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6日,中国质量(南京)大会将在六朝古都江苏省南京市盛大开幕,大会将颁发第五届中国质量奖,这也是继中国质量(杭州)大会颁发第四届中国质量奖之后,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再次在我国质量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性盛会上揭晓。
我国质量领域最高荣誉 全球质量管理的“中国方案”
—— 回顾中国质量奖诞生及前四届评选
9月16日,中国质量(南京)大会将在六朝古都江苏省南京市盛大开幕,大会将颁发第五届中国质量奖,这也是继中国质量(杭州)大会颁发第四届中国质量奖之后,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再次在我国质量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性盛会上揭晓。
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中国质量奖作为我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工作的要求和部署,经中央批准于2012年设立,旨在推广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模式和方法,促进质量管理创新,传播先进质量理念,激励引导全社会不断提升质量,推动建设质量强国。
中国质量奖立足于“评管理”“评理念”,通过树立质量标杆,激励质量管理创新,进而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国际影响的质量管理理论、模式和方法,在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向世界提供质量管理的“中国方案”。通过表彰质量典型,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引导全社会树立追求卓越、崇尚质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向全世界展现“中国质量”的最高水平和“中国管理”的最新成就,对外输出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中国质量奖设中国质量奖和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主要表彰在质量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就的组织和为推进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措施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至今已成功开展了四届评选表彰活动,共有28家组织和4名个人获奖。
2013年首届中国质量奖——
我国质量领域最高荣誉诞生
时针拨回到12年前。
2013年12月16日,首届中国质量奖颁奖仪式在北京航天城举行,时任国务委员王勇出席并为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和个人颁奖。
经中国质量奖评选委员会评审、评审表彰委员会审定并报国务院批准,决定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基于质量问题“双归零”的系统管理方法、海尔集团公司“人单合一双赢”为核心的质量管理模式和在我国推广、普及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授予首届中国质量奖。另外,有43个组织、3名个人获得首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建立国家质量奖励制度是国际通行做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9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04个质量奖项。在发达国家中,日本最早于1951年设立“戴明奖”奖项。美国于1987年设立“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实施质量奖励,促进质量创新,推广普及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激励广大组织和个人追求质量进步,已经成为各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我国在经济建设中也十分重视质量的改进和创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总结推广了“鞍钢宪法”“三老四严”等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特别是“鞍钢宪法”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中全员参与和一线员工发挥主体作用等做法,成为后来创立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精髓。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又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促进了我国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水平升级。但是一味引进、应用国外的质量管理模式,难以完全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诸多质量问题。因此,设立我们自己的国家级质量奖励制度,挖掘和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方法,一直是全社会共同的呼声。
2008年3月,当记者第一次在全国两会上遇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台州医院院长陈海啸的时候,他带来一份与质量相关的重要议案建议——设立国家质量奖提升我国质量形象。
事实上,和陈海啸一样,呼吁设立国家级质量奖励制度的人还有很多,每年全国两会上都有代表委员提出有关设立国家级质量奖励的提案议案建议。2012年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30位安徽代表团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呼吁尽快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奖”,提升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竞争力,扩大中国产品全球影响力,鼓励在中国境内产品质量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已取得卓越绩效的企业法人。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质量奖励制度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神州大地涌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陆续建立质量奖励制度,进入本世纪以后开始变得更加普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超过100个市(地、州)设立政府质量奖。各地对获奖组织和个人在政府招标采购、银行贷款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推动优质优价。
2012年,经中央批准,我国正式设立中国质量奖。中国质量奖为政府奖励,是我国在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共设置“中国质量奖”和“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两个奖项,评选对象面向各类组织和个人,每届获得中国质量奖的组织和个人数量不超过10个,每届获得提名奖的组织和个人数量不超过90个,评选表彰面向基层和工作一线,申报中国质量奖不收取任何费用。
随着首届中国质量奖正式颁发,我国质量领域树立起新的标杆。
2016年第二届中国质量奖——
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
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
一张张红灿灿的证书,印着中国质量的最高荣誉;一个个银闪闪的奖杯,代表着中国质量的标杆……2016年3月29日,宽广辽阔的天安门广场上空晴空万里,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内掌声不断,共同见证着第二届中国质量奖的诞生,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在此举行。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大会作出重要批示——
谨向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各地区、各部门要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政策引导,把提升质量作为推动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为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要强化监督管理,健全质量标准,严厉打击各类质量违法行为,维护群众健康安全和合法权益。各行各业要向获奖组织和个人学习,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为促进经济“双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经中国质量奖评审委员会评审、中国质量奖评选表彰委员会审定,并报请国务院批准,第二届中国质量奖已经揭晓。今天,我们隆重召开会议,为获得中国质量最高荣誉的组织和个人颁奖。”当天上午9时30分,伴随着颁奖大会主持人、时任第二届中国质量奖评选表彰委员会主任委员、原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浑厚的声音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响起,颁奖大会正式拉开帷幕。
时任国务委员王勇、国务院副秘书长孟扬、国家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第二届中国质量奖评选表彰委员会各位副主任委员在主席台就座;获得第二届中国质量奖和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组织代表和个人、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强(兴)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同志、中国质量奖评选表彰委员会委员和新闻媒体的代表们共400多人来到了现场,共同为中国质量标杆加油鼓劲。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质量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专门为颁发表彰本届质量奖作出重要批示;国务委员王勇同志代表国务院出席大会,为获奖组织和个人颁奖并作重要讲话。党中央、国务院对质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让我们倍感振奋、深受鼓舞!”正如支树平在主持大会时所强调的,中国质量奖的评选,就是为了在全社会树立质量标杆,弘扬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共同为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和供给侧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质量保障。
当第二届中国质量奖评选表彰委员会秘书长陈钢公布经第二届中国质量奖评选表彰委员会严格评审后的获奖名单时,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掌声,既是对获奖者的祝贺,更是对中国质量标杆的敬意。
“以客户为中心、授权与管控相结合”的华为管理模式、株洲中车“双高双效”高速牵引管理模式、“不欠债离岸”振华管理模式、“以质为命、至优至精,崇尚仁德诚信”的同仁堂质量管理模式,4个来自制造业的获奖者各有千秋、各有所长。中国建筑一局的“精品工程生产线”质量管理模式,则展示了工程建设领域的质量经验。“双引擎四系统立体交互”航空质量管理模式、电力服务“匹配”管理模式,服务业的质量管理模式同样各有特色。追求一次成功的“矩阵式”质量管理模式,则展示了国防工业及武器装备行业的质量风采。981平台综合管理体系和高级技师高凤林则展示了一线班组和“大国工匠”的质量风采。
“此时此刻,我感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我们遇到了中国铁路发展的大好时机,让我们的技术有了应用的市场,我们的梦想有了实现的舞台。”时任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激动地说。
“事业为天,技能是地,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此次获得中国质量奖,是对我从事的航天工作的肯定,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我成长的助推器。”首都航天机械公司高级技师高凤林表示,能够代表为祖国航天事业奋战在一线的技能工人,领取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是对技能工人扎根一线、以工匠精神打造中国制造品质的鞭策。
骄傲、自豪,成为第二届中国质量奖获得者心情的写照;感谢、激动,成为他们首先要表达的感受;是荣誉,更是责任,成为他们获奖后继续引领中国质量前行、当好中国质量标杆的共同心声。
首届中国质量奖获得提名奖、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成为获奖者,作为中国制造业代表品牌的华为,对于中国质量奖有着很深的体会。“这已经是我们第二次参加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了,深感极大的鞭策和鼓励,参与首届中国质量奖时我们提出了以质取胜,这次又提出了质量优先。参与中国质量奖评选,对我们的质量提升和品牌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时任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质量官李刚说。
“我们能够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靠的就是品质取胜。获得中国质量奖是对我们坚持质量责任、质量诚信的肯定,是对品质振华的最大褒奖。下一步,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行供给侧改革,实现从造产品向造精品、卖设备向卖系统、造硬件向造软件、工业2.0和3.0向工业4.0的四个转变。”时任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海良说。
时任厦门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车尚轮在质量方面的自豪和自信溢于言表:“获得中国质量的最高荣誉,我们确实感到压力很大,因为我们现在是标杆了,全行业全社会都在看着我们。怎么办?我们将会继续追求中国质量的卓越和中国品牌的建设,质量永远都在路上。”
质量永远都在路上,也得到了时任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院长符志民及其他获奖者的一致认同:“我国航天事业风雨60年,从零开始到取得今天的成就,能有这样的质量,主要是航天的文化和机制引领。获奖只是起点,质量永远在路上。”
2018年第三届中国质量奖——
让世界爱上中国品质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在这层林尽染、红叶满山的收获季节,我国质量领域也迎来了新的硕果——第三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在京举行。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第三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为获得中国质量最高荣誉的组织和个人颁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质量工作。王勇国务委员出席大会,为获奖组织和个人颁奖,并作重要讲话。”2018年11月2日下午3时许,随着大会主持人、市场监管总局原局长张茅的声音响起,颁奖大会正式拉开帷幕。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第三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表扬和表彰为我国质量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一些组织和个人。中国质量奖代表着中国质量管理的最高水平,也体现了中国质量创新的最新成果。”王勇强调,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我国全面推动质量管理和质量改革发展的40年,40年风雨兼程,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质量发展之路。
当时,我国经营主体数量已经高达10600万,企业的数量也突破了3000万,再加上学校、医院等组织,数量十分庞大,最终80家组织和10名个人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质量奖获得者,无论是竞争的激烈程度,还是评选的严格把关,都可见一斑。
中国质量奖的评选过程堪称“过五关斩六将”,层层筛选的结果,充分体现了高质量的竞争性奖项特点。2016年至2017年,在总结前两届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中国质量奖管理办法》,原质检总局联合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开展了第三届中国质量奖评选表彰工作,并成立了第三届中国质量奖评选表彰委员会,委员会共61名委员,涉及24个部门代表,包括6名院士,以及原国务院参事、质量领域专家学者等,还组建了中国质量奖评选委员会以及中国质量奖监督委员会。
经自愿申报,省级人民政府和有关行业协会审查推荐,全国共有611家组织和157名个人申报第三届中国质量奖。中国质量奖评选表彰委员会对参评组织和个人开展了严格的评审。在形式审查阶段,对材料的规范性等进行审查,向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等42个部门书面征求意见,并向社会公示第三届中国质量奖受理名单。在材料评审阶段,对参评组织和个人进行初评打分并形成初评报告。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审议初评结果,投票产生了提名奖候选名单,并向社会公示。在陈述答辩阶段,对组织最高负责人的质量意识和组织质量战略进行了评估。在现场审查阶段,对候选组织的质量管理制度、方法、模式的先进性、独特性和可推广性进行总结和评价,对候选个人取得的成绩进行审核,并形成现场审查报告。在审议票决阶段,中国质量奖评选表彰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听取评审工作报告和监督工作报告,分别针对质量奖、提名奖进行票决。经过一道道的严格把关之后,产生了第三届中国质量奖和提名奖建议名单,录入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核查并向社会公示。
最终,9家组织和1名个人获得第三届中国质量奖,71家组织和9名个人获得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获奖组织和个人涉及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个行业。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潍柴WOS质量管理模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格力“完美质量”管理模式、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经纬编织法”质量管理模式,3个来自制造业的获奖企业各有特色。敦煌研究院“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衡发展”质量管理模式,展示了质量在文化领域的传承与创新。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天堑变通途“四位一体”质量管理模式,展示了工程建设领域的质量经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问题导向、全员协作、全程控制、持续改进”的规范化质量管理模式、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素质教育质量管理模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质量管理模式,让我们看到了质量管理在医疗、教育以及国防工业及武器装备等不同领域开花结果、大放异彩。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总体气动部总体布置班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技师潘玉华,展示了基层一线和大国工匠的质量风采。
中国制造、中国品质、中国印象、中国素质……中国质量奖不仅代表了中国质量管理的最高水平,更是要“树中国之气、扬中国之威”,展示我国高品质发展的信心与决心,让世界爱上中国品质。
创新是企业的动力之源、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管理是企业的生存之基。创新、质量、管理是中国质量奖的关键词,更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质量不断前行的动力与航向。
2021年第四届中国质量奖——
首次亮相中国质量大会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2021年9月16日,丹桂飘香、钱塘潮涌,我国质量领域也在中国质量(杭州)大会上迎来了新的里程碑。
“为弘扬质量先进,树立质量标杆,坚定不移建设质量强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市场监管总局原局长张工宣读完第四届中国质量奖表彰决定,备受瞩目的中国质量奖获奖名单也正式“亮相”。这是中国质量领域最高荣誉首次“牵手”我国质量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性盛会。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双向驱动‘屏’质取胜”质量管理模式,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的“同心圆”质量管理模式,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5全5数”智能质量管理模式,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四品一体双驱动”质量管理模式,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的博世Q4.0质量管理模式,宁波舟山港集团有限公司的“一核四共双循环”质量管理模式,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的“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的风险管家质量管理模式,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华龙一号”研发设计创新团队的“极致安全 协同创新”质量管理模式,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的复杂系统质量管理模式,以及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林鸣,共9个组织的质量管理模式和1名个人荣获第四届中国质量奖。此外,还有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白鹤滩工程建设部等80家组织和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李万君等9名个人,荣获第四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中国质量奖是中国质量领域最高荣誉,目的是激励各类组织和个人勇攀质量高峰,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引导全社会树立重视质量、崇尚质量、创造高质量的价值导向。”时任国务委员王勇在致辞中强调。
第四届中国质量奖评选凸显5个特点:一是参评范围广泛,从各行业各地方推荐产生出696个组织和168名个人参评,数量为历届之最;二是外资企业首次参评并获奖,体现了中国质量奖的国际化和中外质量管理交流互鉴的积极成果;三是民营企业等踊跃参评,获奖组织中民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占比将近一半,显示了中国民营经济不断迸发的质量创新活力;四是首次为中小企业单设评选类别,共有6家中小企业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引领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五是有一批“链主”企业获奖,鼓励发挥标杆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链质量协同提升。
“中国质量奖是建设质量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经验、推广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获奖组织代表,时任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晓东说。
“我对质量的理解是:质量一流的工程,是绿色可持续、有创新技术支撑、有质量文化引领、能够带来美好体验的工程。”获奖个人林鸣说。
“获得这个奖非常激动也非常意外,这是中国质量奖第一次开放给外企,我们也非常自豪在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获此殊荣。博世在中国已经深耕20余年,一直以来坚持践行本土化发展战略、人才培养和创新来支持客户。获得这个奖项,证明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服务和贡献,得到了国家和有关部门的认可。”作为首个荣获中国质量奖的外资企业,博世(苏州)公司执行总裁安德睿在接受采访时说。
与全球知名的三大质量奖相比,中国质量奖有自身的特色和使命。“中国的质量提升仅仅依靠现有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显然是不够的,中国的质量工作者需要在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突破,这是历史赋予中国质量工作者的使命。”我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山东大学质量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温德成教授接受中国质量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质量奖的评选无疑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方法与理念的诞生具有催化作用,今天我国完全有能力来进行质量管理创新,向世界提供质量管理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朱兰博士曾言:二十一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博士曾言: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在新一届中国质量奖即将颁发之际,我们期待,中国为全球质量管理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来源:吴老师音标与自然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