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说一个人,刚被一群人誓师拥戴、满城风光,还没捂热座位,风头就转眼变了。当年的河南,城里城外“炮声”刚停,大喇叭里喊着大家“团结起来,向前看”。可你想想,那一年,谁心里没抱点弯弯绕绕?谁真觉得这大联合就是“不打不骂,心服口服”的大结局?历史有时候,比大戏还弯,
你说一个人,刚被一群人誓师拥戴、满城风光,还没捂热座位,风头就转眼变了。当年的河南,城里城外“炮声”刚停,大喇叭里喊着大家“团结起来,向前看”。可你想想,那一年,谁心里没抱点弯弯绕绕?谁真觉得这大联合就是“不打不骂,心服口服”的大结局?历史有时候,比大戏还弯,比麻花还拧。
说到河南大联合的那些事儿,最折腾的莫过于那几场“你拉我扯”的会议。68年那会儿,省革委一面催着大家全省“一片红”,背地里早已在推敲,谁到底是真要团结,谁又在暗中拱火搞分裂。别看文件天天往下发,红头章拍桌子,落到每个县、每家工厂口,都是一地鸡毛——谁跟谁合,谁和谁掐,台下台上的心思,全得各算各的账。
有意思的是,这次筹划大联合,革委会也学了“特务作风”似的玩起了暗线。他们专门圈出一拨人,连办公室编号都低调得很,就叫“817办公室”。表面是解决分歧,可细节一扒拉,不就是干着搜集“反面材料”的行当。就像老北京话说的:“关起门来揽活计”,连外头喊口号的都不知道楼上小屋里听墙根的在忙着啥。这帮人一出手,立马把几个被点名的干部推上风口浪尖。有个叫李慎之的老干部,原本还在大队部里指手画脚,结果,“817”(不是732!)那帮人递上去一摞材料,把他顶了出去。话说回来,这一出又换了多少人的命运?咱们只能猜,台上风轻云淡,台下谁还不是心里一团火。
要说搞会的场子哪里不是针尖麦芒?省革委那会开会,一堆板凳排满了操场,刘建勋还没开口,底下几路人马就互相嘀咕:“看谁今儿倒霉”。散会倒也麻利——李慎之等几个“后台”成了众矢之的,撤职查办,不光连夜搬家,连家属都跟着东躲西藏。可你说怪谁呢?前脚还一起写口号,后脚就在会上“横一刀、竖一枪”,是朋友也是对头,谁让这年头换得快。
那时候的大联合,其实更像是一场热闹的“拆家队伍重组”。没热闹怕,是怕没人搅局——你看洛阳的革委会,硬是被一个叫马云山的老厂长带着七八个小头头堵了三个月,啥方案上去他都能挑理。结果到头来,省里干脆派了一个军代表张兆和,从郑州提了个箱子一进会议室,直接在大门口架了两台扩音机。“群众听着呢,谁乱说话就当场记录在册!”说起来,不就是威慑嘛,甚至带点“谁都别撇清关系”的劲头。一通操作下来,该签字的,
就都拉上了,哪怕心里千百个不服。
我老记得那年豫西的“革委大戏”,场面可比南阳还热闹——三路造反派,当着省革委的面在分院会议室吵架。谁也不肯先低头。最后,一个军代表索性把小桌往中间拦:“不签?都这样耗着?今晚谁也甭回家!”其实参加过大串联的那批学生、工人,骨子里比谁都倔。有人冷不丁冒一句:“你凭啥安排我?我自己家里还缺米面呢!”这种心思,搁今天职场上叫“边缘化抵抗”,那会谁也不懂这些词,就是不服,就是争气。
不过看看省革委的纪登奎,那真是老江湖了。别管外面说他“左也好、右也罢”,架不住这人手段足,耐心还硬。每到一个地级市,他都先把底下派系的头头叫到小屋子,说是谈心,实则盘问;不是问你思想,而是挑毛病。真有意思,有一年纪登奎下到新乡,碰上两个耍油滑的学生领袖,嘴上说“服从安排”,会后却在县城墙上刷起了“假团结”。纪登奎第二天起个大早,拿大喇叭在村口广播:“不服的再说一遍,大家都听着!”你说这种“官味儿十足”的劝服,面子上强硬,私下其实也担心:闹大了,谁都治不了场子。
这些内部的“气口”,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表面上三结合,“领导干部、造反派、军代表”齐上阵,可分胜败的道道,依旧暗地针锋相对。那时候一个基层干部说得实在:“不是我不想联合,是我不敢信你真心。” 两边头头,有人见了面还能哥俩好,一掉头就开始撺掇小兄弟给对方上点眼药。久之成风,也怪不得外人难懂河南这盘棋。
说到“落地点”,成立革委会远没有人们以为的光鲜和顺理成章。有的小县只能硬调外地干部,不然谁执秤谁都不服气。在安阳,调来的县委书记王建军甚至带着被褥住进小礼堂,说要“陪大家共商事务”,实际上是在监督、稳场子。这点有点像后来企业“空降高管”,手握资源、带人带权,可下面人能不能真买账,还是两说。
可偏偏老百姓又总比官面上通透,他们在小卖部、茶摊、集市口一聊,“这一阵风能刮多久?明年又该换谁当家了?”甚至有人说:“看见闹大联合,咱家门口的泥巴路都修了一遍,等新的当家来了,怕又变回老样子。”你说这算不算另类的“政治经济学”?
等到全省最后一个县杞县革委成立,台账汇报“中州大地一片红”,风头算是压了下去。可落在每个亲历者心里,是不同的滋味。有人说纪登奎是英雄,有人骂他“站队偏”,更多人选择沉默。几年后政策一换,纪登奎自己都承认:“其实所谓大联合,不过是派性临时平衡,表象安定罢了。”我听到这番话,总想一笑:那一地鸡毛,多少人喊着团结,心中却仍隔着条黄河水。
你说,这事过去这么多年,江湖早已换人。可在河南老家饭桌聊起“当年那些风风雨雨”,还是有人轻声一句:“谁真把政治当菜吃?谁又不是被大浪头赶着走…”所以,树欲静,风不止。卷入戏里的人,也许更想知道:下一个风头来的时候,自己还是主角,还是跑龙套?
这,就是那年那月河南人的无奈与倔强——到现在,隔着锅台灶头都还能闻出那阵复杂味道。谁说得准,下一回故事怎么接下去?
来源:在海边迎接浪潮的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