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于朦胧坠楼” 话题尚未完全平息,“程青松涉案” 的传言又突然在社交平台炸锅。不少匿名账号抛出 “两人有私人矛盾”“程青松事发时在场” 等模糊信息,甚至有人添油加醋编造 “封口” 细节,让事件蒙上一层诡异滤镜。但梳理现有信息不难发现,这些传言处处是漏洞
第一娱记出品必属精品
近期,“于朦胧坠楼” 话题尚未完全平息,“程青松涉案” 的传言又突然在社交平台炸锅。不少匿名账号抛出 “两人有私人矛盾”“程青松事发时在场” 等模糊信息,甚至有人添油加醋编造 “封口” 细节,让事件蒙上一层诡异滤镜。但梳理现有信息不难发现,这些传言处处是漏洞 —— 从程青松的回应逻辑,到警方的明确定性,再到常理推断,所谓 “涉案” 更像一场为博流量而生的乌龙。
涉案者的 “沉默本能”:主动澄清反而说明无责
按常理推断,若一个人真与坠楼案有关,第一反应必然是 “藏” 而非 “说”。毕竟涉案者如同惊弓之鸟,最怕自己的名字与事件绑定,更怕言行暴露蛛丝马迹,最优选择永远是 “降低存在感”,让舆论尽快转移焦点。
可程青松的反应恰恰相反 —— 传言发酵不到 24 小时,他就直接在社交平台回应,不仅明确否认涉案,还给出具体时间线:“当天下午约了朋友在朝阳区吃饭,有聊天记录和消费凭证”,甚至主动提及 “最近一直是红头发,见过我的人都能做证”。
这种 “自证清白” 的姿态,完全不符合涉案者的行为逻辑。试想,若他真有问题,何必主动提供 “约饭”“红头发” 这些可查证的细节?要知道,任何具体信息都可能成为后续调查的线索,一旦被推翻,反而会加重嫌疑。
反观那些真正卷入纠纷的人,大多选择 “沉默应对”,比如此前某明星涉税争议初期,涉事方半个月未发一言,就是典型的 “避祸心态”。程青松的主动回应,更像是被谣言逼急后的正常辩解,而非 “欲盖弥彰”。
证据逻辑的 “反常识”:没人会主动给自己 “加罪”
传言里有个很矛盾的点:有人说程青松 “撒谎掩盖行踪”,但从他的回应来看,反而在主动 “留下证据”。要知道,若真涉案,他最该做的是模糊时间线、回避关键信息,而非明确说 “和谁吃饭”“在哪里”—— 这些信息只要朋友或餐厅出面佐证,就能轻易验证真假。更关键的是,我国法律明确规定 “伪造证据、作虚假陈述” 会构成新的违法,若程青松真涉案,再撒谎就是 “罪加一等”,正常人绝不会冒这个险。
截至目前,所有 “程青松涉案” 的说法,都停留在匿名爆料层面,没有任何实锤证据。有人晒出 “疑似程青松车辆出现在事发地” 的照片,但仔细看能发现车牌被遮挡,且车型在全国有上万辆同款;还有人说 “听到两人争吵”,却连具体时间、地点都说不清。反观程青松,虽然晒出的聊天记录和消费凭证打了码,但关键信息(如吃饭时间、餐厅名称)都能对应上,甚至有餐厅工作人员私下透露 “当天确实见过红头发的客人”。这种 “有细节 vs 没实锤” 的对比,让传言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警方定性是关键:“无关刑事” 已排除涉案可能
比个人回应更有说服力的,是警方的官方结论。据知情人士透露,于朦胧坠楼事件发生后,警方第一时间介入调查,调取了事发地监控,也询问了相关人员,最终给出的结论是 “排除刑事嫌疑”。这六个字看似简单,却直接否定了 “他人涉案” 的可能 —— 若程青松真与事件有关,哪怕只是间接关联,警方也不会轻易定性为 “无关刑事”,至少会标注 “需进一步核查”。
网上有声音拿 “程青松个人争议” 说事,认为他 “口碑不好所以可能涉案”,这种逻辑本身就站不住脚。不可否认,程青松此前因某些言论引发过争议,但 “有争议” 和 “涉刑事案件” 是两码事。从客观角度看,任何群体都不能被简单标签化,不能仅凭个别案例就对某类人下 “容易犯罪” 的定论。
绝大多数人即便有性格缺陷或生活争议,也有基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底线,不会触碰 “伤害他人” 的红线,更不会涉及人命案件。警方的调查结论,正是基于证据的理性判断,而非主观臆断。
别让谣言消费受害者,理性比流量更重要
这场 “程青松涉案” 的传言,本质上是一场典型的 “流量狂欢”。有人看到 “明星 + 争议人物 + 案件” 的组合,就不顾事实编造细节;有人为了博关注,把道听途说的信息包装成 “内部消息”;还有人单纯为了发泄情绪,跟着转发谩骂。可很少有人想过,如果程青松是无辜的,那么这些谣言也会对他造成伤害。
截至发稿前,于朦胧工作室虽未直接回应程青松相关传言,但曾在声明中提到 “事件为意外,愿逝者安息”,侧面印证了 “无他人涉案” 的说法;程青松也恢复了正常工作,微博还发了:“好吃”的内容。这些细节都在说明,所谓 “涉案” 传言,早已随着时间和证据不攻自破。
最后想说的是,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很快,但理性思考不能缺位。面对 “明星 + 案件” 类传言,我们不妨多等一等 —— 等官方通报,等实锤证据,而不是跟着谣言跑。毕竟,谣言能博一时流量,却会给他人带来长久伤害,这种 “消费他人” 的流量,我们真的不需要。
来源:影视热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