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秋分,单衣过冬;夜晚秋分,冻死老牛”,今年秋分在啥时候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4 14:12 1

摘要:“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之间已是九月中旬,再过几日便正式迎来秋分节气。今年秋分交节时间为9月23日02时19分04秒,此时太阳黄经达180度,北斗七星斗柄所指,为“癸”位。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之间已是九月中旬,再过几日便正式迎来秋分节气。今年秋分交节时间为9月23日02时19分04秒,此时太阳黄经达180度,北斗七星斗柄所指,为“癸”位。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标志着秋季从中段进入尾声。此节气不仅是农事节令中的关键节点,也是天文变化和气候演进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多重意义。

秋分之“分”,不仅平分秋季时序,更有“昼夜平分”“寒暑均分”之意,是天地阴阳交汇、自然气息转折的节点。节气背后所蕴含的农耕智慧、天象观察和民间经验,至今仍对我们的生活有重要参考意义。

秋分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之间交节,是太阳运行至黄经180度时的时间点。由于太阳直射点此时几乎位于赤道附近,因此这一天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昼夜时长几乎相等,我国各地昼夜均为约12小时,民间也有“平分秋色”一说。

从气象变化上来看,秋分之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逐日缩短,气温也随之明显下降,昼热夜凉成为常态,昼夜温差扩大,秋寒渐显,尤以北方地区为甚。

在传统历法中,秋分也被视作“阴气胜出”的起点,阳气自夏至以后便逐渐衰退,而至秋分,阴阳之气短暂持平,随后阴气逐步增强,标志着天地开始走向寒凉的后半段,进入“收而藏”的季节节律。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分节气分为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进入秋分后,随着阳气大幅减弱,大气对流减少,雷电活动基本终止,因此“雷始收声”,意味着盛夏的雷暴天气宣告结束;二候蛰虫坯户:蛰虫指夏日活动频繁的昆虫,此时气温降低,它们开始筑巢藏身,封闭洞口准备越冬,即“还户”之象;三候水始涸:秋分之后降水减少、天气干燥,河流湖泊水位下降,水面缩小,出现“水始涸”现象,空气湿度明显下降,秋燥加剧。

这三候反映了秋分节气下自然界的显著特征:阳气退散、阴气渐盛,天气由湿转干,动植物活动逐渐收敛,生机向内,万物由盛转衰,天地运行渐趋于“藏”。

秋分时节,正是秋收秋种并重的农事节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秋分到,割晚稻”“秋分时节麦入土”之说,意即此时正值秋作物收获与冬作物播种交汇的关键时期。

北方地区此时正值玉米、大豆、高粱等秋熟作物收获,部分冬小麦也需在秋分后开始抢墒播种;南方地区稻谷、花生、甘薯等作物也进入成熟阶段,农事活动紧张繁忙,处处可见“人歇机不停”的场景。

特别是近年来气候不稳定,秋雨频发,一旦降雨影响秋收与秋播,势必对来年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因此,秋分之后,农村往往进入“抢收、抢种、抢管”的高峰期,一刻也不敢耽误。

除去农业与气象意义,秋分在传统节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早在周代,秋分即是“祭月”的正日。《礼记·郊特牲》中记载:“秋分夕,迎寒而祭月”,意即在秋分这天,人们以新收之五谷、鲜果祭拜太阴星君,表达感恩、祈福与顺应天时之意。

由于秋分时节月色清朗,月轮渐圆,祭月氛围浓郁。至唐宋时期,民间祭月习俗日渐普及,因秋分交节时间每年不定,遂改以农历八月十五为固定“中秋节”,逐渐形成赏月、吃月饼、团圆的节日文化。

由此可见,中秋节实为秋分祭月文化的延伸与演变,是“天人合一”理念在人间礼俗中的自然落地。

在我国民间,自古流传着以节气判断未来气候走势的农谚,这些俗语虽不具备现代科学数据支撑,却是数千年农业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秋分雨淋淋,三九不出门 秋分当天下雨,表明冷暖气流交汇剧烈,水汽充足,预示着冬季极端寒冷天气可能频繁出现,尤其“三九”期间难以出门。秋分刮北风,腊月多雨雪 若秋分当天为北风主导,往往意味着冷空气活跃,腊月降雪概率较高,有助于冬小麦越冬,也可能造成道路结冰影响出行。秋分晴,冬不冷 若秋分当天阳光普照、气温较高,则预示冬季气温相对偏暖,形成“暖冬”格局。但暖冬虽温和,对农业反而可能不利,容易诱发虫害与病菌越冬。白天秋分,单衣过冬;夜晚秋分,冻死老牛 这是流传甚广的一句俗语,意指节气交节时辰与冬季冷暖关系密切。若秋分交节发生在白天,阳气尚存,预示冬季气温偏高;若节气交于夜晚,阴气当令,寒冬来得早且寒意更重。

根据天文资料显示,2025年秋分交节时间为9月23日凌晨2时19分04秒,显然属于夜晚时段。因此,依据“白天秋分,单衣过冬;夜晚秋分,冻死老牛”的说法,今年应为“夜晚秋分”,意味着接下来的冬季可能偏冷。

这类经验性的判断虽不应作为唯一气候依据,但对于农事安排、防寒准备等方面,仍有一定参考价值。早作准备、提前防寒,有备无患,方能从容应对节气变换。

进入秋分节气,昼夜温差加大,天气转凉,空气干燥,生活起居应顺应节令变化,做到“顺时养生”。

起居调节:早睡早起,适当午休,避免昼夜温差引发感冒。早晚适当添衣,防止受凉。饮食养阴润燥:宜多食用芝麻、百合、银耳、梨等养阴润肺之品,忌过食辛辣油腻。情志调养:秋分属金,金主肺,易生悲感之情,宜保持心情愉悦、节制情绪,减少焦虑。运动适度:秋高气爽,适宜登高散步、打太极等舒缓运动,有助于舒筋活络、调养肺气。

秋分是时序的中点,是天地阴阳交汇的节点,是农事繁忙的节口,是文化传承的节令。在这不紧不慢、不疾不徐的时刻,天凉渐凉,月明渐圆,谷熟渐满,气肃渐重。

今年秋分,恰值夜晚交节,或许冬意更深、寒气更早,但天地节律自有其序,人心从容,则四季皆安。

节气虽短,节奏不乱。顺应天时,便是生活的智慧所在。

来源:亮哥365

相关推荐