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京世锦赛男子百米预赛爆出冷门,中日五位亚洲飞人集体一轮游,最好成绩仅为10秒21。 主场作战的日本观众竟然没人破口大骂“丢人现眼”,反而全网都在说“谢谢”、“辛苦了”、“世界壁垒太高了”。
东京世锦赛男子百米预赛爆出冷门,中日五位亚洲飞人集体一轮游,最好成绩仅为10秒21。 主场作战的日本观众竟然没人破口大骂“丢人现眼”,反而全网都在说“谢谢”、“辛苦了”、“世界壁垒太高了”。
这种反应让习惯“输球就骂娘”的我们实在难以理解。 要知道日本这三位选手可是顶着光环来的:桐生祥秀是第一个跑进10秒的黄种人,萨尼·布朗保持着9秒97的日本纪录,守祐阳也是新生代翘楚。
结果呢? 三个人成绩惨不忍睹:10秒28、10秒37、10秒37,连半决赛门槛都没摸到。
要是放在我们的社交平台上,估计早就炸锅了。 “丢人现眼”、“回家种地吧”、“对不起纳税人”这类评论肯定少不了。 可日本网友偏不这么干。
翻遍他们的论坛和社交媒体,最刺耳的批评不过是:“选拔标准是不是有问题? ”有人指出萨尼·布朗本赛季最好成绩才10秒30左右,还带着伤,凭什么凭一年前的奥运成绩就能入选? 更多人质疑为什么不用最近状态更好的清水空跳。
这些批评都指向了制度,而不是运动员本身。 绝大多数人都在说:“感谢你们的努力”、“看到差距了”、“下次再来”。
一位日本网友算了一笔账:现在世界级选手随便跑跑就是9秒70到9秒80,日本选手就算状态好再加上大顺风,撑死也就是9秒97、9秒98。 这0.2秒的差距,在百米赛场上就是天堑。
更专业的粉丝直接拿出了速度分析:博尔特当年破世界纪录时,后程速度能冲到每小时40公里以上。 而日本最快的多田修平,起步能到37公里每小时,但后程会掉到35公里。 就这么一点速度衰减,到最后冲刺阶段就要被甩开5到7米。
5到7米是什么概念? 就是电视转播画面里,冠军冲线好久后,你才上镜的距离。
这些网友门儿清:不是运动员不努力,是世界变得太快。 放在二十年前,10秒28说不定能挤进半决赛甚至决赛,但现在? 跑不进10秒根本别想站上决赛起跑线。
还有人提到了泰国选手汶颂的成功晋级:“看人家后半程多厉害! 这才是亚洲选手该努力的方向。 ”这话听起来像是批评,其实藏着期待,他们希望找到亚洲短跑的突破口。
有趣的是,很多人都在感慨“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日本田径崛起”。 这种长期主义的视角,和我们常见的“这次必须赢”的短期心态截然不同。
桐生祥秀和萨尼·布朗都快30岁了,日本网友没骂他们“老不死”,反而说:“老将们不容易,该期待下一代了。 ”这种新老交替的坦然态度,让人印象深刻。
不是说日本没有键盘侠,但在这件事上,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理性。可能因为他们深知短跑这个项目的残酷,那不是靠“拼一把”就能弥补的差距,而是需要几代人努力的系统工程。
我们这边呢? 谢震业和邓信锐虽然也没晋级,但因为他们本来就是靠排名入围的,期望值不高,反倒没挨多少骂。 这其实也挺有意思:期望管理也是个技术活。
日本网友对这种“世界之壁”的体会太深了。 几十年来,他们见过太多运动员连参赛资格都拿不到,或者到了大赛就铩羽而归。 所以这次失利,对他们来说不是意外,而是常态。
这种“习惯性失望”反而让他们更加冷静。 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全盘否定,也不会因为一次成功就吹上天。这种平常心,可能是长期被“虐”出来的体育观。
当然也有尖锐的声音:“几十年了,我们总是在说‘下次努力’,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 ”但这种质疑,仍然是对整体水平的发问,而不是对某个运动员的人身攻击。
对比一下我们常见的网络评论,这种差异就更加明显。 我们喜欢说“某某运动员对不起国家培养”,他们却说“我们需要更好的选拔机制”;我们说“丢人现眼”,他们说“世界壁垒太高”。
两种态度,背后是两种体育文化的差异。 一种是结果导向的成败论,一种是重视过程和发展的成长论。
日本网友对技术细节的了解程度也令人惊讶。 他们能说出每个选手的步频特点,能分析海拔和风速对成绩的影响,能讨论运动员的体能分配是否合理。 这种专业级的讨论氛围,让网络评论不再是情绪发泄,而是有价值的交流。
也许正因为懂得多,所以才更加宽容。 知道什么是真正难以逾越的障碍,什么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
体育评论的文明程度,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的成熟度。 当人们能够理性看待失败,能够把个体表现和系统建设分开来看时,这个社会的体育文化才是健康发展的。
东京世锦赛的百米跑道已经冷却,但日本网友留下的这些评论,却给了我们一个观察体育文化的独特窗口。 在那里,失败不一定是耻辱,而是前进路上必经的一站。
这种态度,或许比金牌更难得。
来源:梅西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