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知道吗?在河南信阳一片安静的农田下,埋藏着一座距今2700多年的楚国都城,这里不仅出土了依然闪着寒光的青铜剑,更见证了“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诞生。1956年,信阳大旱,农民们打井抗旱时,挖到地下两丈深,竟然发现了椁板和奇特的陶器漆器。谁也没想到,这次偶然的发
你知道吗?在河南信阳一片安静的农田下,埋藏着一座距今2700多年的楚国都城,这里不仅出土了依然闪着寒光的青铜剑,更见证了“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诞生。1956年,信阳大旱,农民们打井抗旱时,挖到地下两丈深,竟然发现了椁板和奇特的陶器漆器。谁也没想到,这次偶然的发现,揭开了一座沉睡两千多年的楚国都城的面纱——这就是城阳城址。考古工作者随后到来,确认这里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王城。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楚顷襄王逃难于此,把这里作为临时国都。“亡羊补牢”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城阳城址遗址(亡羊补牢所在地)
城阳城始建于春秋早期,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这里不是普通的城池,而是楚国北攻东进的军事要塞,也是楚国最后的避难所。当年楚顷襄王在此避难时,听从大臣庄辛“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劝谏,发愤图强,竟然收复了大片失地,使楚国的历史又延续了55年。
楚顷襄王在此避难时,听从大臣庄辛“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劝谏,发愤图强,竟然收复了大片失地
古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周长约5公里,外城面积更大。城墙最高处达7米,墙基宽25米,城外四面壕沟轮廓依然可辨,仿佛还在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城。
自1957年首次发掘以来,城阳城址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其中创造了震惊中国考古界的六个“中国之最”:我国出土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编钟、最早的竹制毛笔、最早的床、最早的枕物、最早的铜胎漆器、最早的板栗实物。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太空中播放的《东方红》乐曲,正是由城阳城址出土的青铜编钟演奏的。这套编钟1957年出土于一号战国楚墓,虽然深埋地下两千多年,音质依然优美。
我国出土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编钟
考古学家还在最大的一枚编钟上发现了12字铭文:“隹荆历屈夕,晋人救戎于楚境”,记录了晋楚边境的冲突。
在最大的一枚编钟上发现了12字铭文:“隹荆历屈夕,晋人救戎于楚境”,记录了晋楚边境的冲突
2016年末,考古人员在M18战国楚墓的内棺中有了惊人发现。一柄青铜剑虽然剑鞘沾满泥土,但当人们小心翼翼拔出剑时,立刻乍现出凛凛寒光。最令人震惊的是,剑刃上还残留有淬火痕迹,仿佛是刚被锻造出炉就跟随墓主人下葬。现场人员无不惊叹——这把剑穿越了两千多年时光,依然锋利如初,寒光慑人。
城阳城址M18出土的青铜剑
楚人其实靠武力扩张生存发展,这种好战风尚使楚国成为灭诸侯国最多的国家,一共灭服了62个诸侯国。男子佩剑成为时尚,唐代诗人张柬之有诗云:“吴钩明似月,楚剑利如霜”。
男子佩剑成为时尚
城阳城址一号墓出土了12件编制竹简的工具,包括铜锯、锛、削、夹刻刀、刻刀、锥和一支毛笔。这些工具被装入一只木箱内,幸运地保存了下来。这支毛笔是我国现知最早的毛笔,它的发现推翻了“蒙恬造笔”的传统说法,将中国造笔的历史提前了200多年。为研究中国毛笔的发明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出土了12件编制竹简的工具,包括铜锯、锛、削、夹刻刀、刻刀、锥和一支毛笔。这些工具被装入一只木箱内
同时出土的还有两组竹简,残存470字。李学勤先生认为这组楚简是我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发现的真正战国竹书,内容可能是儒家文章或《墨子》佚篇。
2015年,考古人员在城阳城址八号墓有了惊人发现。得益于地下水的封护,墓中保存了丰富的植物遗存,如槲叶、水稻、花椒、栗子等。这些植物遗存揭示了墓主以水稻为主食,并食用少量黍的饮食习惯。令人惊讶的是,这种饮食习惯和如今的信阳人相差无几。
植物遗存揭示了墓主以水稻为主食,并食用少量黍的饮食习惯,和如今的信阳人的饮食习惯相差无几
其中最特别的发现是是槲叶包裹,有可能为“最早的粽子”。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件彩漆竹席,编制精细,花纹优美,色泽艳丽。
槲叶包裹,有可能为“最早的粽子”
彩漆竹席,编制精细,花纹优美,色泽艳丽
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竹席保存状况差,考古人员创新性地使用液氮冷冻法成功提取了这件珍贵文物,这是此类技术首次用于提取大型脆弱竹木质文物。
液氮冷冻法
今天,站在城阳城址的夯土城墙前,依然能感受到2700多年前的楚风雅韵。风吹过这片土地,仿佛还带着编钟的悠扬清音。那把出土时依然寒光慑人的青铜剑,静静躺在博物馆展柜中。它见证过楚国的辉煌与衰落,也见证了“亡羊补牢”的历史时刻。
如今,城阳城址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他们来这里不仅是为了看文物,更是为了触摸那段鲜活的历史,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脉动。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