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贤还是选龄?”职场选人背后的门道,看完少走弯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4 10:00 1

摘要:最近和身边朋友唠嗑,十个人里有八个吐槽“35岁门槛”“中年求职难”。可转头又听企业喊“缺有经验的老手”,就忍不住想:选人的时候,到底是该看重“有没有本事(贤)”,还是“年龄够不够小(龄)”? 这事看似简单,背后藏着职场生态、个人发展的大逻辑。

最近和身边朋友唠嗑,十个人里有八个吐槽“35岁门槛”“中年求职难”。可转头又听企业喊“缺有经验的老手”,就忍不住想:选人的时候,到底是该看重“有没有本事(贤)”,还是“年龄够不够小(龄)”? 这事看似简单,背后藏着职场生态、个人发展的大逻辑。

先聊聊“选龄”为啥流行?

不是企业故意“嫌老爱幼”,背后有现实压力。比如互联网、快消这些变化比翻书还快的行业,新风口、新玩法三天两头冒出来。企业怕招个“老资历”,思路跟不上节奏;再加上年轻人薪资要求相对低、体力好、能加班,短期看确实“性价比高”。

更隐蔽的原因是“焦虑传导”——行业卷起来,企业怕被淘汰,就把压力甩给招聘端,“年轻化”成了一剂心理安慰药。可现实是,有些岗位真不能只看年龄:技术岗没个三五年摸爬滚打,连代码逻辑都理不清;管理岗要是没带过团队、扛过项目,“年轻有为”也容易变成“纸上谈兵”。

“选贤”才是长远饭票

说白了,“贤”是解决问题的本事、持续学习的劲儿、扛事的担当。职场里熬成“老油条”的不少,但能把经验转化成方法论、带新人成长的“老师傅”更稀缺。

拿制造业举例,老师傅能一眼看出机器故障点,这可不是看两本说明书能学会的;医生、律师这类职业,没个十年临床、办案经验,谁敢把命、把财产交出去?哪怕是网红、主播,看似吃青春饭,真要长期变现,也得靠内容深度、供应链资源这些“硬实力”,年龄反而成了积累信任的筹码。

更要看到趋势在变:延迟退休落地后,“终身学习”成刚需,政策也在推“不拘一格用人才”。很多大厂搞“内部转岗”“银发回流”,就是因为发现老员工的资源、人脉、沉稳劲儿,是团队里的“定海神针”。

别非黑即白,要“动态匹配”

说“选贤”和“选龄”对立,其实是误区。不同行业、不同阶段,需求天差地别:

创业公司刚起步,要“短平快”出成果,招个能立刻上手的年轻人,效率确实高;

成熟企业要稳扎稳打,选经历过周期、懂规则的管理者,才能少踩坑;

技术攻坚岗,得找“资深+创新”的组合——老员工掌舵方向,年轻人冲在一线;

服务型岗位,亲和力、经验值可能比年龄更重要……

对企业来说,与其纠结“龄”,不如建套“能力+潜力+适配度”的评估体系:看候选人有没有解决过同类问题、学习新东西多快、和团队风格搭不搭。对个人来说,也别被“年龄焦虑”绑架——年轻时猛练本事,中年时持续更新技能,哪怕行业再卷,也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最后唠句实在的:职场从没有“年龄原罪”,只有“能力断层”。与其纠结“选贤还是选龄”,不如把精力花在让自己“贤”得有料、“龄”得有价值上。毕竟,能把事儿做成的人,年龄从不是枷锁;没本事的人,就算年轻二十岁,也难逃被淘汰的命。

来源:水里悠然的水波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