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食课:主食万岁》一书由徐文兵撰写,以中医哲学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探讨了饮食与健康、生命之间的深刻联系。徐文兵,作为知名中医专家和教育家,自幼随母亲学习中医,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并在中西医结合领域深耕多年。他的学术背景与实践经验赋予了本书独特的权威
《美食课:主食万岁》一书由徐文兵撰写,以中医哲学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探讨了饮食与健康、生命之间的深刻联系。徐文兵,作为知名中医专家和教育家,自幼随母亲学习中医,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并在中西医结合领域深耕多年。他的学术背景与实践经验赋予了本书独特的权威性,使其不仅是一本关于饮食的指南,更是一部融合哲学、医学与文学的综合性著作。书中提出的“以人为本,以人为贵”理念,以及对主食重要性的强调,既是对现代饮食文化的反思,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的实用性,更在于其语言的诗意与思想的深度。书中通过对饮食的论述,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论述方式使得饮食这一日常行为被赋予了哲学意义,从而超越了单纯的生存需求,升华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正如徐文兵所言:“中国人的吃,不仅满足于胃,更要满足于心。”这一观点在书中贯穿始终,成为全书的核心思想之一。
以人为本的饮食哲学:从“胃喜为补”到“适口为珍”
在《美食课:主食万岁》的第一章中,徐文兵反复强调中医营养学与西方营养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以人为本”。他指出:“中医的营养学和西医的营养学区别在哪儿——以人为本。”这一观点并非简单地否定西方营养学,而是试图通过对比,揭示中医饮食哲学的独特性。徐文兵认为,饮食的核心在于“适口为珍”,即适合个人需求的食物才是最好的。他引用古语“胃喜为补”,强调饮食应以个体的感受为依据,而非盲目追随外界的标准。这一思想在书中得到了充分展开,例如他提到:“适合我的就是最好的……我们要相信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人做实验得来的数据。”“相信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和饮食习惯,而且要把它传播出去。我无意劝任何一个相信西方或西方营养学的人,你吃你的,我吃我的,我有选择吃什么的权利。至于你吃什么,爱吃什么吃什么,跟我什么关系也没有。我们一定要建立起强烈的信念——我在吃饭,那适合我的就是最好的,也因此才有了‘胃喜为补’‘适口为珍’的说法。”这种对传统的尊重与对个体差异的关注,构成了全书的理论基础。
徐文兵的论述中充满了对现代饮食文化的批判。他指出:“现在很多人一说起美食,都是讲食材是多么稀缺、珍贵……当受到诱惑的人们去了以后把这食物吃一遍,然后拍照片发个朋友圈,就觉得特别满足,虽然有可能吃进肚子里后很不舒服。”这一现象反映了当代社会对饮食的功利化倾向,而徐文兵则试图通过“以人为本”的理念,重新定义饮食的意义。他强调:“吃饭是祭祀我们五脏六腑里面的神。”同时,徐文兵还强调,吃饭前一定要问自己饥不饥、饿不饿、馋不馋。“如果不考虑自己的饥、饿的情况就去吃饭,吃进去以后就是问题,不论你吃啥;相反,如果你真是饥了、饿了,任何东西对你来说都是美味。……中医有个症状叫饥不欲食,肚子空空的,就是不想吃东西。没有心气支撑你的欲望,没有心气去化这些吃进去的东西,最后这个人就会变成‘髅’,现在很多模特就是这样的。饥是什么?胃肠空了,我们经常说吃饭要留有余地,其实就是给胃肠蠕动留下空间。你年轻的时候塞得再满,肌肉就橡皮筋,拉长了也能翻回来,但岁数大了就不行了。”
主食的养生价值:从“主食第一”到“精气神的转化”
在书中,徐文兵对主食的重视贯穿始终。他提出“主食万岁”的概念,强调主食在饮食中的核心地位。他认为:“主食万岁就是强调吃主食的重要性,第一,一定要吃主食;第二,你每次吃饭的时候,进嘴的第一口东西一定是主食。”这一观点源于中医对主食的养生功能的深刻认识。徐文兵指出,主食不仅能够保护胃肠黏膜,还能快速转化为“精气神”,为后续的饮食提供动力。他提到:“吃进主食以后,首先对胃肠黏膜有一个非常好的保护作用;其次,主食快速转化为精气神的性质,等于给你吃后续的饭增添了很好的动力。”这种将主食视为生命能量源泉的论述,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
徐文兵还提醒大家,不要养成吃零食的习惯。“说轻点儿是让胃休息休息,说严重点儿是让神休息休息。大家想一想,总是不停地吃零食的人有安全感,还是一天吃两三顿饭,按点吃的人有安全感?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肯定是按点吃饭的人有安全感——我现在不吃,待会儿有的吃。其实,总是吃零食的人背后有一个严重的心理问题——没有安全感。我们现在是把很多病态的心理带到吃饭上,比如生气了,我要吃一顿:跟男朋友吵架了,我要吃一顿……高兴了吃一顿还可以理解,生气了为什么要吃饭?就是靠咬、嚼,然后咽。有人说:‘我咽不下这口气。’你咽不下这口气怎么能咽下那口食呢?”
徐文兵对五谷的论述进一步深化了主食的养生价值。他指出:“植物会把它最精华的东西都储存在自己的种子里,因此它含有中医概念里的精气神的精,而这些精在其他根、茎、叶、花、果里的含量不如种子里的多。这是我们对它最基本的认识。”这一观点强调了种子作为植物精华的特殊性,并将其与人体的“精气神”联系起来。他提到:“一定要吃种子,种子里面含有的营养成分比较全面。同时还有一个道理,作为中国人,利用种子转化成自己的精气神消耗的能量最少,你可以吃肉,可以吃海鲜,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你消耗的精气神也很多。吃到最后,比例就不成正比。”这种论述不仅解释了主食的重要性,也揭示了中医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传统烹饪的智慧:从“口传心授”到“独立守神”
在《美食课:主食万岁》的第三章中,徐文兵通过“口传心授”的概念,探讨了传统烹饪的智慧。他指出:“三辈子学会吃和穿……如果没有用心、没有用气、没有用情,那么吃和穿的传承是延续不下来的。”这一观点强调了烹饪不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情感与文化的传递。徐文兵通过个人经历,讲述了父亲做饭的细节:“蒸一锅馒头大概需要拉风箱拉二十分钟……开罐头、剥松花蛋”等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传统烹饪中的劳动与温情。他提到:“心能备而行之乎……证明他做出来的菜果然很好吃。”对烹饪过程的细腻描写,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技艺的尊重,也暗示了饮食与家庭情感的紧密联系。
徐文兵还通过对“独立守神”的论述,进一步深化了传统烹饪的意义。他指出:“通过美食课慢慢让大家回归到独立守神,找到发自内心最需要的东西。”烹饪,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手段,更是实现自我认知与精神升华的途径。他提到:“吃饭前一定要问自己饥不饥、饿不饿、馋不馋。”对饮食前的心理准备,反映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也暗示了饮食与身心健康的互动关系。
饮食与文化的交融:从“主食万岁”到“道家思想的传承”
《美食课:主食万岁》不仅是一本关于饮食的书籍,更是一部融合文化与哲学的著作。徐文兵通过“主食万岁”的概念,将饮食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他指出:“主食万岁就是强调吃主食的重要性……吃进主食以后,首先对胃肠黏膜有一个非常好的保护作用。”这一论述不仅体现了对主食的科学认知,也暗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徐文兵提到:“中国人对自然、对人、对植物和动物有一套观察认识的方法……我们吃的五谷里大多数属于单子叶植物。”这种对自然分类的论述,反映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揭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徐文兵对道家思想的传承在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指出:“道家或中医传承下来的文化……我们要把它传播出去。”在这里,他不仅强调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还呼吁人们重新审视传统饮食文化的智慧。他提到:“我无意劝任何一个相信西方或西方营养学的人,你吃你的,我吃我的。”这种包容的态度,既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美食课:主食万岁》通过对饮食的论述,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深刻联系。徐文兵提出的“以人为本,以人为贵”理念,以及对主食重要性的强调,不仅为现代饮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来源:第一读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