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传统认知中,能源管理多被定义为“成本管控工具”,核心目标是通过节能技术降低能耗支出,本质是“被动节流”。但随着“双碳”政策深化、能源价格波动加剧及绿色消费趋势崛起,能源管理的角色已发生根本转变:它不再是单纯的成本中心,而是能通过战略规划、技术创新与模式重构,
一、引言:能源管理的“认知跃迁”——从成本中心到价值中心
在传统认知中,能源管理多被定义为“成本管控工具”,核心目标是通过节能技术降低能耗支出,本质是“被动节流”。但随着“双碳”政策深化、能源价格波动加剧及绿色消费趋势崛起,能源管理的角色已发生根本转变:它不再是单纯的成本中心,而是能通过战略规划、技术创新与模式重构,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品牌价值与合规价值的“核心增长要素”。
当前,企业间的竞争已从“产品竞争”“渠道竞争”延伸至“绿色竞争力”竞争。能否通过能源管理实现“能耗下降、效率提升、价值输出”的三重目标,直接决定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从“能耗管控”到“价值创造”的转变,本质是企业能源管理战略的“认知跃迁”,也是企业实现竞争力升级的关键路径。
二、从“管控”到“创造”:能源管理的三大价值跃迁路径
(一)路径一:从“单一节能”到“全链条降本增效”——挖掘内生价值
传统能耗管控多聚焦“设备节能”(如更换节能电机、LED灯具),但价值空间有限。升级后的能源管理可通过“全链条优化”创造更大内生价值:
1. 数据驱动的精准管控:通过能源管理系统(EMS)实时监测生产、办公、仓储等全场景能耗数据,识别“无效能耗点”(如设备空转、管网漏损),实现“按需用能”,降低能源浪费率。
2. 生产与能源的协同优化:结合生产计划调整能源供应节奏(如错峰用电、光伏自发自用时段匹配高耗能工序),既减少峰谷电价差带来的成本,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3. 设备全生命周期能源成本管理:在设备采购阶段,将“全生命周期能耗成本”纳入评估(而非仅关注采购价),避免“低价高耗”设备的长期隐性成本,从源头控制能源支出。
(二)路径二:从“被动合规”到“主动碳资产运营”——激活外部价值
随着碳市场扩容、ESG信息披露强制化,能源管理已成为企业对接外部市场的“价值接口”,核心是通过“碳资产运营”实现价值变现:
1. 碳配额与CCER的优化配置: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如光伏替代火电)减少碳排放量,将富余的碳配额在碳市场交易,或开发林业碳汇、节能项目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直接转化为现金收益。
2. ESG评级提升带来的品牌溢价:优质的能源管理成效(如单位产值能耗下降、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是ESG评级的核心指标,高ESG评级可帮助企业获得投资者青睐(如绿色基金)、赢得下游客户信任(如大型企业供应链的“绿色准入”要求),形成品牌价值溢价。
3. 政策红利的精准获取:各地对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应用、智慧能源项目有专项补贴(如电价补贴、投资补贴),通过系统性能源管理规划,可精准对接政策资源,降低项目投资成本,提升回报周期。
(三)路径三:从“独立管理”到“产业链协同赋能”——放大生态价值
单一企业的能源管理价值有限,而通过“产业链协同”,可将能源管理升级为“生态竞争力”:
1. 供应链绿色赋能:作为核心企业,可通过输出能源管理经验(如帮助供应商制定节能方案),推动全产业链能耗下降,既满足自身供应链“绿色合规”要求,又增强供应商粘性,巩固产业链地位。
2. 能源梯级利用与园区协同:在产业园区内,推动企业间能源梯级利用(如甲企业的余热为乙企业供能),或共建分布式光伏、储能项目,降低园区整体用能成本,形成“绿色园区”品牌,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反哺自身发展。
3. 绿色产品与服务创新:基于能源管理优势,开发“绿色产品”(如标注“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产品)或“能源服务”(如为下游客户提供节能诊断服务),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实现从“产品销售”到“价值服务”的转型。
三、实践落地:能源管理价值创造的“三步走”行动框架
(一)第一步:搭建“数据化基础”——摸清能源“家底”
1. 部署覆盖全场景的能源计量体系,确保电、水、气、热等能耗数据可采集、可监测;
2. 引入能源管理系统(EMS)或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能耗数据的实时分析、异常预警,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二)第二步:制定“战略化规划”——明确价值创造方向
1. 结合企业行业属性(如高耗能行业聚焦“碳资产运营”,制造业聚焦“生产-能源协同”)、业务目标(如降本、合规、品牌升级),制定3-5年能源管理战略;
2. 拆解战略目标为可落地的项目(如光伏电站建设、EMS系统升级、碳资产核算),明确责任部门、时间节点与考核指标。
(三)第三步:推动“生态化落地”——实现价值最大化
1. 内部成立跨部门专项小组(生产、财务、采购、市场),打破“能源管理仅属行政/设备部门”的局限,推动全流程协同;
2. 外部联动能源服务商、碳咨询机构、产业链伙伴,整合技术、资金、资源,确保项目落地效果,同时探索产业链协同的价值空间。
四、结语:能源管理,不止于“节能”,更在于“赋能”
从“能耗管控”到“价值创造”,不是简单的概念升级,而是企业发展逻辑的重构——能源管理已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内部抓手”、对接政策与市场的“外部接口”、提升产业链话语权的“生态工具”。在双碳目标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唯有主动拥抱这一转变,将能源管理深度融入企业战略,才能真正实现竞争力的持续升级,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
来源: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