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水平比自己差点的球友对练,我竟然开始把对方当成“活动的发球机”。
刚打完一场乒乓,感觉真是说来也有意思。
和水平比自己差点的球友对练,我竟然开始把对方当成“活动的发球机”。
那种感觉就像用他来练我技术的刀,整个心态也变得轻松得很。
你还能专注在打球的细节上,调整每个动作,甚至在连续多次发球后,发现自己落点控制得还不错。
可实际上,这样练的效果你细想也知道。
用低水平的球友做“练习工具”,很容易陷入自我安慰。
你拼命控制落点,动作好像变标准,结果一旦换到正常对阵,反应就慢半拍。
而且,很多时候你发现,你的动作开始变形,只会在这种“我打我规矩”的环境里迷失。
历史上这种事也不少。
2018年的全国乒乓公开赛冠军,刘国梁曾说过一句话:训练要讲究“真“,不能用低水平的比赛来泡妞。
你用弱队训练,虽然能找到漏洞,但你不能保证,进入强队时还能不被打得找不着北。
我记得,去年东京奥运会的乒乓比赛,乒乓球教练一再强调,不能只跟水平低的队友打。
那没有挑战性,打多了容易变懒。
想想,很多人都喜欢和菜鸟对练。
觉得自己水平有提升,实际上呢,是在打自己的精神鸡血,忙着“洗练动作”。
但一旦你面对真正的高手,就像打了个“盹”,根本没有任何准备。
就像某次训练,我拿着比赛用的套球机,连续发了几百球,手感倒是越来越顺。
可真正比赛时,球速、角度、变化都不一样。
那种“安稳感”才知道真是靠“练习假象”堆出来的。
而且,你想想,真实的比赛环境下,谁都不是“发球机”。
每个动作、一个细节、一次突然的变向,都能让你措手不及。
这不,去年某个赛季的联赛,有个选手每天跟水平更低的队友练,结果比赛一出场就崩盘。
反差太大,适应平衡都变得困难。
我真服了,这种“自我陶醉”式的练习只会让你走偏。
最后变成了“低水平的恶性循环”。
你越觉得自己“稳住了”,实际可能只是“稳在了 mistakes范围”。
每次比赛看到有人靠打低水平队友找自信,还觉得“挺好”。
其实这就是个“误区”。
你得懂得,练习也要有“高水平”的挑战,否则永远是个“虚假繁荣”。
真比赛中,才会显出你水平的“真实水平”。
否则,只是在自我安慰,还以为自己很厉害。
你说,这样的“自我陶醉”会不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来源:阿凯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