动地的11个日夜。《沈阳日报》完整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三位烈士的灵柩停放到和平区二纬路与三纬路之间的空场上(即现在的八一公园内),场内西侧搭起一个很大的席棚子用来停放烈士灵柩。大棚上方横额书写“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三烈士灵堂”几个大字,棚子正中悬挂着三位烈士的大幅遗像,遗像下是烈士们的灵柩。两旁是众多的花圈、挽联。沈阳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治丧委员会,举行规模宏大、庄严隆重的公祭活动。

1953年3月3日至5日,《沈阳日报》连续刊登了《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烈士传略》《特等功臣、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烈士传略》《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烈士传略》,分别介绍了他们英勇战斗的感人事迹。

1953年3月4日,《沈阳日报》一版报道:“前往致哀的各界人士怀着悲痛的心情,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灵堂,默默地向烈士灵柩致哀。”报纸配发的大幅图片是“沈阳市人民政府的全体干部在三烈士灵前宣誓”。

1953年3月5日,灵台前已经摆满了沈阳市各界人民送来的花圈、挽联、誓词及祭品,以致需要增搭灵棚方可容纳。《沈阳日报》一版对此进行了报道:“像流水一般的人群,踏着积雪,冒着寒气,抬着花圈,胸口戴着白花,纷纷祭奠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三烈士。当灵堂上主祭者宣读视死如归的英雄事迹时,许多人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1953年3月6日,三烈士安葬日。《沈阳日报》3月11日第4版这样报道:

追悼大会礼成后,起灵。由军区及沈阳市党、政、军负责同志焦若愚等亲自执绋。灵柩由追悼大会会场灵堂出发,以乐队、花圈队、挽联队、仪仗队前导,经和平街、五纬路、市府大路、市府广场、惠工广场直到烈士陵园。一路上各机关的干部、部队的战士、学校的学生和街道的群众,均肃静地候在道旁向烈士灵柩致哀……当灵柩停到烈士陵园后,午后一时开始,举行安葬仪式。参加安葬的所有人员,最后在哀乐声中绕墓一周,向三烈士致敬。

沈阳市各界人民公祭三位烈士,前去公祭的共145个单位,27000余人。从某种意义讲,这次公祭大会是沈阳代表国家对三位烈士进行的公祭,是沈阳人民一段难忘的红色记忆。公祭的对象也不仅仅是三位烈士,还有千千万万为国捐躯的志愿军烈士。

公祭三位烈士。

征集到在韩归国烈士冉绪碧遗物

2014年以来,先后有十二批101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怀抱,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地宫(9月12日归国的30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于9月13日安葬)。

冉绪碧是2014年第一批归国的在韩志愿军烈士,其遗骸存放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地宫342棺椁里。他的回归遗物有:印章1枚、鞋底2只、水壶1个、铁碗1个、纽扣2个、钢笔1支、圆形玻璃片1个、不明物体1个。

2019年,退役军人事务部从这些烈士的上千件遗物中,发现了姓名文字图案清晰可见的24枚印章,依据名字查到烈士生前可能所在部队和籍贯,向全社会征集这24位烈士亲属线索。通过DNA检测的方式,确认了6位烈士的身份和亲属关系,冉绪碧就是其中之一。

2019年10月24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来到冉绪碧家乡,征集到烈士在参军前使用过的三件学习用品,也获知了更多冉绪碧和家人的故事。

冉绪碧牺牲在第五次战役开始时。1951年4月22日晚17时,冉绪碧随志愿军第20军60师180团参加“三八线”以北金化、华川一带的反击任务。冉绪碧就是在这次战斗中越过“三八线”,追击敌人,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此前,冉绪碧参加了著名的长津湖战役,著名的“冰雕连”就出自180团。1950年12月9日,在黄草岭上坚守的180团2连一直没有消息。当派人到阵地时,看到的是全连100多位指战员全都保持着射击姿势冻僵在阵地上。

冉绪碧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扛了过来,随部队一路南下,将敌军打退到“三八线”以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突破“三八线”,主要是第四、五次战役。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一路南进,后回撤。因此,志愿军有一部分人牺牲在韩国境内。

冉绪碧烈士的革命家属光荣纪念证存根登记为四川省奉节县六区平原村,因行政区划调整,于1952年8月划为湖北省管理,现为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龙兴村。冉绪碧的侄子冉方章将冉绪碧烈士生前曾使用过的简易木制书箱、木制算盘和桐油灯三件遗物捐赠给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这是幺爸安葬的地方,也是离幺爸最近的地方。”

算盘。

冉方章说,书箱是他幺爸上学的时候使用过的,在那个年代是没有书包的,这个书箱就是幺爸上学的时候装书的,书箱两侧有个卡子,穿过一根绳子斜挎在身上的。现在卡子还在,绳子已经没有了。还有学习时使用的算盘和能照亮的桐油灯。这三件遗物是爷爷交给他保管的,这也是他对幺爸的唯一的念想。

煤油灯。

为了追寻革命理想,冉绪碧放下书箱,扛起钢枪,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冉方章希望通过这些遗物,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冉绪碧烈士的故事。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一年一批,迎接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每一次烈士遗骸归来的迎回仪式都非常隆重,战机护航,水门致敬;安葬仪式也一样,宣读祭文,伴着《思念曲》,由礼兵护送烈士棺椁进入安葬地宫。这是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活动,也成了沈阳人民的宝贵记忆。

1011。这是截至今天的数字,已与沈阳不可分割。

这个数字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不断地增长,每一次增长都会是泪水的浸泡、情感的流动、家国的碰撞、敬意的凝结、精神的传承。每每迎来这样的增量,我们这个国家的血脉在偾张、激情在燃烧。

护送三位烈士灵柩从灵堂前往烈士陵园。

一封陪伴母亲54年的烈士家书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展柜里,有一封志愿军烈士孙德财生前写给家人的信,是他在1949年5月8日随部队南下途中给家里写的,当时没有信纸,就写在从账本上撕下来的纸上。

只有小学文化的孙德财工整地写道:“父母亲二位老人膝下拜别,尊颜想念殊甚,恭祝福寿康泰……每日两餐,秫米饭豆腐菜均能吃饱……家乡人很多都在一起,也不觉得寂寞,一切唯有听天由命,请勿劳思念为祷。但不知别后家中状况如何,祈大人前勿以难为念。特此禀告,敬请福安。男德财禀。”(此信应为部队文书代笔,笔者注

这是烈士留给家人的唯一一封家书,它成了全家人的精神寄托,也给全家人带来了福气,孙德财母亲蔡景文靠着这封信活到了96岁。

1948年,孙德财一家住在营口市牛家屯。1948年11月2日,营口解放了,他们家院子里住进了解放军。一个姓姜的班长跟蔡景文说:“大娘啊,让德财跟我当兵去吧。”蔡景文起初不同意。而孙德财认为,当兵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是个好出路。母亲拗不过儿子,只好答应了。1948年底,17岁的孙德财当了兵。母亲嘱咐儿子的最后一句话是:“常往家写信。”

1949年5月,孙德财终于给家里来信了,蔡景文看到信后倍感欣慰。此时,家里的日子却是越来越难,快揭不开锅了。1949年7月,蔡景文带着家人远赴河北省宁河县投奔姑姑家,1950年3月又举家迁至沈阳。此后,家里就再也没有收到过孙德财的信,也没有孙德财的消息。家人有种不敢说的揣测,但谁也不愿相信孙德财死了。

直到1966年,孙德财二弟孙德义所在的沈阳机械十九厂开“忆苦思甜会”,孙德义诉说了18年来全家人心底的悲伤和对失联哥哥的思念,厂武装部和军代表听了,决定帮他找哥哥。两年后,他们在孙德财生前所在部队找到了他的档案,上面记载:孙德财是1950年12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150师448团3营1连入朝参战,在临津江战役中牺牲。孙德义又辗转找到已转业为吉林省白城市公安局局长的原3营教导员张青山,了解了大哥牺牲的经过。张青山回忆道:“你大哥是我们营卫生员,在临津江战役一次战斗中,为抢救伤员,遇上敌机扫射,没等到防空洞门口就牺牲了。”

家人终于知道了孙德财的下落,蔡景文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喜悦,她已将悲伤背负了20年,无论生死,能最终有儿子的消息,对她来说都是一种解脱。

1968年,孙德财被追认为烈士。

孙德财家书。

蔡景文始终把这封信放在床头的小盒子里,每次有亲戚朋友来串门,她都会把这封信拿出来,逐字逐句地给别人念。薄薄两页信翻得多了,出现破损,她就用线把折叠处缝上。慈母手中线,没有机会给儿子穿上她缝制的衣服,只好把牵挂和思念缝在这两页纸上。2003年,96岁的蔡景文离世,这封信陪伴了她54年。

2010年,住在沈阳市皇姑区的孙德财弟弟孙德生将家书原件捐赠给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他觉得这是一个家庭的荣耀,大哥的事迹应该让更多人知道,他们全家为此感到骄傲。

这封信,也见证了沈阳烈士家属的付出。英名墙建成后,孙德财烈士的家人每年都会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英名墙前祭奠。

英名墙高3米、长200米,由138块黑金沙花岗岩组成,镌刻有197653名志愿军烈士的英名。全国各地的志愿军烈属都渴盼来到沈阳,在英名墙上找到自己亲人的名字,拜上一拜。而这样与亲人见面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英名墙前出现,摆放的鲜花从未断过。那些萦绕烈属心头大半辈子的思念之情,也终于在英名墙前找到安放之所。

英名墙上一排排名字后面是一个个定格在战场上的年轻生命,是一个个痛失亲人的英雄家庭,是一个个载入史册的悲壮故事,是一段段宝贵的国家记忆。建立烈士英名墙,体现了国家对每一位烈士的尊重与缅怀,让抗美援朝英雄群体变得更加具体清晰,也让烈士后代拥有了一处祭拜、追思的场所。

而这些,形成了“123-1011-X-197653”序列,就像密码本上的一串代码。

对,这就是沈阳这座英雄城市的英雄代码。这样的英雄代码,是这块全国抗美援朝最大忠骨地的有力证明、典型特征。这样的城市血脉、记忆代码,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它凝聚了无数城市英雄的丰碑,浓缩了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情感共振与精神支撑。这也是每逢清明节、抗美援朝纪念日或者烈士纪念日,越来越多的烈士亲属和全国人民“心往沈阳”的原因。

有这样的忠骨地,是沈阳的荣幸与荣光。据不完全统计,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共接待参观群众超过千万人次,抗美援朝精神始终是鼓舞和激励沈阳人民的一面不倒的旗帜。

志愿军英雄的躯体安卧在沈阳人民的怀抱,志愿军英雄的血脉涌动在沈阳人民的心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沈阳人民与志愿军烈士进行着心贴心的交流与对话。这样的交流、这样的对话,绵绵不绝,永不停歇。

在30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之际,这座英雄城市爱英雄、敬英雄、学英雄的氛围愈发浓烈。

来源:沈阳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