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海:评《出版广角》《出版参考》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3 14:35 1

摘要:十五年前始读《出版广角》,一路读来,形象已深入脑际,成为自己观察与思考出版动向时不可少的参考元素。办出版行业期刊,是件清苦事。自己同这类刊物同仁常有接触。每每见他们奔走于出版单位,出版人之间,尽心竭力地征集信息、开发选题、约写稿件;也每每见他们为扩展发行、延揽

我观《出版广角》

《出版广角》,1995年创刊,创始主编刘硕良,后转交广西期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十五年前始读《出版广角》,一路读来,形象已深入脑际,成为自己观察与思考出版动向时不可少的参考元素。办出版行业期刊,是件清苦事。自己同这类刊物同仁常有接触。每每见他们奔走于出版单位,出版人之间,尽心竭力地征集信息、开发选题、约写稿件;也每每见他们为扩展发行、延揽广告客户而殚精竭虑。他们既奋力为出版业发展所需的信息沟通、理念成长做出贡献,又不能不为自我谋求共存,在这方面他们所得是有限的。每想到这样的同仁们,我都不由得心生敬佩。

《出版广角》自然也是我所敬佩的刊物。与《出版广角》的同仁曾有多次接触,发现他们队伍中年轻力量不少,工作充满朝气,但并不乏理念,总会在版面上推出一些耐人寻味的文章。这是一支勇于对中国出版改革发展进行深入思考探索,又能在跌宕起伏中沉得住气的精良团队。经他们打造的《出版广角》,越来越鲜明地显示着这样几方面的个性:

第一,前沿性。对出版业的思考,既立足今天,又着眼于明天。刊物重视引发预见性的问题,以有助于正在改革道路上的出版业。既精进不休,又未雨绸缪,这样才能打主动仗、漂亮仗。

第二,思辨性。已办成出版行业中的话题刊物,在展开各类话题时,不着意追求完美的思想形式,而着力于从多角度探究事物的真谛,掌握打开真谛的钥匙。

第三,唯实性。对我国出版改革从观察到分析都力求一个"实"字。每期刊物的重头文章,从标题上就看得出是从出版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文章中的论证也力求有一说一,少见空论泛论。

在我多年的印象中,《出版广角》从以上三方面所做的坚持和努力,是显而易见的。它自觉地以此服务、呵护着我们的出版事业,拳拳之心可见。

今天,数字技术引领的日益激盈的媒体变革,震动并改变着传统出版业,大家习惯了的旧观念、旧规矩、旧技能已经远远不敷需要,《出版广角》作为行业的神经,无疑敏锐地感受到这一变化,并且为跟踪、引导这一变化做了许多努力。今后还要密切关注出版人的需要,推动他们在媒体观念、知识结构、业务技能等方面焕然一新,练就应对全媒体时代的十八般武艺,衷心期望《出版广角》继续增强这方面的识力、胆略和参与度。

祝《出版广角》以"新锐视角,记录中国出版发展进程"和"继往开来,见证中国出版变革风云"的精神奋勇前进,永葆青春!

(原载《出版广角》2010年第12期。)

《出版参考》十年业绩可书

《出版参考》,1988年创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

《出版参考》是我爱读的刊物之一。它的篇幅虽略显单薄,但所含信息却丰满瓷实,读来几乎篇篇有得。

信息传播是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对出版工作者来说,信息本有两重含意,一指出版内容,二指出版活动。不把握全面而有参考价值的出版活动信息,往往难以成功地捕捉和优化出版内容信息。《出版参考》是前者的活跃渠道,它向出版工作者输送方方面面的有益信息,丰富出版工作者对自己事业环境的宏观与微观认识。有些信息之管用,甚至比远涉重洋出访各洲所获得信息还解渴。夸张点说,这是一份令出版人耳聪目明的实用信息窗口刊物。

《出版参考》虽涉及出版各领域,信息类别纵横交错,但编辑有章而不杂。刊中信息不仅大都具有鲜活性,而且编者以巧妙的摘选组合使所录内容交融配伍,产生更丰富的参考价值。编辑这样一份刊物需要相当的眼光和腕力。衷心地希望《出版参考》打开更广阔的出版世界,作好中国出版工作者的神经和耳目,为中国出版事业改革发展起到通气助航的有力作用。

(原载《出版参考》1998年第11期。)

1.

2.

3.

4.

5.

6.

张伯海,生于1932年,祖籍山东掖县。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56~1976年,在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课。1976年借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文学编辑室,参加1981年版《鲁迅全集》编注工作。1978年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1983年任副总编辑。1987~1994年任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司长。1991年至1997年任新闻出版署党组成员,1995~1998年任北京印刷学院党委书记。1992年起,任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常务副会长、会长,2007年卸任。2007~2018年任中国期刊协会顾问。著有《期刊思考录》,主编《中国期刊年鉴》等。

出版六家

—出版人的小家—

来源:蛇君子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